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書評|鄧曉宇評趙毅衡【符號美學與藝術產業】

2024-03-09國風

鄧曉宇評趙毅衡【符號美學與藝術產業】

鄧曉宇

書 籍 簡 介

作者:趙毅衡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08

ISBN:9787569061611

21世紀是個高度符號化的社會發展新紀元,符號崇拜與價值追逐成為了人們的主要消費動力之一,而中國逐漸步入正軌的藝術產業顯然也與符號建構密不可分。不過,當今中國的藝術產業發展正面臨著商品先行、理論不足的客觀困境,泛濫的虛實符號堆積在了人們消費選擇的岔路口,卻在實用性與藝術性上存在著雙重缺陷。

趙毅衡在【符號美學與藝術產業】一書中簡明扼要地闡述了這一現狀,深入剖析了符號美學與藝術產業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泛藝術化盛行的當下,符號美學在人們的日常化文藝消費中有著重要的結構性支撐作用,不斷社會化適應的特質為其提供了生命力,也為當代藝術產業創造了新的可能性。

本書行文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共分有三個主體部份,以對藝術產業的細分討論為匯入,分別論述了當代藝術產業的泛藝術化和符號特性、藝術產業文本意義的多元建構,以及藝術產業多重文本間的互動與演變。最終,本書以當今符號美學的「新感性」趨勢為結語,再次強調了符號美學研究對於當今藝術產業發展的重要性,為讀者深入剖析藝術產業現狀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啟迪。

1 藝術產業「泛藝術化」的符號學指涉

數位時代的到來使得諸多曾經有高準入門檻的領域向大眾開放,藝術產業也不例外。工業化帶來的藝術世俗化、日常化,以及藝術作品的批次生產曾經引發討論,並有批判學者認為這樣的藝術已然失去「靈韻」。然而從大眾文化的角度來看,藝術的普及卻能很大程度上提高群眾審美水平,使藝術美傳播更廣、影響更深。

商品所附加的藝術內容和審美價值越發受到重視,甚至成為商業競爭的要素之一,這代表的也正是「泛藝術化」的切實體現。本書認為這一現象無需過度擔憂,正如現今社會的公共空間也高度藝術化那般,城市空間的美化無論是出於公共服務還是商業內容的目的,其結果都能成為人們接觸藝術意義的更多途徑,「泛藝術化」會成為人類文化的未來。

在對藝術產業的目的性做敘述方面,本書參照了多位批判學派學者的觀點,認為藝術產業具有合目的的無目的性,並落於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即藝術想要獲得影響力就必須產生經濟行為。藝術產業的生存前提要求它必然進入社會系統,成為生產性產業,並與其他產業發生經濟聯系。與此同時,中國學者陸正蘭還基於馬克思主義視角提出了「第四種解碼」,以群眾為創造源泉,這無疑是開創性的。

而符號學基礎則為藝術產業的自我反思提供了理論工具,每一件藝術產業的產品都處在「物—符號—藝術」的三聯滑動中,在使用性、符號性和藝術性之間徘徊,並通常是三者並存,這取決於符號接收者所處的語境壓力,即意義解讀具有無限性和多元可能。任何符號文本都有一定的社會文化範疇身份,接收者必須按照這種文本身份予以理解。

事實上,三聯滑動中的「部份藝術性」正是產業藝術的基礎,其藝術解讀的每一階段,都可以用符形、符義、符用的符號學三分科來研究。從這一維度來看,符號組成意義文本,而這樣的文本在符號使用過程中意義積累永不結束,這是符號系統在使用中生成的意義路徑,也是環環相扣的藝術產業得到理論化定性的重要創新。

2 藝術產業中的文本意義編碼

從馬克思主義視角出發,設計是人類擁有能動性的一種符號意義活動。一旦成為經由社會文化所規範的人,人就成為了「設計」這一宏觀符號系統中的創造者和接收者,不斷賦予和再建新的意義。而對於一個民族而言,其擁有自身獨特的「設計三觀」,即效用觀、價值觀、藝術觀,這一體系會在實踐中形成合一的論證方式,可稱之為「元設計」。

「元設計」的特性是在擁有自身特色的同時,其藝術作品越是民族化就越能得到全球欣賞,正因它擁有全球化所必須的多樣性,而這樣的藝術設計的源頭就是本民族的信仰體系,歸根結底依舊是社會文化的結晶。

延伸來看,與民族發展和社會思潮同步出現的抽象藝術又為何會為大眾所排斥,同時人們反而能夠接受蘊含抽象新穎元素的設計?本書認為,這是由於大眾觀者需要文本具有「單一意義」,卻不希望文本無意義,這是解碼維度上的慣性處理造成的思維模式。

尤其對於現代藝術品而言,加入抽象藝術元素的目的是為了疊加使用物所擁有的藝術感,使之成為大眾期待的「商品附加的藝術性」,這一過程中,三聯滑動的變動不居使得該藝術品擁有的「三性並存」越發趨向符合大眾趣味的符號文本。在建築領域,這一特性則塑造了以視覺感知為主的「表皮建築」,用以承擔公共藝術的美學功能。

那麽,當藝術作品受到如此多因素的綜合作用時,藝術中的主體性究竟是意義的「呈現」還是「再現」?作者的性質究竟是自發創作的主體還只是一種傳達媒介?本書參照了多位中外學者對於這兩類觀點的論述,最終認為藝術家的主體能夠局部進入作品,達到無處不在的碎片式主體性。而現代資訊時代下,由多媒介承載的藝術文本則變式更為復雜,往往在不斷的重復、錯位和互動中形成多層豐富的全新意義文本。

3 藝術產業的文本共生與互演

作為多線融媒體時代的第三產業重要組成部份,當代藝術產業的每一生產環節都涉及大量多領域的交叉合作。而這一過程正是符號系統中聚合軸與組合軸進行雙軸操作以構建文本的典型模式,多元藝術文本的生產必然要經過聚合來選擇符號,組合來連結符號的步驟,且這兩者同時並列,共同作用於文本的建構與不斷變形。

對於需要多人創作的藝術體裁而言,這樣層疊的雙軸操作最終會產生聚合系文本,套用於產業領域,則能夠助推系列創作、系列研究的發展,進一步豐富作為藝術產業生命力核心的IP價值。

與此同時,由於媒體發達之極致,人工智慧的使用也逐漸普及化,藝術產業的雙軸操作過程被迫「浮出水面」。當每一環節都受到群眾性的過程關註甚至互動時,大眾就從過去的單純欣賞藝術成品轉而變為了聚焦每一次聚合選擇的過程。

當代社會文化活動與藝術產業中,意義方式的選擇暴露,出現了從組合朝聚合偏移的重大轉折,正是這種無可避免的觀眾「過程卷入」,成為了藝術產業吸引觀眾越發重要的方式,可謂「大眾藝術」的又一層飛躍,在演示者與接收者的身份互換與互動中完成對主體認同的觀演再建構。

4 結語

在符號消費掀起又一階段熱潮的當下,藝術產業在快速擴張產業鏈、不斷推出海量文化商品的同時,有必要再回歸到符號體系的基礎理論上來,從底層邏輯的維度對自己進行再審視。

如何在文本建構層面更合理的囊括美學考慮及觀眾互動的可能性,從而讓藝術產業作為一種具備經濟效益的生產性領域產生切實影響,本書從符號學角度提供了體系化的參考建議,填補了當代藝術產業缺乏理論支撐與引導的客觀空白,也為該領域未來的創作創新挖掘了多元可能性和新路徑。

本文原載於【符號學論壇】

編輯︱杜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