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中印面臨的世紀難題: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劇增,印度已經初嘗苦果

2024-10-27國際

青藏高原,那可是咱中華民族的起源地之一,還被叫做「世界屋脊」呢。這青藏高原上的湖泊特別敏感,完全可以當作全球氣候變遷的標誌。

現今,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積迅猛擴大,這給位於青藏高原兩邊的中國和印度帶來不少困擾。毫不誇張地講,青藏高原湖泊面積的增加,會成為中印兩國不得不應對的一個世紀性難題。

青藏高原的湖泊水體面積為啥一直在變大呢?這又會造成啥樣的影響呢?

【01 青藏高原:世界氣候探測標】

為啥說青藏高原是世界氣候的探測指標呢?那是因為跟其他海拔低的陸地一比,青藏高原對氣候的變化反應更突出,受氣候的影響也更為顯著。

近些日子,全球暖化的情況愈發嚴重了,好多地方的溫度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上升。在這當中,青藏高原的升溫表現得特別突出,從1981年到2020年這40年的時間裏,青藏高原總共升溫差不多2攝氏度,這差不多是全球平均數值的兩倍呢。

這麽一看就能知道全球暖化對青藏高原影響老嚴重了,就這區區 2 攝氏度,那能量可老大了,能直接對整個高原的氣候產生影響,甚至能讓其改變。

首先,溫度一升高,高原冰川融化得就快了,冰川往後縮,相應的湖泊就變大了。融化的冰川變成溪水、河水,甚至是地下水,流進、滲進湖泊裏,讓湖泊的面積變大了。

好多人可能對青藏高原沒啥清楚的認識:青藏高原到底有多大?咋就能對中國、印度這兩個人口大國構成威脅呢?

青藏高原那地方可老大了,東西方向的長度超過了兩千八百千米,南北最寬的地方能有一千五百千米,總的面積大概在二百五十萬平方千米,差不多相當於十五個河南省呢,占了咱們國家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

在這麽廣闊的一片地方,冰川湖泊多得數都數不過來,產生的能量那是沒法計算的。就拿青藏高原的絨布冰川來講,由於全球暖化越來越嚴重,絨布冰川出現了冰川融化的情況,而且形成了好多冰湖。

啥是「冰湖」呢?其實就是冰面形成的湖。冰川末梢退化後,有些冰化成了水,這些水在坑窪不平的山體上聚成了湖泊。因為一直有水流進來,而且不會再凍成冰,這樣就有了冰湖。

這邊消退那邊增長,冰川的末端退縮速度不斷加快,冰湖的擴張也在不斷提速。在過去的五十年中,好多冰川的退化程度都在 700 米往上了,而在同一時期,冰湖的面積增多了超過 63%。

其次,降雨增多是湖泊面積大幅增加的一個關鍵原因。從國家氣候中心的資料來看,近 40 年裏,青藏高原的降雨量大概增加了 56 公釐,而這是在 250 萬平方千米的範圍上來考量的。

長久以來,青藏高原降雨的一個重要來源是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這股氣流經高原大山擡升而形成降雨。因為全球暖化,這股暖濕氣流變得越發顯著,量也越來越大,持續的時間也更長了,進而使得降雨持續增多。

好多降雨落進了封閉的湖泊裏,使得湖泊的水位一個勁兒地往上漲,面積也跟著變大了。高原地區天氣冷得很,自然蒸發的量不多,而且那裏的凍土很厲害,水分滲不出去,差不多就只是往裏進水,沒有往外流水的情況。

瞧瞧整個青藏高原上湖泊的分布情況,南邊的湖泊擴張的速度比較慢,北邊的就快得多了。可能是北邊對夏季風帶來的降雨更敏感,因此變化振幅較大。

近些年來,全球暖化越發嚴重,這使得青藏高原的湖泊蒸發變快了,能在一定程度上讓面積劇增的情況得到緩解,以後湖泊擴張的速度會減慢,不過形勢還是不太好。

依據衛星數據來看,2000 年的時候,青藏高原湖泊水體面積加起來大概是 5 萬平方千米。可到了 20 年後的 2020 年,這個數位變成了 7.03 萬平方千米。就這短短 20 年,總體增長率達到了 40%呢!

一開始有專家研究說,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增大是件好事,那這個說法是咋來的呢?

湖泊的面積要是變大了,那就說明水資源變多了。在水資源特別缺乏的青藏高原,多出來的這些水那可真是寶貴又讓人高興,能讓湖泊周邊土壤的濕度情況好很多呢。

有了水資源的保護,好多植物都有了生長的可能,這對青藏高原提升植被覆蓋率、整治土壤荒漠化作用可大了。近二十年,青藏高原的植被覆蓋率漲了 12.5%,同時,荒漠化土地少了大概 3.9%。

人類活動持續發展並不斷擴張,就連青藏高原上的一些無人區都被開發了,雖說獲取了資源,可不少地方的環境卻因人為活動而遭到了破壞。

要是有些地方短時間內靠人沒辦法修好,那讓不斷擴大的湖泊去起到緩和作用,這可太合適啦。

【02 湖泊面積擴張帶來的世紀難題】

不過得留神,這好處也就只是短期內的,往長遠了說,湖泊面積變大那可是相當嚴重的災禍,它產生的壞處可比這幾個好處多得多了。

第一,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災難性的改變。這世界啥樣的環境都有,像特別寒冷的、特別幹旱的、毒性特別強的,這些常人覺得難以想象的環境,都有能適應的生物在那生存著,這其實也是大自然維持平衡的一種方式。

在青藏高原地區,這兒的好多湖泊都是封閉著的,水的散失差不多都靠蒸發。這樣一來,本來就帶著鹽分的水進來後,就算水蒸發掉了,鹽分也不會跑掉,時間長了,青藏高原的湖泊就成了含鹽不少的內流鹹水湖了。

鹹水湖是挺特別的一種自然現象,也是很有特色的景觀,每年能招來好多遊客呢。雖說水是鹹的,可周邊的植物、動物還有微生物都能適應,它們打小兒就喜歡這「重口味」。

那鹽分積累呢,是水分流失比鹽分流失多造成的。可現在湖泊的水量猛地增多了,這樣一來,鹽分占的比例就降低了,原先那種水鹽比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鹽量一降低,那些習慣高鹽環境的生物就難以適應了,會造成很嚴重的生態問題。像靠鹽活著的微生物會大批死去,這樣一來,把它們當食物的生物就沒了生存保障;湖裏的魚也會大批死亡,靠捕魚過日子的鳥類以及其他動物就得挨餓了。

生物圈裏的各個環節都緊密相連,每一個要素都至關重要,要是有哪個部份遭到了損害,那就會導致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的一連串垮塌。

第二,好多草場和牧場都大幅減少了。為啥呢?因為湖泊面積變大了,這樣一來,草場和牧場的面積就變小了。青藏高原整體變熱了,冰川積雪融化的水多了,這些大量的融水匯聚到一塊兒,就形成了新的地面水流。

因為這些地表徑流的侵蝕,原先的草地植被都給弄得七零八落的,已經沒法當成草場和牧場了。雖說水分增多可能對遏制荒漠化、讓植被變多有點益處,可那些植被可不是草場,這倆差別大了去了。

草場、牧場變得不行了,這對靠它們過日子的當地牧民來講,那可是相當大的沖擊,他們的收入會大大減少,沒準連吃飽飯都難了。

要是有一天,湖泊的水流到處泛濫,搞得災害連連,再也找不到一塊空曠又純粹的草地讓牧民放牧幹活了,那可真是不敢想的大麻煩啊。

第三,對人造基礎設施構成威脅。在 2018 年,可可西裏鹽湖的水往上漲,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的安全通行受到嚴重威脅。由於湖泊面積變大,水量增加,水位上升,不少原本和湖水沒啥沖突的重大工程設施以及農牧業生產設施,都面臨著被淹沒的風險。

在修建青藏鐵路的時候,鐵路經過的地方有好多永久凍土層,要是沒啥強大的外力去影響,這些凍土層永遠都不會化開。可現在全球暖化越來越嚴重,永久凍土層也不再一直是「永久」的了。

要是建在凍土上的鐵路、公路碰到凍土融化了,那特別容易導致塌陷的危險,會讓整條路充滿危險,對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還好啊,咱國家的工程師在修建之前就想到了凍土解凍的事兒,在有些地方采用以橋代路這類辦法,使路基能依據實際狀況做出調整,整出了能主動適應氣候變遷的技術。

不過呢,要是氣溫再往高了升,那鐵路、公路還有其他設施能不能一直沒啥事兒,這可不好說,凍土解凍這事兒一直是咱得面對的一個大麻煩。

保護凍土,可不單單是為了人工設施的安全著想。凍土當中有好多有機物,它們被封存在那兒,微生物分解不了。可要是凍土融化了,微生物就能把這些有機物給分解掉,然後會放出大量的溫室瓦斯,像甲烷啥的,這樣一來,全球暖化就更嚴重了。

這麽一搞,就弄成個壞迴圈了,根本打破不了。要是不想讓這種情況出現,那一定得把凍土保護好。

打從新中國成立後,咱國家為了讓邊遠地區的老百姓生活條件好起來,投入了好多人力和物力,建了這些很寶貴的東西。這是咱的自豪,也是咱的心血付出。可現在呢,這些成果面臨威脅了,得趕緊想辦法解決才行。

要說這些嚴重後果,印度挺有話說的,在最近這二三十年間,印度因為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大,可是遭了不少罪呢。

2021 年 2 月 7 號,在印度北阿坎德邦的查莫裏地區,冰川垮塌了,這使得杜利恒河出現了大規模洪水。這股大洪水把兩座水電站的堤壩給沖毀了,還沖垮了好幾百間民房,好幾千人就這麽沒了住處,到處流浪。

後來一統計,這場災禍讓二百多人沒了性命。這裏頭少部份是當地的老百姓,大多數都是水電站的幹活兒的人。

北阿坎德邦跟西藏挨著,那兒的冰川和青藏高原的冰川來源一樣,這次冰川垮塌,就是因為全球暖化讓冰川變得脆弱,沒法保持原來的樣子了。

那當然了,這種情況屬於突發的,不能算「平常那樣」。因為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積變大了,印度人得靠著生活的恒河,它的漲落振幅也增大了不少。

對印度來說,青藏高原特別重要,印度主要的降雨來源就是它。印度洋的暖氣流在到達青藏高原之前,因為遇冷就變成雨水了,這樣才形成了印度的降雨。

不過呢,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積變大了,氣溫也升高了,這樣一來,蒸發的水汽就越來越多。這些水汽進到青藏高原的冷空氣中,等再碰到印度洋的暖氣流時,就會和暖氣流一起變成降雨,這就等於是讓降雨量增加了。

要是這個增加的程度太過分了,本來平常的降雨就會變成暴雨,從而引發淹水災害。那印度的房子啥樣呢?他們的那些小房子,一碰到洪水,就直接被沖垮了,根本沒法起到抵禦的作用。

在咱國家,湖泊面積擴大產生的壞處已經顯現出來了。因為全球暖化,青藏高原不少次出現冰湖潰決的情況,本來被冰層、凍土還有雪層封著的冰湖,因為冰雪化了,使得湖水往外流,造成雪崩,把村莊和居民都給淹了。

2020 年 6 月,那曲市的冰湖發生潰決,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了 1 個億呢。才過了短短一個月,日喀則市又出現冰磧物垮塌的災害,這損失跟那曲市的差不多。在全球暖化的作用下,這種狀況不斷變嚴重,一直都沒好轉。

雪山垮塌、冰川斷開、冰湖決口,按道理講,這類災害都屬於小機率的事兒,甚至十年都難碰到一回。然而,它們發生的機率正在變大,說不定啥時候,它們就會變成常有的事,老是出現,咱可不能讓這種情況發生。

【03 齊心協力,共破難題】

要是咱就這麽放任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積不停地漲,那印度可就是個慘兮兮的例子在那擺著呢。以後得做點啥措施,才能不跟印度一個樣兒呢?

首先,得推進綜合型、立體式的生態監測系統搞起來。近些年來,咱國家的衛星體系逐步完備,用來監測地表、探查情況的遙感衛星的功能也在弄出來。借由這個新法子,能夠在不接觸的情況下對青藏高原的自然情況進行監測,能趕緊察覺出不對勁的地方。

給青藏高原搭建一套完備的體系,裏面要有監測、分析以及應急響應這些內容,這特別關鍵。等把青藏高原的各種情況都摸清楚後,制定出切實管用的應急預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損失。

其次,得推動相關的研究考察工作,把專業知識水平給提上去。不管是搞監測,還是做預警,那都得有一定的技術和知識做支撐,所以,一定要對青藏高原地區的氣候變遷以及它帶來的影響形成科學的認識。

加強研究,這不單單是科學家自己的事兒,而是得全民都參與進來的整體性工作。民間得給幹這些行業的科學家足夠的理解跟尊重,靠輿論的力量去鼓勵、支持研究計畫接著搞下去。

應該呼籲專業人士著重攻克冰川冰雪、湖泊凍土等領域的理論基礎研究,在經濟和組織上全力給予保障,逐步把這方面的理論空白填補上,這樣才能給實踐提供幫助。

最後,得把適應氣候的應變能力提上去,築牢生命防護的根基。拿淹水災害來說,可以加速推進藏區梯級水電站庫群的建設,讓水電站庫群相互配合,把洪水的強大破壞力給化解掉,甚至能把不利變成有利,把淹水災害控制在能承受的範圍裏。

全球暖化屬於「全球性」的問題,咱們肯定得在自己能做到的地方盡量搞低碳環保,讓全球暖化別變得更嚴重了。不過有時候,有些國家可不考慮那麽多,像某個超級大國,就光想著自己的好處,結束了【巴黎協定】。

所以呢,咱得把兩手準備都給做好嘍。一頭呢,得盡全力做到低碳環保;另一頭呢,得去適應那變化特別大的氣候。

就拿凍土區路基建設工程來講,青藏鐵路修築時采用的熱棒以及塊式結構路基,都能當作參考的例子。

「熱棒」可不是發熱的棒,而是用來吸熱的。熱棒裏面是液氨進行對流迴圈,能夠將土層下面的熱量給置換出來,以此保持凍土的溫度,避免其解凍。青藏鐵路是中國第一個主動去適應氣候變遷的大型工程計畫,有著裏程碑一樣的意義,對摸索怎樣適應青藏高原的氣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以前有一種講法,說全球暖化是地球自然變化的結果,在很長的時間當中,地球既經歷過寒冷的時候,也有過變暖的時候。現在的全球暖化不過是地球自己在進行調節,根本用不著擔心。

南極臭氧洞在警示我們,好多極端自然氣候事件也是深刻的教訓。南極洲的平均溫度差不多升高了 10 攝氏度,要是任由全球暖化這麽發展下去,往後冰川一融化,海平面一上升把陸地給淹了,那人類還能在哪待著呀?

長久以來,各個國家都一門心思搞城市的建設跟發展,把對自然環境的保護給忽視了。地球漸漸地喪失了自我調節的本事,這狀況是愈發嚴重了,擔憂全球暖化可不是瞎操心。

青藏高原的湖泊總面積超過了全國內陸湖面積的一半,對全國氣候特別重要,哪怕是一點小小的敏感變化,都可能影響全域,關系到我們的生活甚至生存。

碰到這個超級難搞的世紀大難題,得全國人民齊心協力,一塊兒行動起來,趕緊保護弓境,維護生態,這樣往後才能慢慢地把這個難題給解決掉。

【參考信源】

1,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積變大啦!這會給生態安全帶來啥影響呢? 澎湃新聞

2,青藏高原的冰川持續融化,差不多20億人的生命線遭到了威脅

3,過去30年,青藏高原的冰川縮減了15%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