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藍色、橘色還是斑點的貓,只要能捉到老鼠,就是優秀的貓。在工業化的早期階段,大多數國家都會設法與外界建立良好的關系,努力利用外國的資金、專利、技術和人才來推動自身的發展,但印度則是一個例外。
據外國媒體報道,莫迪政府計劃大幅削減包括MacBook Pro在內的膝上型電腦的進口配額,目的是促使外國科技公司在印度境內生產。據悉,盡管去年就有此計劃,但面對蘋果等科技巨頭的反對,政府不得不推遲計劃。
如今,印度認為時機已經成熟,確切地說,希望透過外資支持建立起PC筆記本生產線,從而使印度在面對歐美公司時能夠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再唯唯諾諾。
2023年第二季度的數據表明,惠普、聯想、戴爾、宏碁和華碩分別位於印度膝上型電腦市場的前五名;而在平板電腦市場,本土品牌Lava與蘋果、三星、聯想和realme一道,位列第五。
擁有初步的產業鏈和必要的「自主生產」能力,再加上一些限制性措施,印度的工業發展應當不成問題。然而,莫迪政府沒有考慮到的是,Lava是一個代工廠,沒有自主研發的能力,只能依靠進口零部件組裝後銷售。
這種做法與華強北過去的生存方式不謀而合,都是艱難求生的體現。
雖然老莫欣賞莫迪超越中美日韓的野心,但並不認同其對外資采取幾乎一刀切的做法。因為每個事物都有其規律,不可能僅憑印度的一句話就能改變現實,尤其是在印度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沒有實施「國產替代進口」的現實條件。
印度急於拒絕外國產品,鼓勵它們在印度設廠,這表明印度意識到了一些問題。如果現在繼續無作為,將來的道路只會越來越窄。據我所知,到2026年左右,美國和歐洲計劃對來自開發中國家的產品征收「碳排放稅」。
值得註意的是,處於工業初級階段的國家通常依靠「來料加工」艱難生存,對美歐的產品出口利潤僅為1-5%。一旦美歐對這些產品額外征收碳排放稅,相信開發中國家的工業道路將會戛然而止,其後果可能與海嘯相似。
我們應當認識到:印度成為「已開發國家」的時間視窗非常有限,錯過了從中國溢位的低端產業鏈的歷史機遇,印度可能就只能等待下一個世紀。可見,並非任何國家都能成為工業大國,中國的成功模式無法復制。
這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龐大的年輕勞動力的印度,卻連基本的手機、膝上型電腦都無法自主生產,只能依靠已開發國家的施舍,借助轉移過來的一些基礎工業來勉強維持經濟增長。
就上述事實談兩點看法:
首先,全球化的趨勢似乎已經逆轉,未來各國將采取各種措施來保護自己的市場和就業。作為全球唯一幾乎建立了所有工業門類的大國,中國即使不與世界其他國家做生意,依靠廣闊的國土和龐大的消費市場,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水平。而印度、越南等工業弱國的生活將越來越困難。
其次,鑒於小米、OPPO、vivo等企業在印度的經歷,其他中企絕不會再輕易投身印度市場。
小米印度總裁Muralikrishnan對媒體表示,盡管對印度經濟增長持樂觀態度,但並不計劃將電動汽車引入印度市場。一次受害,十年畏懼,這反映了資本對進入印度市場的謹慎態度。
這意味著,即使印度將關稅提到極限,也不能強迫外資在印度設廠。畢竟大家都知道「外資墳場」的壞名聲,不賺印度的錢就算了,但要它們冒險投資,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
不知道莫迪看到小米等公司的反應後,是否後悔當初對某些國家采取的一刀切行為。老莫認為,印度人只配生活在莫迪虛構的故事中,自認為是「南亞」的霸主,是全球「南方國家」的領導者,沒有印度世界會變得黯淡無光。
需要強調的是:招商引資是一門技術活,國家想要發達起來,需要經歷數十年的努力,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堅韌。然而我們的鄰國,想要一口氣吃成胖子,希望占有所有外資,這樣的貪婪恐怕無法滿足印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