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全片沒有台詞,但看了絕不後悔

2024-10-12國風

【只此青綠】是有門檻的。

沒有跌宕起伏的起承轉折,很容易因故事性不夠而勸退,也沒有特效轟炸的大場面,有的是潤物無聲的細膩與藝術傳承的浪漫。

盡管有些上價值觀的意思,但電影從頭到尾都沒有說教的情節,畫卷徐徐展開,故事娓娓道來,沈浸其中,入坑不虧。

【只此青綠】不是胸無點墨的附庸風雅,為了裝點門面誇誇其談。

而是言之有物的表裏如一,外在一覽無余的唯美主義,內在頗為可惜的少年天才與對藝術的尊重。

影片以現代人的視角穿越回北宋年間去認識一位年僅十八歲便留傳世之作的畫家王希孟,看他短暫的生平,品他創作【千裏江山圖】的過程。

勾、皴、擦、染、點,每一個畫法都是精雕細刻,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每個章節都一絲不茍。

為了表現這份認真,演員們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也都千錘百煉,恰到好處的力道,嬌柔似水的身段,細致入微的表情,力透紙背的情緒,山水畫的活靈活現,古今融合,珠聯璧合,隔空對望,觀眾得以大飽眼福。

片中筆墨紙硯,刻章紡織,春去冬來,每一道工序都是燃盡生命的丹青畫卷。

【千裏江山圖】不會訴說,但它歷經九百多年,滄海桑田,從未褪色,正如王希孟一般,似流星,只一瞬,但璀璨。

結尾處,希孟回頭,共同完成畫作的每一位匠人皆擡頭仰望,眼中都有淚花,但無悲痛之意,盡是感謝、崇拜、敬佩之情,未曾與之謀面,但見青綠足矣。

於觀眾而言也是如此,把動輒幾百上千,只能在一二線城市的大型劇院看到的舞蹈詩劇以幾十塊錢的價格飛入尋常百姓家,這種體驗可不常有。

只不過,【只此青綠】把舞台劇搬到大銀幕上,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可能不被大多數人接受,但我們的市場應該有更多的【只此青綠】。

可能現在看覺得沒一句台詞很無聊,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如詩如畫的場景抹不去,飄逸好看的舞蹈忘不了,每幀截圖必是桌布的驚艷不可否。

當觀眾記住這些,即便當下不喜歡,被此類美熏陶多了審美也就上來了,自然而然就會分辨糟粕與精華,若幹年後也會感謝當初【只此青綠】的不糊弄。

好電影的意義隨之而來,有些經典註定是要用時間來沈澱受眾並行現其價值的,等到觀眾和藝術一同成長到同一水平線時,小眾也就成了大眾藝術了。

就像代際關系的傳承讓電影從西洋影畫變成了中國電影一樣,也讓只知故事,不懂手法的中國電影逐漸豐富多彩。

第四代丟掉戲劇的拐杖,第五代改變電影語言,電影呈現的形式不僅僅是故事,還有音樂、畫面、色彩,這些載體也可以助力電影講故事。

【只此青綠】學其精髓,用舞蹈的方式講人與畫,看過的觀眾雖不能窺得全貌但也能略知一二,那這種視聽語言的表現形式就不算閉門造車,我們也不該因少見就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