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唐詩品鑒 欲填溝壑唯疏放 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 【狂夫】

2024-07-27國風

萬裏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

風含翠筿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

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淒涼。

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定居於成都,在成都南門外的萬裏橋自己動手修建一座草堂安頓家人。相比於在關隴和中原的顛沛流離,這段時間對於杜甫來說是平穩的。

但是關於生活和生存,卻一直是杜甫面臨的最為棘手的問題。他來到成都,有時任劍南節度使的嚴武,以及蜀州刺史的高適幫襯,生活還過得去。

可以說杜甫是交到了好朋友,但另一方面,卻也必須承認,這就是寄人籬下。

靠朋友供養的日子是不好過的,而且,朋友也會有自己的難處,供養不一定隨時到位,所以生存問題和生活問題對於杜甫來說是無時無刻都在的壓力。

杜甫將草堂建在萬裏橋西,門前浣花溪靜靜流過。在杜甫眼中,這百花潭、浣花溪,就如同古籍之中記載的滄浪之水。

滄浪之水和古時詩人屈原有關。屈原被楚王貶謫後,懷著一肚子的委屈,在江邊徜徉,偶遇一個漁夫,他和漁夫訴說:「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漁夫笑著說:「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說的是自己獨自清高,卻受不白之冤。而漁夫卻說,水既可以洗衣冠,也可以洗腳,清濁與否全看怎麽用。

顯然,兩人是話不投機的。

那麽杜甫在這裏所表達的意思更接近屈原,還是更接近漁夫呢。

其實很復雜。

從表面意思看,可能是更接漁夫豁達的態度的。因為接下來,杜甫繼續誇贊著萬裏橋、浣花溪一帶的美景。

微風輕拂細竹,吹掉浮塵,光潔娟靜,細雨滋潤著粉紅色的荷花,傳出陣陣清香。

草堂周圍的景色很優美。百花潭水蕩滌著人的心神,沈浸在一片清新和寧靜之中。

詩寫到這裏,透露的是沈浸和享受,有著一種「滄浪之水清兮」式的豁達。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生活的壓力就不存在了,拿著厚祿的故人不再搭理自己,書信斷絕,這對於急需幫助的杜甫來說是很折磨的。杜甫的小兒子似乎沒有吃飽的時候,滿臉饑色,讓人心疼。

這位斷絕書信的厚祿之人會是誰,詩中沒有提到,但是杜甫在詩中提到此事,說明他的生活因此受到了特別大的影響。

反過來講,對於一個有胸懷、有誌氣的人來說,為什麽要選擇寄人籬下的生活呢?杜甫內心很矛盾,他說自己甘願貧困,死後不介意去填溝壑,曝屍荒野。這是為什麽呢?

在舉家入川之前,杜甫曾寫一首【立秋後題】,詩的最後說,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他決定舍棄官場,為此付出任何代價也在所不惜。

官不做,穩定的俸祿不拿,只是因為不願意攀附權勢,就讓全家老小始終處於貧困和饑餓之中,自己寧願接受別人救濟,也不願意當官。

所以,這不就是「狂」嗎?

杜甫老了,他笑話自己是一個狂夫,沒有最狂,只有更狂。

這裏又回到「滄浪之水」的問題,杜甫內心之中還是有屈原的風骨,寧肯自己潦倒,甚至寧肯家人也被牽累,也不願意附身權貴,趨炎附勢。

杜甫曾有詩說李白: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杜甫認為李白的狂是裝出來的,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李白一生都在追求一個官位,可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哪怕窮困潦倒,也癡心不改。但李白又不願意去逢迎權貴,只想快意不羈。因此,李白的選擇如同在險惡的政治漩渦裏走鋼絲,難免會得罪權貴,而李白實在承受不起代價,所以只好裝出狂放的樣子,避免被權貴刁難。他的路走的實在太艱辛,太驚險。

而杜甫卻寧願窮困潦倒,也不願逢迎權貴,說違心的話,辦違心的事。

兩人在關系到尊嚴和人格的問題上做出了相同的選擇,所以人生末期的遭遇,其實也大同小異。

舉世皆濁我獨清。

這就是「我獨清」的代價,生命不可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