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紀念笛藝大師趙松庭誕辰100周年,祖孫三代笛音傳情

2024-04-09國風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陳宇浩

4月7日晚,「紀念笛藝大師趙松庭誕辰100周年暨蔣國基祖孫三代笛子音樂會」在杭州劇院亮相,著名竹笛演奏家蔣國基、青年竹笛演奏家汪悅洲以及新生代青年竹笛演奏家鄭迪祖孫三代同台,溫情獻演;國家一級指揮張列和浙江大學公共體育與藝術部副主任、公共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周怡如攜浙江交響樂團鼎力加盟,默契演繹;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王勇擔任導聆,錦上添花。

當晚,透過「祖孫三代」這一業內罕見的傳承形式,共同奏響了紀念浙派笛樂宗師趙松庭先生誕辰100周年的最強音,用笛音吹奏著音樂傳承中濃濃的師生情與親情,為到場觀眾傾力呈現了浙派笛樂的迷人和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

本場音樂會由浙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主辦,浙江交響樂團協辦。作為國樂界的大事,音樂界的幸事,音樂會一經宣發就引起了廣泛關註。音樂會當晚,杭州劇院座無虛席,眾星雲集。當晚到場的嘉賓有:世界生產率科學院院士、浙江省文化產業研究會特聘專家吳學新,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遊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局長朱海閔,浙江音樂學院副院長汪洋,上海音樂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劉英,中國文聯音樂藝術中心副主任、【人民音樂】雜誌副主編張萌,浙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劉建寬,浙江交響樂團團長郭義江,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劉灝,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唐俊喬,北京音樂周報主任孟綺,清華大學教授謝鵬,中央電視台導演韓穎,浙江省攝影家協會主席王小川,蘇州昆劇院副院長鄒建梁,人民音像出版社音像部主任黃誌鵬皆悉數到場。同時,作為音樂會曲目的編配者,王天明、林夢和李曉萌也都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音樂盛會。

與2021年蔣國基祖孫三人的第一場專場音樂會不同,本場音樂會的所有曲目都與交響樂進行了創新編排,更有部份曲目為交響樂版首演。同時,排笛、低音笛、彎管笛、雁飛篪等經由趙松庭先生改革的吹管樂器也都驚喜出場。時隔三年,祖孫三人都用自己的全新面貌將浙派笛韻與恩師重義,愛笛之心與至親之情融在了這聲聲笛音中。情深意重的立意、精心編配的選曲,還有豐富的出演樂器,以及笛子與交響樂的深度融合共同組成了這一整台精彩紛呈的音樂會。

在導聆王勇院長風趣輕松的開場後,祖孫三人共同吹響了音樂會的第一個音符。【雲雀】是一首由羅馬尼亞民間樂曲改編的口笛曲,蔣國基、汪悅洲和鄭迪三人時而齊奏,時而對吹,時而與交響樂隊相互呼應,將雲雀在林中嬉戲的場景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舞台上。

蔣國基自20世紀70年代起師從趙松庭先生,1976年,在趙松庭先生的指引下,自主創作演奏了一曲【水鄉船歌】傳遍大江南北。音樂會的第二首曲目,就是由蔣國基和他的外孫女——新生代青年竹笛演奏家鄭迪共同演奏了這首經典曲目。【水鄉船歌】原名【蠶鄉船歌】,作品吸收了浙江民歌【柳元郎】音樂素材,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春光明媚。一首曲子承載了一位老師對學生前途的思量,也承載了祖孫二人血濃於水的親情。

紀念大師最好的方式,就是演出他的作品。音樂會的第三首曲目是由趙松庭先生根據婺劇音樂改編的曲笛獨奏【二凡】,由青年竹笛演奏家汪悅洲演奏。樂曲具有濃郁的浙派笛樂的風格特點——委婉大氣,華麗流暢。樂曲中的緊打慢唱,抑揚頓挫,都在汪悅洲與特邀鼓板演奏家翁康峰的緊密配合中,將獨特的戲曲韻味演繹的淋漓盡致,引來掌聲陣陣。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協奏的浙江交響樂團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中西合璧的發展理念,他們在與民族樂器的合作中不斷積累經驗,尋找著民族樂器交響化的最佳發展途徑,也為當晚的音樂會演出奉獻了精彩的演繹。

趙松庭先生不僅是一位傑出的音樂演奏家,更是一位理論研究者和樂器改革家。作為趙松庭的大弟子,蔣國基始終把發揚恩師的樂器改革成果作為自己的職責,在不同的演出場合中持續用作品向社會展示恩師的成果。

篪與樂隊作品【吹篪懷古】作為音樂會的第四首曲目,向觀眾展示了「雁飛篪」這件來自典籍裏的中華古老樂器。雁飛篪,學名「同管雙笛」,它是江南笛王趙松庭和弟弟趙松齡根據唐宋典籍記載及壁畫上的形象,經十年研究探索仿制而成。蔣國基為「篪」這件音色與笛子有一定反差的樂器量身客製了這首【吹篪懷古】,用悠遠的意境,懷舊的旋律讓觀眾領略了這件樂器獨特的和雅之美。

在蔣國基的演奏後,汪悅洲手持趙松庭先生的又一改革樂器——低音笛步入舞台。他為觀眾帶來了由蔣國基作曲的低音笛作品【劍影醉月】。在70年代定型的低音笛,笛身較於普通笛子更加粗長,對於演奏者來說是不是一件容易演奏的樂器。汪悅洲沈穩的台風和交響樂默契地配合,演繹著動聽的傳統民間音樂元素,帶領觀眾沈醉在低音笛的悠然敘述中。

柔潤的笛音串聯起了趙松庭與蔣國基師生間的「恩情」,也串聯起了蔣國基與家人間的「親情」。作為祖孫三代中的中堅力量和後起之秀,汪悅洲與鄭迪在音樂會的第五首曲目中用排笛演奏了由蔣國基作曲的【采桑曲】。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獨特的水鄉音樂風格,描繪了一幅繁忙美好的農忙情景,一派江南春光躍入眼前,令人流連忘返。

上半場的最後一首曲目,是最新研制的彎管笛作品【雷峰塔遐想】與觀眾的驚喜見面,該曲目由蔣國基創作演奏。彎管笛是趙松庭先生的又一改革創舉,但由於制作工藝的復雜,這件樂器在傳承發揚的過程中始終不盡如人意。但是功夫不負有心人,蔣國基終於找到了最合適的材料,為恩師交上了一份圓滿的答卷。音樂會中出現的彎管笛,由制笛師王建宏在彎處用了和笛子密度更加相似的3D打印技術進行銜接,使得樂器音量變大,樂器性質更加穩定。今年已76歲高齡的蔣國基在舞台上依然神采飛揚,與指揮周怡如和浙江交響樂隊的配合,演繹出了這首作品極強的故事性與傳奇的宗教色彩。

下半場由鄭迪演奏全場,她選擇了由當代作曲家於京君創作的笛子與樂隊作品【新柳水令】。與上半場清新秀麗的江南風格有所不同,該曲融合了山東、河北民間的多種音樂元素。作為蔣國基的外孫女,鄭迪的成長道路備受矚目,其中的壓力也可想而知,而鄭迪始終沒有放棄笛藝的傳承。她說:「我想透過音樂會的最後一首只有我自己完成的協奏曲告訴大家——我是鄭迪,我會有自己新的東西,我也會有自己的風格。這是我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

在觀眾的期待中,返場曲——巨笛與爵士樂【茉莉花】驚艷奏響。當家喻戶曉的民族旋律與西方爵士風格的編配碰撞,張列指揮與浙江交響樂團再次點燃了音樂會的現場。蔣國基、汪悅洲和鄭迪三人手捧巨笛,踩著音樂的節拍緩步登台。在恩師趙松庭先生的影響下,蔣國基在樂器改革領域也頗有建樹,巨笛就是蔣國基的代表性改革樂器之一。悠遠渾厚的笛音與前半段音樂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聲聲笛音,聲聲入心。

笛音悠揚,思念流淌;笛音裊裊,余音繞梁。正值趙松庭先生百年誕辰之際,他的學生,他的後輩用一場音樂會完成了最好的緬懷。蔣國基曾說:「沒有趙松庭老師,就沒有我如今的一切。我幾十年來就是在完成趙老師的囑托。」這場音樂會是一位學生對老師的懷念與感謝,也是民樂世家的代代相傳中,技藝與精神的接力與延續。

「傳承」,始終是民族音樂繼承發展的終極命題,傳承樂器,傳承曲目,發展技藝,發揚精神,這場別開生面的祖孫三代音樂會,也為這個命題交出了一張完美答卷。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