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洛杉磯12分鐘,再曝好萊塢的創作力崩盤

2024-08-16電影

奧運宣傳被電影和音樂元素搶戲,好萊塢自大而無能的體現。

文|羅冉峰

馬丁·斯科塞斯曾批評,「漫威出品的東西不能算是電影,而是‘大型主題公園’。」老爺子對好萊塢這些「大片」創作方還是客氣了。

好萊塢一線商業電影創作力每況愈下是很多電影人和影迷的共識,但是以漫威超級英雄電影為代表的幻想電影,在追求視覺奇觀和系列化的過程中日益脫離了對電影藝術特性的追求。經不起推敲的劇情、潦草膚淺的人物、混亂矛盾的設定、強行上馬的多元價值觀輸出……除了這些缺點之外,我覺得最無趣的一點在於,即使作為娛樂消遣作品來看待,創作者們也始終躲在舒適區中,無法賦予大片更多的「戲味」。他們將作品的矛盾驅動力放置在他們覺得「駕輕就熟」的青春成長、中年危機之類的命題之上,而鮮有能從更復雜的社會、倫理、文化層面上設計敘事文本。

而這些本來是好萊塢作為電影工業殿堂所擅長的東西。【星際大戰】討論自由與秩序的平衡、【侏羅紀公園】爭辯自然與科技的沖突、【異形】試圖呼應美國社會一度的文化動蕩、【鐵達尼號】歌頌普世式的人性閃光……好萊塢曾是全球電影工業的燈塔,然而淪落到如今靠「爛仔闖禍」「家人站隊」「貧嘴耍寶」等貧瘠小氣的把戲來搭建表演舞台。

「主題公園電影」投資巨大,但其中的佼佼者能創造極其驚人的收益。這造成投資者和創作者試圖「把握」市場喜好,在創作旨趣方面抱著有商業成功前例的寥寥幾棵主題之樹,確保投入風險可控、利潤前景可觀。但創作者越想討好市場,市場卻似乎越來越厭倦他們的不思進取。

而可嘆的是,創作者們還沒意識到這個問題,或者意識到這個問題後卻因為長期的創作惰性難以重回正軌。無論是哪一點,都讓人擔心商業大片市場的進一步荒蕪。

仿佛現有院線作品仍不足以暴露好萊塢的創作危機,當四年一度的奧運會進入「洛杉磯時間」時,好萊塢竟然用一套粗制濫造的表演,去展示商業影人們如何自暴自棄。

每屆奧運會閉幕時,都會辟出專門環節,給下一屆奧運的東道主展示自我。2024年巴黎奧運會閉幕式的「洛杉磯12分鐘」,采用了一個好萊塢大片式的開場。巨星湯姆·克魯斯帶著【碟中諜】中伊森·杭特的風采,在法蘭西體育場現場表演特技空降,再騎上標誌性的摩托車,從現實走進視訊,將奧運五環旗扛到洛杉磯好萊塢山。

好萊塢的基本拍攝和剪輯水平終歸還是襯得上行業翹楚的標簽,加上阿湯哥表演投入,護送五環旗的過程釋出孤膽英雄式的淩厲與堅定。之後五環旗幾經傳遞,期間用群眾跟跑的橋段致敬好萊塢的美式主旋律巔峰之作【阿甘正傳】,最終來到長灘。一場音樂派對為奧運的回歸洗塵接風。

然後,音樂派對視訊共計播放十分鐘。除了演出者揮舞一下五環旗,音樂人穿了帶五環圖案的衣服、帶美國奧委會標誌的外套或與美國代表團閉幕式制服同樣風格的拉夫勞倫T恤,演出結尾放了一枚五環主題色的彩炮,就基本看不出任何奧運宣傳元素。

【洛杉磯12分鐘】,劇終。

「洛杉磯12分鐘」的導演叫賓·溫斯頓,是一名英國人,憑借制作【詹姆士柯登深夜秀】獲得過艾美獎,也執導過【老友記重聚特輯】【單向樂隊:這就是我們】等少數影視作品。制作影視作品與制作現場演出不是同型別工作,本來沒必要質疑溫斯頓的影視方面沒有真正的過硬履歷。

然而,溫斯頓就是「走不出舒適圈」的代表,他真的把奧運東道主的宣傳環節搞成一部純正的短片。

而這短片真正的創作部份,只有五環旗從巴黎傳到威尼斯海灘的段落,全長兩分鐘。過去奧運新東道主的宣傳環節為八分鐘,洛杉磯多要來四分鐘,結果錄播的音樂演出就搞了十分鐘。

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毛病完全投射到「洛杉磯12分鐘」之上——自大而無能。

此前無論夏奧抑或冬奧,沒有任何新東道主敢在宣傳環節中使用如此稀疏的文化元素。溫斯頓與他的合作夥伴們充滿「文化自信」,以為憑借電影和音樂兩大流行文化產品,就能讓人對洛杉磯產生「夢之城」般的熱切期待。

對於那些擅長向全球輸出流行標簽的大國來說,當奧運來到它們的土地,流行文化的裝點功能更加強烈,正如近幾屆奧運會上,我們看到了英國的搖滾、日本的動漫和遊戲、法國的跑酷和卡通人物……然而這些往日的東道主不會只停留在流行文化之上做文章,「倫敦八分鐘」的雨傘玩笑、「東京八分鐘」的黑科技彰顯、「巴黎八分鐘」的太空浪漫【馬賽曲】,同時將城市與奧運的跨界人文氣質生動反映。

而「洛杉磯12分鐘」只堆砌了創作者所認為的「天使之城」的魅力:難道62歲仍親身上演特技的湯大帥哥、難道自由奔放的西海岸說唱,還不夠代表洛杉磯的最美麗姿態嗎?溫斯頓甚至傲慢到,連現場演出這種高度考驗排程管理能力的環節也懶於執行。「巴黎八分鐘」打破時空,將表演場地從東京移到巴黎現場,但表演仍然是即時進行的。而「洛杉磯12分鐘」的絕大部份內容都是錄制播放,制作難度低於現場表演,似是反映創作者的「省力」心態。

自大的背後是無能,溫斯頓之流很可能根本沒有理解奧運精神,以及其與洛杉磯之間的聯系的能力。因為即使只用好萊塢電影來映照奧運場景,只要花點心思就能在星漢燦爛的好萊塢經典電影名錄中找出可參照的物件:【愛樂之城】的追夢心聲、【風月俏佳人】的浪漫華美、【雨中曲】的雨夜自由、【速度與激情】的熱烈澎湃……對了,說到阿湯哥,不妨將他主演的【借刀殺人】的黑色神秘也融入其中。

至於音樂部份,我並無相關領域的涉獵,在此不作妄語。然而,我內心也很難拋掉一個疑問:Snoop Dogg那首帶著一堆「Nixxa」「Sxxt」「Motherfxxx」字眼的說唱歌「Drop It Like It's Hot」,真的是適合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的作品嗎?

無論如何,一場試圖以自身流行文化標簽來標榜形象的宣傳演出,最終卻連這些流行文化的精華都未能用在實處,這是一場令人難堪的奧林匹克宣傳表演。尤其是考慮到洛杉磯之於奧運會的意義。

2028年是洛杉磯第三次承辦奧運會,而之前兩次都實作了奧運史上的新突破。1932年奧運會第一次專門建造供運動員入住的奧運村,以及引入奏勝利者所在國國歌的儀式;1984年奧運會更加是奧運會完成商業化轉型的歷史性時刻。

當時隔44年奧運會重返洛杉磯之際,奧運會恰好也處於一個微妙的轉折時期。地緣政治和價值觀爭鳴令奧運會的和平博愛姿態大受沖擊,日益高昂的辦賽成本也令尋找承辦城市日益艱難,大型運動會對觀眾吸重力日益降低的陰影始終如影隨形……現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巴哈在8月10日宣布卸任,被視為又一象征式事件,仿佛暗示這位前奧運擊劍冠軍已厭倦體育政治場上的刀光劍影。

難道「洛杉磯12分鐘」對奧運元素的巨大淡化,是另一場改革的開端?正如我們可以質疑表演中對電影元素的套用十分蒼白,但其實千萬不要質疑沒有【速度與激情】的元素:洛杉磯市長新鮮強調,「LA 2028」將是一屆「無車」奧運會。

作為體育迷,我自然希望2028年奧運會揭開奧林匹克新銳的又一頁。但作為一名擺脫不了商業大片觀影習慣、卻又看不出創作旨趣改觀的普通電影觀眾,我又無法不擔心,洛杉磯奧運會也向著「主題公園化」的方向走去。斯科塞斯後續還曾撰文, 指出「主題公園化」代表著那些不包含「啟示真相、懸疑,以及純粹的、情感上的危機」的系列電影。

至少在「洛杉磯12分鐘」中,我看不到對奧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概念性演繹,也看不到一種歡迎世界各地人士享受一場體育+文化盛事的真切情感。錄制的動作大片過場和音樂會,放在任何其他型別的演出場景中都不違和,那種熱愛體育的人所希望看到的體育精神,究竟在哪裏?

我已經忍不住在想,2028年夏天洛杉磯遊客的第一大目的地,會不會始終是阿納海姆的迪士尼樂園?那裏離奧運開幕式場館洛杉磯紀念體育場,只有32分鐘車程。

註:本文圖片除特殊備註外均來自OSports全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