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韓建業:中華龍文化實質是「敬天法祖」包含多個突出特性

2024-02-12國風

原標題:

韓建業:中華龍文化實質是「敬天法祖」包含多個突出特性

中新網北京2月11日電(記者 孫自法)2024年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龍年,龍文化相關議題頗受關註。在考古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建業看來,中華龍文化的實質是「敬天法祖」,即對上天、天道或自然界、自然規律的敬畏,對祖宗基業道統的繼承效法,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份。

韓建業教授在龍年新春之際接受媒體采訪表示,龍的形象及其觀念從七八千年前延續至今,還集中體現出中華文明的多個突出特性:龍圖騰從史前和歷史時期不間斷傳承到現在,體現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龍崇拜常常和天文學、觀象授時連在一起,體現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龍形象和觀念遍布中華大地,在全國各地大同小異,體現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和包容性;中華龍與天地聖人等神聖事物緊密聯系,與那種噴火的惡龍有天壤之別,體現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資料圖:二裏頭遺址出土綠松石龍。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他從考古視角解讀說,中國最早的龍形象,是7000多年前湖南洪江高廟白陶上和遼寧阜新他尺西溝石牌上的大口獠牙龍,以及阜新查海的長近20公尺的石塊壘砌的龍。高廟的龍形象兩側還帶翅膀,那就是飛龍。

距今6000多年的龍形象,以河南濮陽西水坡的類似揚子鱷的蚌塑龍最為引人註目,在一座墓葬的墓主人身旁,東側龍西側虎,被認為是已出現天文學上二十八宿體系的物證。仰韶文化半坡型別流行各種魚紋,有些正面的魚紋還有大口獠牙,這些魚紋在古人心目中有可能象征龍。趙寶溝文化陶尊上也有龍形象。

距今5000多年在紅山文化發現不少玉龍,淩家灘文化也有玉龍,甘肅武山、甘谷等地陶瓶上的鯢魚紋可能也是一種龍形象。良渚文化玉琮等上面流行的所謂神人獸面紋,實際是神人(神化祖先)乘龍升天的神人神龍紋,龍口中仍可見獠牙。

距今4000多年的夏代前後,山西襄汾陶寺、陜西神木石峁、湖北天門石家河、河南新密新砦等遺址均見有龍形象,其中,陶寺大墓陶盤上的蟠龍紋口中銜有神禾;石峁石雕上的龍和晚商青銅器上的龍紋影像接近;石家河等出土的玉器上的龍形象,雖仍有大口獠牙,但已基本是人面形象。

距今3800年進入夏代晚期,直至商周以後,考古發現的龍形象更多,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所謂饕餮紋,有不少就是變化了的龍形象。

韓建業指出,高廟遺址的飛龍形象刻畫壓印在陶器表面,不少是印在精美的白陶上面。該龍形象常在一對「天梯」之間,或者被巨大鳳鳥所托舉,整體表現的都是向天上飛的景象。高廟遺址本身有一處與「祀天」有關的祭祀場,發現有4個邊長約1公尺的方形大柱洞,發掘者推測原來應該是「排架式梯狀建築」,可以理解為是有通天功能的「天梯」或「通天神廟」一類建築。他尺西溝遺址房屋中所出石牌形器上的獠牙獸面紋,獸頭兩側的S形紋宛若龍身,應當與高廟獠牙獸面紋一樣屬於飛龍形象。

他認為,這兩處龍形象的考古發現,說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在南到湖南、北到遼西的廣大地區,可能已廣泛出現對上天和龍的崇敬信仰,是中國早期存在「一元」宇宙觀的重要物證。

資料圖:常州博物館館藏展出的南朝(420-589年)龍紋磚。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韓建業強調,龍在中華上古先民信仰中是能溝通天地的神聖物象,雖常以某幾種動物的形態融合呈現,但不能簡單理解為是一種動物。在中國有很多與龍相關的傳說:華人始祖伏羲女媧誕生時身披龍鱗,漢代及以後墓葬畫像上面繪制的伏羲女媧,也多畫成人首龍身的形象;「二月二,龍擡頭」,農歷二月二前後東方蒼龍七宿的龍角星露出地平線,意味著春耕開始,而這天恰好也是傳說中伏羲女媧的生日,由此也可見伏羲女媧和龍的密切關系。

此外,孔子曾將他所敬仰的老子比喻為龍,「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正因為華人自認為是龍子龍孫,所以是「龍的傳人」。

「今天我們應當加強對和龍文化有關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深入發掘解讀龍文化的內涵,理清其發展演變脈絡,繼承龍文化所包含的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以及敬天法祖、誠信仁愛、和合大同等文化基因,讓中華民族像龍一樣騰飛在四海九天。」韓建業說。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