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6首詩詞,秋天合適咀嚼寂寞、合適思念

2024-09-10國風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桐已秋聲。」「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年齡越長,越渴望過簡單安靜的生活,就像季節到了秋,漸漸收斂了鋒芒,多了幾分嫻靜。

「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秋天的夜晚格外寧靜,山中松子簌簌落,月下草蟲切切鳴。

秋天的風,更容易吹進人的心靈,露出生命的柔軟與哀傷,在這樣的季節適合適咀嚼寂寞,更合適思念。

【01】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唐·劉禹錫【秋風引】

秋風,穿越千山萬水,攜帶著蕭蕭落葉的細語與一群群南歸大雁的哀鳴,輕輕拂過大地。它不急不緩,卻以獨有的方式,在每一寸土地上留下痕跡。

清晨,當第一縷秋風輕拂過庭院中的樹木,那細微的聲音喚醒了沈睡的世界。驚擾了那個獨自漂泊在異鄉的旅人,他最先捕捉到了這份秋意。他心,如同那敏感的琴弦,被秋風的指尖輕輕撥動,泛起了層層漣漪。

劉禹錫,這位曾在朗州、連州等偏遠之地度過漫長貶謫歲月的詩人,在這麽一個清晨,最先感受到了秋風帶來的不僅僅是季節的更叠,更是內心深處那份難以言喻的孤寂與思鄉之情。

他的【秋風引】,以秋風為引,巧妙地勾勒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秋空中的雁群到地面上的庭樹,再到那獨在異鄉、心懷歸思的「孤客」,層層遞進,步步深入。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秋風雖無形,卻透過庭樹的搖曳、木葉的蕭蕭,讓「孤客」感受到了它的存在。

而「孤客」之所以「最先聞」,是因為他對這個世界有著更加細膩和深刻的感知,他的心中充滿了對家鄉的無限思念和對未來的深深憂慮。

全詩以秋風為線索,借景抒情,將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表達得淋漓盡致。

它讓我們感受到,即使身處異鄉,即使面對秋風蕭瑟的淒涼景象,那份對家鄉的思念和對生活的熱愛卻永遠不會改變。

正如詩中所言,秋風雖無形,卻附著於萬物之中,無處不在;而那份深深的思鄉之情,也如同這秋風一般,永遠縈繞在心頭,無法割舍。

【秋風引】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內涵,成為了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讓我們在品味秋風的同時,也感受到了詩人那顆敏感而真摯的心。

【02】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唐·張籍【秋思】

洛陽城的深秋,秋風輕起,帶著幾分涼意,也悄然喚醒了詩人張籍心中那份沈甸甸的鄉愁。

他立於窗前,望著遠方,思緒萬千,如同落葉般紛飛,最終匯聚成一股強烈的願望——寫一封家書,以慰遠方親人的思念。

筆尖輕觸紙面,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只因心中的情感太過復雜,太過深沈。他細細斟酌,生怕遺漏了任何一句能傳達他深切關懷與無盡思念的話語。

然而,即便是在這字字斟酌之中,他仍感憂慮,擔心那匆匆落筆之下,未能盡述胸中之意。

就在送信人即將踏上歸途的前夕,張籍的手不由自主地再次伸向了那封已封好的家書。

他輕輕拆開信封,目光再次掠過那熟悉的字跡,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沖動——似乎總覺得還有未盡之言,還有未抒之情。

這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瞬間,不僅是對家書內容的反復斟酌,更是他內心深處思鄉情感的極致體現。

張籍,這位遠離故土、客居洛陽的遊子,以他那平易近人卻又深情款款的筆觸,將這份細膩入微的思鄉之情描繪得淋漓盡致。

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渲染,只有那份質樸無華的真實,卻足以觸動每一個漂泊異鄉人的心弦。

它讓我們感受到,在那個交通不便、資訊難通的年代,一封家書所承載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遊子對家的深深眷戀與無盡思念。

而張籍,正是以這樣一首詩,跨越時空的界限,將這份情感傳遞給了千百年後的我們,讓我們在品讀之余,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共鳴與感動。

【03】

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閑中。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悰。

勿雲不相送,心到青門東。

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白居易〔唐代〕【別元九後詠所懷】

細雨綿綿的初秋分時,梧桐葉零落輕舞,與細雨交織成一首無聲的離歌,而木槿花也在風中緩緩雕零,這份閑適中的涼意,悄然勾勒出心底那份難以言喻的秋意與寂寥。

白居易的筆下,不僅是景,更是情。他與摯友元稹的離別,如同這秋日裏的寒風,吹散了往昔的歡笑,留下一片空曠與不舍。

白樂天,並未直言離別的苦澀,卻以「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悰」輕輕一帶,將那份深藏的孤獨與思念展露無遺。

他未曾親至青門送行,但心已跨越千山萬水,緊緊相隨,一句「勿雲不相送,心到青門東」,道出了世間最真摯的情誼——不在於形式的陪伴,而在於心靈的相依。

詩人深知,知己難求,唯有心靈相通,方能跨越時空的界限,成為彼此生命中最溫暖的慰藉。

因此,當元稹離去,繁華的長安城在白居易眼中,也失去了往日的色彩,變得空曠而寂寥。

他感慨:「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這不僅僅是對友情的頌歌,更是對人生哲理的深刻領悟——真正的陪伴,不在於人數的多少,而在於心靈的契合與共鳴。

【別元九後詠所懷】這首詩,如同一幅細膩的情感長卷,將寫景、敘事與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

它不僅僅是白居易對元稹的深切懷念,更是對人間真情的一次深情吟唱。詩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蘊含著詩人對友情的珍視與對人生的深刻感悟,讓人在品味之余,不禁為那份跨越時空的純真情誼而動容。

全詩如行雲流水,情感真摯而深邃,讓人在感受秋日淒清的同時,也能體會到那份溫暖人心的力量。

【04】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淒涼多少悶。

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沈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故攲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歐陽修〔宋代〕【玉樓春·別後不知君遠近】

自離別那日,你的身影漸行漸遠,直至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的唯有無盡的牽掛與苦澀。

我望著這滿目淒涼的景象,心中翻湧著說不盡的愁緒,卻無處投遞。你越走越遠,直至書信斷絕,音訊全無,我的世界仿佛失去了色彩,只余下一片蒼茫與孤寂。我欲問訊,卻四顧茫然,不知該向何方尋覓你的蹤跡。

夜深人靜之時,風穿竹林,蕭蕭之聲不絕於耳,每一聲都似在訴說著離別的哀愁,每一片竹葉的搖曳都如同我內心的顫抖。

我斜倚孤枕,渴望在夢中與你重逢,以解這相思之苦。然而,夢終究未能成行,唯余一盞孤燈,在寂靜的夜裏緩緩燃燒,直至燈芯燃盡。

歐陽修此詞,未著一字於女子之容顏,卻以其深邃的筆觸,細膩地勾勒出了思婦內心的波瀾壯闊。

從別後的孤寂,到遠別的無奈,再到音信全無的絕望,直至夜深風竹的淒清,尋夢不成的淒楚,直至燈燼的終結,每一層情感都如同剝筍抽繭,層層深入,將那份深沈而婉約的離愁別恨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不僅僅是一首詞,更是一幅動人心魄的情感畫卷,讓人在品味中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深情與哀怨。

【05】

山色橫侵蘸暈霞,湘川風靜吐寒花。遠林屋散尚啼鴉。

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裏照平沙。

——蘇軾〔宋代〕【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暮色四合的分時,山色被晚霞溫柔地浸染,湘江水悠悠,波瀾不驚,岸邊秋花競相綻放,絢爛中帶著幾分靜謐。

遠處,樹林邊緣隱約可見幾縷炊煙裊裊升起,幾戶人家散落其間,而晚鴉的啼鳴,穿林越水,似乎在為歸巢尋覓著最後的路徑,這畫面於不經意間觸動了遊子心中最柔軟的思鄉之弦。

蘇軾,這位才華橫溢的文人,於宋仁宗嘉祐四年的深秋,自故鄉眉山沿長江逆流而上,行至荊州前夕,目睹此番景致,心中湧動的不僅是眼前的美景,更有對遠方故土的深切懷念。

他醉臥舟中,夢回故裏,那些熟悉的小徑、親切的鄉音,在夢中一一浮現,仿佛觸手可及,卻又在酒醒分時,化作南天邊一抹遙不可及的雲煙。

全詞以「望」為引,從山色到晚霞,從寒花到村舍,再到那遙不可及的故園,視線由遠及近,再由近及遠,如同思緒的起伏,綿延不絕。從傍晚的寧靜到深夜的寂寥,時間悄然流逝,而那份思鄉之情,卻如同江水般,愈加深沈,愈發濃烈。

蘇軾以自然質樸的語言,將這份情感表達得委婉曲折,含而不露,卻又直擊人心,讓人在品味之余,不禁為之一嘆。

蘇軾睡後清醒之余書寫一首深秋詞,它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遊子的思鄉之情與自然的秋景完美融合,展現出一種超越物質世界的精神追求,與蘇軾淡泊名利、追求心靈自由的人生態度不謀而合。

在這如詩如畫的意境中,我們仿佛能聽見蘇軾內心深處的低吟淺唱,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思鄉情懷,依舊溫暖而動人。

【06】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

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李清照〔宋代〕【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深秋分時,一抹慘淡的陽光緩緩穿透雲層,溫柔地拂過雕花窗欞,仿佛連梧桐葉都在輕聲嘆息,怨恨著寒霜夜襲的無情。

酒意微醺間,我偏愛那團茶深邃的苦,它如同生活的滋味,在舌尖緩緩化開,引人沈醉。夢回分時,一縷瑞腦的幽香悠然入鼻,清新而深邃,仿佛是心靈深處的一抹慰藉,讓人忘卻塵世的紛擾。

歲月匆匆,秋意漸濃,白晝雖長,卻難掩心中的寂寥與淒清。此情此景,不禁讓我想起王粲【登樓賦】中的那份遠望故土的深切哀愁,而我的思緒,比這秋風中的落葉還要飄零,更加難以名狀的淒涼。

在這無盡的憂思之中,我選擇了一條自我救贖之路——不如效仿陶淵明,以酒為伴,醉臥東籬之下,讓那盛開的菊花成為我心靈的歸宿,不再讓憂愁吞噬我的靈魂。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心靈的低語,作於南渡之後,趙明誠鎮守江寧之際。它不僅僅是一幅深秋圖景的描繪,更是詞人內心世界的深刻剖析。

從淒涼秋景到酒後茶香,再到夢醒香濃,每一筆都蘊含著詞人深深的情感與哲思。她借古喻今,以王粲之愁抒發自己的思鄉之苦,最終卻以陶淵明的豁達為鏡,尋求心靈的解脫與自由。

全詞情感豐富,意境深遠,既有對過往的追憶與感傷,又有對未來的期許與自我慰藉,展現了李清照作為一代才女的獨特魅力與深邃情懷。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聯系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