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家外媒報道,近日,歐盟委員會開始調查醫療器材領域的公共采購,想看看歐洲在該領域的相關企業,能不能在中國市場進行公平競爭。如果查出來歐洲公司在中國受到了不公平的市場待遇,那麽歐盟可能會限制中國醫療器材公司在歐盟的公開招標機會。
據報道,歐盟委員會的這次行動,是其利用【國際采購工具】法案,進行的首次調查。該法案在
2022年被歐盟委員會批準,於當年的八月底正式開始實施,有效期到2027年。按照該法案的規定,只有和歐盟有政府采購協定的國家,或者是參加了國際政府采購協定(GPA)的國家,才不會被該法案限制。
然而,中國盡管早就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但現在還不是 GPA的成員,也沒有和歐盟簽什麽政府采購的協定。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歐盟的這一新法案實施後,特別是對中國公司有很大的限制,將給它們在歐盟的業務帶來很大的影響。
在歐盟委員會進行這一行動的前一天,他們還以 「不公平補貼」為由,突然檢查了位於波蘭和荷蘭的辦公室,這都屬於一家中國安檢裝置生產商。該公司的電腦裝置和員工的手機,都被歐盟在行動過程中控制了起來。而這已經是歐盟今年二月以來,針對中國公司發起的第五次補貼調查,而且是第一次直接上門搜查。
【金融時報】透露,歐盟這麽做 ,可能是受到美國政府的影響。美政府懷疑這家中國企業的活動「危害美國國家安全」,一直對其密切關註。而歐盟本可以選擇透過和企業或相關政府部門的溝通,來解決問題,但他們沒有這麽做,不過就是想透過強硬的方式向美國證明:歐盟不會對中國企業手軟。但這種做法,只會讓歐盟委員會自己難堪,因為他們之前「同意用歐盟的資金,購買這家公司的裝置,並向歐洲各國的海關提供」。
歐盟對中國的針對,並不局限於此,他們還密切關註著中國向歐洲出口的風力發電機,以及太陽能產品。此外,歐盟還計劃對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施加額外關稅。就在去年十月,歐盟已經開始了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 「雙反」調查,包括吉利、上汽集團和比亞迪,都被列入了調查的重點。到了今年三月,歐盟又釋出了一項新的法規,要求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進行為期九個月的海關登記。
對於歐盟針對中國的做法,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的主席此前表示,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完全是一種保護主義的做法,並不能解決德國,乃至整個歐洲汽車行業當前面臨的挑戰,反而可能引起貿易摩擦,對歐盟推廣電動汽車和進行數位化轉型的計劃產生阻礙。歐盟對中國加征關稅如果快速生效,可能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後果。
當然,歐盟這種大行保護主義的做法,並不會在中國激起多少水花。盡管中國對歐盟的電動汽車出口量,在今年前兩個月下降了近兩成,但中國的電動汽車行業,依然有著不小的活力和發展前景。今年前兩個月,中國向有著巨大潛力的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國家,出口的電動汽車增長了三成以上。此外,中亞地區也逐漸成為中國電動汽車的重要市場,該地區的進口量在同期增長了2.3倍。
對於歐盟頻繁針對中國的動作,中國早就把態度說的明明白白。歐洲大行保護主義,只會對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發展不利。面對經濟互補性強、共同利益多的中歐經濟關系,歐盟要做的是:堅持市場開放和公平競爭的原則,停止無端限制和打壓中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