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抓娃娃】令人五味雜陳,我是窮人,何必拿孩子需要窮養來羞辱我

2024-07-19娛樂

【抓娃娃】現已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點映,觀影後,我心中百感交集。從哲理小品文的角度來看,這部影片有其獨特的趣味,但從現實角度出發,它更像是一場徒勞無功的旅程。盡管影片中的哲理小品文富有深意,卻難以真正映照現實。

先講述一下【抓娃娃】的情節。

這並非劇透,而是討論其他內容的前提。【抓娃娃】講述了一個富裕的家庭,他們透過假裝貧窮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采用窮養的方法培養兒子。最終,兒子發現了真相,擺脫了父母的監控和培養,決定開啟自己的人生。

稱【抓娃娃】為【楚門的世界】的變種,似乎也不為過。站在小男主的視角來看,【抓娃娃】講述的正是他走出虛假的世界,邁向更真實的世界的故事。然而,由於【抓娃娃】敘事立場的獨特,它遠未達到【楚門的世界】的高度。

【抓娃娃】的敘事立場十分獨特。

電影【楚門的世界】之所以精彩或有趣,是因為影迷和男主角的立場高度一致,共同反抗虛假的世界。由於敘事立場的契合,影迷與男主角站在同一陣營,推翻人造世界的壁壘。這種敘事方式更能引發影迷的思考,使他們感到自己也身處楚門的世界。

【抓娃娃】的敘事立場更傾向於沈騰和馬麗的角色,影片一開始便向觀眾揭示,這一切都是父母精心策劃的。觀眾們則從上帝視角觀察,欣賞在小男主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產生的各種趣味情節。這種趣味使影迷有些不安,因為一旦影迷試圖與小男主共情,就會發現其中再無樂趣可言。

【抓娃娃】究竟是喜劇片,是否令人捧腹大笑呢?

當然可以笑,不過在電影院裏捧腹大笑的前提是,你要共情沈騰和馬麗的角色,以及他們所代表的父母角色和窮養孩子的理念。

如果你沒有對這些產生共鳴,而是願意深入思考,就會發現這部電影並不能讓人發笑,反而會讓你感到不安。

一旦稍微思考,就會感到:我本來就貧窮,何必再用孩子需要窮養來羞辱我呢?

當暑假學校組織遊學,需要支付數萬元時,你拿不出錢,當孩子想要一雙品牌運動鞋你舍不得買,當大學生活費和用品花費數萬,你心疼不已,作為父母,你會怎麽想呢?

當你身處生活的物質困境時,很難對電影【抓娃娃】產生共鳴。可以說,這部電影並非單純從父母的角度講述,而是一種站在富人立場的虛構敘事。

如果你不是富人,你一定會覺得,別提什麽窮養了,能養得起孩子就已經是幸運了。這個【抓娃娃】的故事,與你我毫無關聯。看到別人如此富有,即使在「窮養」上也有如此多的辦法,你還能笑得出來嗎?除非,你沒有什麽腦子,才會跟著傻笑。

難道富人就是養出貧窮的孩子嗎?

王健林觀看完【抓娃娃】,是否會露出笑容?王思聰難道被王健林供養得太窮了嗎?當然不是。任何富豪都不會像電影中那樣無限制地供養孩子。

【抓娃娃】中的供養方式,在現實中顯然站不住腳,存在著諸多漏洞。要實作從小到大的「窮養」模式,除非是某位國王有意如此,能夠隨心所欲地調動社會資源。但問題是,國王真的有這種必要嗎?

觀看【抓娃娃】時,我們會發現,富豪男女主角面臨的最大障礙竟然是高考,以及讓孩子考上清華或北大。這樣的障礙設定不僅能引發許多富人的哄笑,也讓不少貧困者覺得思路奇特——如果真的有錢,早就不在意清華或北大了。

真正有錢的人,可以透過贊助讓孩子進入國外名校,或者搞一個外國身份,再回來上清華北大,甚至透過打籃球也能獲得高校的入學名額。

窮人們一旦了解了太多富人的內幕,就會發現,【抓娃娃】故事的核心「要考清北」,不能貫穿整個情節。這種失衡導致了電影整體敘事結構的崩潰。相比之下,富人們為了進入清華北大,並不像窮人們想象的那樣單純,他們擁有更多的資源和捷徑。

關於國王培養接班人的方法,那就更加直截了當了。歷朝歷代,國王們一直堅持多生孩子的策略。龍生九子,一個不成,總能從一百個孩子中選出一個合適的吧。

三宮六院七十二妃輪流侍寢,這才是國王們真正的「抓娃娃」遊戲。因此,無論從富商的角度,還是從國王的角度來看,【抓娃娃】這個故事都站不住腳,只能算作一篇虛構的哲理小文。

誰賦予了【抓娃娃】這篇哲理小作文的內容?

世界存在於現實中,亦或是虛構之中。因此,透過思辨的方式,打破現實或虛構的障壁,這一議題在哲學上歷史悠久。中國哲學深思此理,西方哲學亦有探討。

最著名的電影作品【楚門的世界】,以電影的形式深入探討此命題。而【抓娃娃】則以不同的敘事視角,繼續傳承這一經典哲學主題。這些作品可以被視作哲學小品的代表。

以【抓娃娃】的故事,特別是其中的具體情節為基礎,我們可以寫出許多充滿哲理的小短文。然而,這部電影有一個關鍵前提,即它是虛構的,整個故事在現實世界中並不成立。

因此,無論我們寫出多少哲理小短文,它們都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而無法成為對現實世界的真正哲學觀察。對於真正的哲學探討,建議參考其他有價值的資源。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亞的一部作品。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富人培養子女的方式,最多也就是像王健林那樣。看看王思聰的成長經歷就能明白。那麽,國王是如何培養兒子的呢?

莎士比亞成為全球聞名的莎士比亞,正因為他在這一點上獨具匠心。他的【亨利四世】可以為許多喜歡閱讀的人帶來啟示。

在【亨利四世】中,莎士比亞不僅僅講述了一位歐洲國王的故事,更是呈現了一個普遍適用的情節:老國王與兒子之間的微妙關系。

兒子必須偽裝成愚鈍,才能欺騙老國王,從而獲得成為新王的機會。南韓電影【思悼】也講述了類似的故事,國王的孩子同樣需要裝作愚鈍,才能實作更大的成功。

這與【抓娃娃】的故事完全不同。實際上,我更想看看【抓娃娃】的小男主在即將接班他父親時的情景。他父親會希望兒子比自己更優秀嗎?會不會出現一個不同於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的故事?我覺得,不會。

最後聊聊【抓娃娃】的結局。

富豪貧養子女的故事自身難以圓滿。要有個圓滿結局,就需要一個主線故事,而主線故事必須包含核心沖突。電影【抓娃娃】將註意力集中在高考上作為核心沖突。

然而,在現實中,頂級富豪早已避開了高考,確保其子女可以輕松進入名校。因此,這部電影一下子失去了其現實基礎。

【亨利四世】中,哈爾奪取老國王帽子的情節被【抓娃娃】的編劇們模仿了,但他們顯然沒有莎士比亞的哲學深度。因此,【抓娃娃】只能草草收尾,這個結尾顯得非常倉促,是一種典型的拿來主義:小男主角推開了世界的門,撞到了墻。

巧合的是,這種手法早已在【喜人奇妙夜】中的小品【小品的世界】裏被使用了。這一下,【抓娃娃】就變成了爛尾,或者說,本想出奇制勝,卻發現別人已經搶先一步。

【抓娃娃】本來能夠表現得更加出色。

如果【抓娃娃】的敘事能夠像【亨利四世】那樣,巧妙地多向真實底層人物靠近一些,那麽它就有可能成為一部優秀的作品。然而,遺憾的是,【抓娃娃】的編劇和導演畢竟不是莎士比亞。

因此,我認為【抓娃娃】無法成為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不過,不優秀並不代表不推薦大家觀看。只有觀看之後,您才能像我一樣,產生上述這些思考或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