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國慶檔審美天花板,真的值得

2024-10-01電影

又能在大銀幕上見到「青綠腰」了,難以想象這一刻有多麽震撼。

何為青綠?

「取顏色之名,見青山嫵媚,塑山石之形。」

「青綠」是名畫【千裏江山圖】中的頭青與石綠,也是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中最濃墨重彩的角色之一。

它是一種顏料,是一座山,是一個意象,更是一幅傳世畫作的靈魂之所在。

視覺層面上,「青綠腰」是一個極高難度的舞蹈動作,看似柔若無骨,實則穩如磐石,舞者必須有極強的肢體控制能力。

而「青綠」的群舞,則是層巒疊嶂,山水相依,氣勢磅礴。舞者們慢慢轉身,一座座青山迎面而來。

演員們的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幹凈利落、一氣呵成。舞者們動靜結合,既有險峰的鋒芒和陡峭,更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的力量和沈澱。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近年來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內的頂流,場場爆滿,引發一股全國上下的「青綠潮」,歸根溯源,還是在於它讓我們再一次領略到了獨特的東方式美學。

它兼具中國山水畫的意境之美,和一種朦朧而鮮明、寫意而生動的舞蹈語言。在形式上讓人耳目一新,在內容上卻又是一次對於傳統文化的神妙致敬。

因此,從劇院走向銀幕,從舞蹈詩劇改編成電影,電影【只此青綠】的誕生,也可以說是眾望所歸。畢竟,電影是一種更為大眾的傳播形式,我們希望【只此青綠】被更多人看到。

同時,作為一個經久不衰的大熱IP,我們也很好奇,【只此青綠】是否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又能否從新的改編形式裏,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那麽,電影【只此青綠】,究竟做得怎麽樣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它必然是「好看」的。

在全片的89分鐘裏,舞蹈詩劇中的經典舞段,在大銀幕上一一得以再現。我們自己在二刷時選擇了杜比廳,那種視聽的結合與美的享受,都可以說被放大到了極致。

它同樣也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

借由快速剪輯、定格、特寫等電影技術,銀幕上的每一次起舞,都變得更聚焦、更唯美、更具有視覺上的沖擊力。舞者的動與靜,快和慢,跳出了時間的局限,得以從現實中昇華,被賦予了更多的象征意義。這也與作品本身的抽象美和寫意美相契合。

尤其要提到的,還有電影中的每一個攝人心魄的特寫鏡頭。

在大銀幕上,演員們傳情達意的方式,不再只是肢體語言,還有他們的面部表情,每一寸細微的、肌肉的顫抖,每一次眼底微微泛起的波瀾。

當鏡頭對準少年希孟時,你看到他聳動的肩、顫抖的手,和眼角滑下的一滴淚。那是一個少年的嘔心瀝血。

而當鏡頭對準青綠時,你會看到她在舞動時鋒利如鉤的眉眼。女演員莊嚴冷峻、睥睨蒼生,一回眸便是悠悠千年。

你也會領略到青綠「心有丘壑、眼存山河」的悲天憫人。當你看清舞者飽含情感的眼神,也就走進了一個角色的內心。這何嘗不是觀眾「入畫」的一部份。

一些舞蹈詩劇中的經典片段,電影中也運用了巧妙的場面排程,來深化其意境之美。

例如,在「青綠」的群舞部份,電影會用「煙霧」的特效,來模擬出一種水墨畫筆韻繞的縹緲之感。

而在【聽雨】一章裏,演員在水中獨舞,每一次水花的濺起、抑或是水中的漣漪和倒影,都體現出了畫家少年心氣的恣意,也進一步凸顯了人在畫中、山水相依的寫意。

形式上,【只此青綠】運用豐富多樣的鏡頭語言,對其獨特的東方式美學進行了一次更加深入的詮釋。而在內容層面上,【只此青綠】也有其獨特和創新之處。

全片沒有一句對白,這並沒有提高觀眾的觀影門檻,依然很好地實作了電影敘事上的傳情達意。

影片從展卷人的視角展開,他因癡迷於對【千裏江山圖】的研究,而神遊入畫,「窺」見畫家希孟創作的全過程。

展卷人「看見」了一幅畫是如何被繪成的——這個過程巧妙地展現了中國的民間工藝和手工匠人的智慧。

展卷人也「看見」了希孟——他看到了一名少年的成長,從頑皮的學生,到清苦的畫家,他的胸中萬馬奔騰、包羅永珍,下筆卻已是人生絕唱。

隨著電影中的十個篇章,影片井然有序地鋪陳出了三組人物關系:希孟與畫,希孟與展卷人,以及希孟與每一位民間匠人。

十八歲的希孟,是一名孤獨的天才。他英年早逝,僅留下一幅傳世之作。畫中的「青綠」越是濃墨重彩,就越是反襯出他短短一生的暗淡。他之於畫,仿佛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一種幹將莫邪式的自我實作和獻祭。

好在,展卷人看到了他。二人惺惺相惜,既是知己,也互相成就。

畫家嘔心瀝血完成創作,展卷人則花費一生探尋其蹤跡。他們一次次隔著時空共舞,試圖走向彼此,然而無法觸碰。直到影片尾聲,默默守護的展卷人,終於將他的外衣,披上了希孟的肩。兩人跨越時空的共鳴並非虛無,而是真切存在的溫度和傳承。

將繪畫過程與民間工藝的制作過程雙線並推,電影鏡頭也更為清晰和立體地,讓我們看到了每一位民間工藝人。他們都和希孟一起,站在【千裏江山圖】的背後。

尤其在影片尾聲,出現了開頭「問篆」篇章的回文,鏡頭揭示了篆刻的名章為「希孟」,希孟卻沒有接受,這表達了:此畫與天地眾人共繪,往來者但見青綠足矣。希孟並不孤獨。他有知己,有夥伴,他們的靈魂曾有過真切的碰撞。這一刻,觀眾的情緒也得以昇華和釋放,很難不而潸然淚下。

一幅畫的背後,是筆、墨、紙、硯、絲、色、石、人環環相扣的傳承。【只此青綠】講述的是一幅畫、一個人,又何嘗不是在致敬每一位默默付出的無名匠人們。

【只此青綠】是一次電影形式上的創新,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展現。

【千裏江山圖】中的一抹「青綠」,借由別出心裁的舞蹈和鏡頭編排,實作了對傳統藝術形式的打破和重構,得到了一種新的傳承方式。它符合當代的美學表達,又是一種極致、東方美的巔峰體驗。

這也是對於電影形式的一次拓寬和探索。舞蹈不僅能與繪畫相融,同樣也在豐富多樣的鏡頭語言下大放光彩。當電影鏡頭的具象、寫實,與舞蹈語言的抽象、寫意相結合,這兩者並不相悖,反而構成了一種富有新意的再創造。我們驚喜地看到,電影創作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而在內容上,【只此青綠】不僅帶我們踏入了【千裏江山圖】,還帶我們回到了北宋。

在片中你看到宋代的三白妝、珍珠妝和簪花,看到宋代「四雅」焚香、點茶、掛畫、插花……無論是對宋人生活雅趣的呈現,還是對篆刻、制絹、研磨顏料等非遺技藝的展示,每一個細節都別具匠心。

包括對於舞蹈動作的編排,也兼具獨特的、山水寫意的韻律,和歷史現實的參考。例如主演張翰就有提到,片中不少舞蹈動作來源於對宋代出土的陶俑姿態的研究。

這其實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對於當代的創作者而言,以傳統文化為根基的創作,並非一種限制,反而能帶來更大的突破。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提升作品的審美高度,也能夠拓寬創作的想象力,它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正如影片中所言,流行的東西或許轉瞬即逝,但【千裏江山圖】中的青綠卻能歷經千年而不褪色。而我輩人所能做到的,便是不斷去探索、去尋找新的形式,讓更多人看到中華文化的瑰寶和魅力。

這個層面上來說,【只此青綠】所講述的,也的確是一次對話:是希孟與「青綠」的對話,是希孟與展卷人跨越時空的對話,更是我們每一個人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對話。我們都是展卷人,我們都是收藏家。

9月28日,桃桃觀影團也和各位北京的展卷人們,一起提前觀看了【只此青綠】。

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觀影體驗,因為它是一次「漢服特別場」。不少觀眾們都是穿著自己珍藏的漢服而來。

桃桃觀影團邀請到了許多和我們一樣熱愛傳統文化的觀眾們,來一起觀賞這部國粹之作。

我想,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這都是非常特殊的一部電影。

映後,我們有幸邀請到了片中的三位主創謝素豪、劉沛然和戴可偉來進行交流。

觀眾和主創們互相行禮,看得我們工作人員也是淚汪汪的。

驚喜時刻,三位主創展示了「青綠腰」!!!!

放映結束後,大家還是很依依不舍,我們也收到了很多真情實感的觀眾反饋,瘋狂向電影表白。

「觀影過程幾度落淚」

「一定會二刷!三刷的!」

「感謝片中所有演員帶給我們視覺上的盛宴」

「如夢如幻,如癡如醉,恢宏大氣」

「這種宣揚中華文化之美的影視,值得我們一觀!」

「震撼!!」

也還是想真情實感地為【只此青綠】安利一下。

影片將於10月1日上映。

這個國慶檔,它真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