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新的鐵幕落下,世界走向分裂,未來美俄還會不會再聯手?

2024-04-14國際

美國雖然也搞了很多經濟組織,但是有一點美國心裏很清楚,光靠經濟利益,是靠不住的。因為經濟利益這個東西怎麽說呢,是你的,也是美國的,但歸根結底是誰的,最後還得靠實力說話,誰胳膊粗就是誰的。

所以美國真正核心的組織,不是各種各樣的經濟組織,而是軍事組織。軍事組織才是整個西方世界的強力紐帶,而經濟組織可能只是利益分配的機構。所以這麽一看的話,北約這個軍事組織的重要性,對於美國來說就是不可替代的。

北約的存在,本是為了對抗華約,蘇聯解體後,華約也就解體了,但是北約卻越來越壯大。這裏面核心的原因,對於美國來說,與其說北約是個為了應對外部威脅的組織,恐怕還不如說是美國為了控制內部成員的組織。

有了北約在安全方面對這些國家的綁架和控制,美國說起話來,要硬氣多了。因為幾十年的建設下來,在歐洲,情報系統和軍事指揮系統,幾乎都是由美國深度控制。想擺脫可能都擺脫不了,因為對於小國的領導人而言,一旦成為美國利益的反對者,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到來。

鐵幕已經落下

在這樣的背景下,歷史上只有法國的戴高樂,曾經在事實上脫離過北約。在他任上法國雖然名義上沒有公開結束北約這個組織,但是法國於1966年公然結束了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結束了北約軍事委員會,並從1967年起不再分擔北約軍費,還將美國駐軍驅逐出了法國。

而法國之所以能這麽幹,除了因為他們有個戴高樂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幾年前的1960年,法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讓他們在軍事安全上有了底氣,可以對美國和北約說不。

但是隨著冷戰的結束,蘇聯解體之後,肉眼可見的,由美國主導了世界發展的方向,眼看著西方在瓜分蘇聯解體的巨大利益,法國於1995年又重新回到了北約軍事委員會,在薩柯齊擔任總統時期,於2009年又重新加入了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在軍事安全上,再次成為了美國的小跟班。

有核武器,身為聯合國五常之一的法國尚且如此,歐洲其他國家基本上並沒有什麽更好的選擇。這就是北約存在的真實原因,不是因為歐洲需要美國保護,而是美國需要透過北約控制歐洲,事實上美國也是很成功的做到了這一點。

歐洲的情報系統,軍事指揮系統,都是美國深度參與主導建設的,所以過去的一些年,歐洲各國的領導人電話被監控,歐洲國家在關鍵時刻的決策上,越來越缺乏獨立性,而總是以美國利益優先,這麽看起來也就不難理解了。

現在芬蘭和瑞典,要加入了這個行列。作為二戰時期就是中立國的芬蘭和瑞典,明明可以繼續保持中立,卻迫不及待的加入了北約,它們看中的,可能並不是什麽軍事安全的保護,而是看到了美國的下一步戰略,將會讓它們別無選擇。

如果說在俄烏沖突之前,這個事情還看不清楚,那麽到現在,基本上已經可以看得很明白了,那就是在歐洲,沿著北約的邊界,一道鐵幕已經重新落下。

看得見的是俄烏沖突,還有看不見的地方,是俄羅斯與歐洲方向的經濟和金融聯系,正在美國和英國的推動下,一根一根被剪斷。最先切斷的是金融系統的聯系,之後是民間交流的渠道,最後是最困難的能源通道。

也許能源通道還會保留很久,甚至不可能被完全切斷,但是當俄歐之間的經貿關系變得越來越少,那麽雙方維持這些合作的必要性也就越來越低。

這個時候經濟規律和市場原則都開始失效了,既不談什麽成本最低,也不搞什麽效率優先,一切都要為仇恨和鬥爭讓路,很明顯,俄歐之間的鐵幕就已經落下,並越來越厚了。

這個時候,擺在芬蘭和瑞典面前的,其實並不是什麽俄羅斯的安全威脅,而是自己的經濟發展,必須在戰略方向上做一個選擇,是選俄羅斯,還是選美國。站在芬蘭和瑞典的角度,這個問題不需要思考,肯定是選美國。

俄羅斯在經濟上自身都需要向東靠攏,這跟美蘇冷戰時期完全不一樣。美蘇冷戰時,芬蘭和瑞典在地理上也算是兩強中間,保持中立就可以左右逢源,兩頭通吃。現在俄羅斯自己已經成了配角,芬蘭和瑞典不可能再跟著跑龍套。

所以芬蘭和瑞典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顯得更有誠意?加入北約,把自己的獨立性全部交出來,這就是芬蘭和瑞典的投名狀。

未來的北約,名義上還是軍事組織,但實際在經濟上,可能就是美國主導的內迴圈體系。並且北約成員與外界的經濟合作,很可能不會像現在這麽自主。畢竟俄羅斯的能源合作都可以切割,還有什麽是鐵幕切不斷的呢?

新形態冷戰

現在來看,有了北約作為後盾,西邊的切割還是比較容易的。美國的意誌,這一次可以說得到了充分的貫徹和執行。而烏克蘭已經成了一個並不重要的點,它的使命就是幫助完成這一次切割和收割,然後在將來,是作為一個鐵幕的缺口,用作戰略緩沖,還是用作戰略溝通,就看俄歐最終的賽局和選擇了。

不管怎麽看,整個俄歐之間,其實是大局已定,除非美國出事,否則很難再翻出什麽新花樣了,而真正棘手的是東邊和中東。

美國在中東,現在沒有這個實力來落下鐵幕,阿拉伯國家這回是百分百誰也不會選的,美國現在逼他們站隊也沒用。然後是伊朗和土耳其,土耳其不出意外的話,作為北約國家,可能遲早會被拿下。

而伊朗到現在也還沒談成伊核協定,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來看,美國如果能阻止伊朗,讓它不要成為在中東最大的反美者,就算是最大的戰略成功了。以伊朗戰略利益的繫結來看,這基本都不太可能。

綜合下來看,美國在中東最好的選擇就是順其自然,不要強求這些國家選邊站隊,否則受傷的很可能會是自己。那剩下的就是東邊的問題,東邊要復雜一點,因為東邊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其實是一個整體,美國和日韓一起,也只是掌握了一部份,另外一部份既得不到,又毀不掉,還取代不了。

不要小看這個認識,這是2018年貿易沖突以來,美國用血和淚換來的真實認知。所以這也讓美國有點左右為難,費盡心思才想出這麽一個新冷戰的構想,又公開化推進了這麽多年,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現在只能是硬著頭皮一條道走到黑了。

美國所能想到的最高明的折衷辦法,就是中國主導的RCEP和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之間,允許一些國家重疊,這樣可以形成一個緩沖。

但是北約的成功經驗,一定也會刺激美國進行舉一反三,在亞洲,是不是也要搞一個新版的北約,來加大軍事安全上對盟友的控制?如果盟友沒有這種需求,美國可以為它們量身客製,創造這種需求。

現在美國已經有了這個初步的構想,由美國,英國和澳洲組建的,一個立足於印太地區的新的三邊安全合作夥伴機制「AUKUS(歐庫斯)」已經成型。說實話,這三個國家,本來就是五眼聯盟的核心成員,再搞一個新的安全聯盟,純屬多此一舉。但是如果先建立一個核心框架,然後再拉人入夥,那這就是很必要的一步了。

現在最大的兩個問題是,日本和印度。這兩個都是美國新印太戰略的核心成員之一,要把日本拉入到一個新的軍事安全組織裏,這是美國一句話的事。但是對於日本,要考慮的是這麽做的負面作用,因為日本已經盡在掌握,不需要多此一舉。而日韓作為兩個經濟合作組織的重疊部份,還要進行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合作,玩火不宜太過刺激,這是美國的一個顧忌。

另一個則是印度,美國倒是想把印度拉到一個新的軍事安全組織裏來,但是眾所周知,除非在這個組織裏,美國聽印度的安排,否則美國想搞印度恐怕還有點難。

美國跟印度是天生一對,印度惦記的是產業鏈轉移,美國想的是必須先拿到控制權,這兩件事,在它們眼中都是互為前提條件的大事,實際上是一個沒法調和的矛盾。所以它們在表面上相互吹捧,其實私底下又彼此防備。

在美蘇冷戰時期,印度就是不結盟運動的主導者,印度要做就要做世界的一極,而不是做一個附庸,50年前就是如此,現在更是如此。說實話,印度心氣很高,這個想法咱們可以支持它,跟我們就算不做朋友,也沒必要做對手。印度跟美國則相反,就算不當大哥,但也不能當孫子。

所以擺在美國面前的這個情況,美國在亞太,很難跟俄歐的切割那樣,搞得那麽幹凈,這是由利益的深淺決定的,美國跟俄羅斯的直接利益不大,跟亞洲的利益則很深,這跟歐洲恰好是個反的,所以犧牲一下歐洲,反正有北約拿槍頂著後背,犧牲也就犧牲了吧。

這種做法,跟美蘇冷戰時期的做法,已然有了很大的區別。當年美蘇冷戰,以對抗為主,合作可以說很少。但現在的情況是,美國倒是想全面對抗,只是就像遇到了太極一樣,不管什麽硬招,就是使不上勁,這就很難辦。

美國的新冷戰,亞太的這些盟友應該感謝它的對手,為它們創造了兩邊合作的生存空間,否則就只有像東歐國家那樣,被安全綁架著,一條道走到黑了。

美國與俄羅斯還會不會再聯手

當下的俄羅斯跟美國和歐洲鬧得勢不兩立,但是形勢是變化的,我們不可能寄希望於它們一直鬥下去。而且從戰略上講,長遠來看,隨著中美實力的變化,我們未來最要警惕的,其實還是美國和俄羅斯再聯手。

這件事當然也不是電洞來風,在川普時期,其實美俄之間的關系也還過得去,眾所周知,川普是普亭的老迷弟。如果兩年之後,真的是川普卷土重來,尤其是美國真的在競爭中處於下風,那麽美俄合作,就不是沒有可能。

目前的中俄戰略合作,其實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美國最強,它要兩邊出擊,那麽中俄背靠背進行戰略合作,就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但是如果有一天,美國出了大問題,爆發經濟危機,實力嚴重下滑,那麽其在西邊的戰略施壓也必定減弱,在戰略上,美俄合作,也會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因為這一切在幾十年前,確實也曾發生過,只不過當年是我們主動進行了戰略選擇,重設了國際平衡。

在1960年代後期,美國深陷越戰泥潭,此時美蘇之間的平衡,已經越來越向蘇聯傾斜,而蘇聯的野心也是逐漸膨脹,多次威脅過我們。當時我們是主動制造了乒乓外交的機會,去重新平衡這種國際關系,這才有了季辛吉訪華和中美建交。

可以看到那時的歷史背景,最大的推動因素,是蘇強美弱,這是戰略上的先決條件。看清了這個本質,再看如今的中美發展趨勢,如果我們用長期的戰略眼光去看問題的話,對於俄羅斯的忠誠度,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美國如果繼續強大也就罷了,如果美國衰落了,俄羅斯和美國之間,很可能還會有重新合作的那一天。畢竟國際關系,本身就是在變動中發展前進的。還是那句話,國與國之間,沒有長久的朋友,只有長久的利益。

最後

既然說到了俄羅斯的問題,假如現在你問我,支不支持俄羅斯?那我肯定是支持的,因為俄羅斯現在做的,是反霸權主義的鬥爭,我們本身也是霸權主義的受害者,它不進行這樣的鬥爭,我們也要進行,它能主動去進行鬥爭,那肯定要支持它。尤其是未來,如果俄烏變成持久戰,那保障俄羅斯不被拖垮是必要的。

但是戰略資源畢竟有限,我們最重要的事情,還是要立足於自身,這也是當年蘇聯過度擴張留給我們的教訓。把核心資源放在內部的發展上,強大自己,比把希望寄托於別人,寄托於外部環境的變化,要重要得多。

不管是蘇聯曾經的盟友,還是美國現在的盟友,它們的遭遇,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靠山山會倒,靠水水會流,靠誰也不如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