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對於紅色的不安和緊張,竟然是人類的「超能力」?

2024-07-22國風

印度的「灑紅節」場景(圖片來源:wanderlustmagazine.com)

最近,英國國王察爾斯的第一幅 肖像畫 正式公布了。

血紅色的背景裏,國王佇立微笑……

盡管畫家自己出來解釋,之所以繪制 紅色 的背景,是代表國王曾經作為威爾斯近衛團上校,而兵團的制服就是紅色的。

但似乎連察爾斯自己,都有點被這幅畫震驚了。

在網路上,對於這幅畫的爭論就更大了,特別是對鮮艷的紅色背景,大部份人都感受到了不安或者緊張。其實這也不能怪網友們敏感,因為人對於紅色的 警惕 ,幾乎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

對於大部份哺乳動物來說,只存在兩種 光錐細胞 ,分別對應藍光和偏綠光,原本對於紅色可見光並不敏感。

但靈長類卻恰恰是個例外,在大約幾千萬年前,我們靈長類的先祖重新擁有了第三種光錐細胞,也就是對於 560奈米 波長左右的偏紅光有了辨識能力。

為什麽靈長類會擁有三色視覺呢?公認的解釋是,三色視覺能幫助我們的先祖在蔥蘢的樹林中,更輕松地看到成熟的彩色果實。

而擁有這種 「超能力」 的另一個結果,就是靈長類對於皮膚顏色變化極為敏感,特別是對於一些特殊的部位。比如大部份靈長類動物都會用臉紅表示發怒,臀部的紅腫表示發情。

人類的情感則更為復雜和多變,人在激動或害羞時,身體會大量分泌腎上腺素,這會使我們的血管舒張。由於面部血管更密集,所以就會出現 臉紅 的現象。因此,我們人類就可以透過觀察對方的面部皮膚的變化去感受對方的情感。紅色也就天然與緊張、害羞或不安聯系在一起了。

正因為人類天生長著一雙靈敏的眼睛,對於紅色尤其的敏感,我們的祖先也非常善於在自然界尋找紅色的染料或者顏料。幾乎每一個古老文明中,都能找出當地獨特的紅色。

人類最早使用的紅色顏料,距今可能已經超過10萬年了。古人會用赭石來塗滿身體或繪制 巖畫 ,在非洲南部、歐洲、中東、大洋洲和亞洲地區的穴居者壁畫中,都能見到 赭紅 組成的圖案。

而對於赭石的利用,也在大部份古文明中都沿襲下來。赭石,為氧化物類礦物剛玉族赤鐵礦,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鐵(FeO)。很快,另外一種紅色礦石, 朱砂 也被大規模使用,朱砂的主要成分為硫化汞(HgS)。無論是古波斯的壁畫,還是古羅馬的雕像,亦或是中國古代的漆器中,總能看到 朱紅 的身影。朱砂也被譽為紅色之王。

在植物資源豐富的古代中國,伴隨著印染和紡織技術的提升,植物染料形成的紅色種類也愈發豐富。在其中,茜草()是最早走入中國古人的紅色染料植物。在出土的大量絲織品文物中, 茜紅 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如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深紅絹就是用茜草浸染成的。

古代另外一種享負盛名的染料作物,則是菊科植物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它能夠提供更為鮮艷的紅色,顏色要比茜草的紅色更為鮮艷,它更接近我們通常所說的 「中國紅」 ,古人稱其為 真紅

除此之外,蘇木、紫杉、高粱、郁金香、牡丹、山茶等植物,同樣也可以提取其中的根、花或樹皮得到紅色的染料。它們也構成了中國古人對紅色詳盡細膩的表達: 赤、朱、丹、緋、彤、絳、茜、、赭、赫、赪、赯、奭、殷、檀、猩……

對於大多數地區來說,也都和中國一樣是透過礦石和植物提取紅色。但在美洲卻有些特殊: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阿茲特克和瑪雅人就發現有一種以仙人掌科植物為食的小蟲子,在捏碎之後能形成類似血液般的色彩。所以這種被叫做 胭脂蟲 ()的生物就成為古代美洲文明中紅色最主要的來源。

從胭脂蟲體內提取的紅色染料,可以和動物纖維完美結合。因此我們至今可以看到保存了上千年的由羊駝或兔子毛制成的 洋紅 色紡織品。胭脂蟲染料也作為當時的貢品,要進獻給阿茲特克帝國的君主。

在地理大發現時代,哥倫布剛剛發現美洲之初,當時歐洲人對於胭脂蟲的價值和用處一無所知。甚至當商船被海盜劫掠的時候,海盜們還會把裝有胭脂蟲的箱子直接扔進大海。

但很快,歐洲人就意識到了胭脂蟲的價值。由它提取的顏色,不僅色澤鮮艷、不易褪色,甚至安全性高,可以作為 食用色素 。直到今天,很多紅色果汁或食品的顏色來源,依舊來源於胭脂蟲。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更多的化學染料和顏料也隨之出現。在1804年,一位英國化學家首先合成出了 茜素 。這是茜草呈現紅色的主要成分,茜素也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種透過人工合成得到的天然染料。

人工合成紅色染料的大面積普及,沖擊了包括胭脂蟲在內的天然原材料的地位,也讓紅色顏料不再是王公貴族的專屬。紅色除了代表血液、出生、幸運之外,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

在歐洲,紅色最先成為了反抗和工人力量的標誌,逐漸紅色也就意味著 進步 革命 。伴隨著大量新興國家的建立,紅色也因此成為今天各國 國旗 中最常見的顏色。

自然界中,紅色的景象幾乎無處不在:天空、花朵、果實、寶石、毛發……紅色系中也因此總會出現新的紅色,也總能賦予紅色更多的含義。

或許正因如此,為英國國王繪制肖像畫的畫家,采用了更為 抽象 的表現手法,鮮明的紅色正是想突破人們對於顏色的固有認知。但顯然這種 前衛 的風格,與我們大腦根深蒂固對紅色的感覺,還是會有所沖突的。

但這或許正是紅色對於我們人類的意義,我們能夠察覺這種銳利的光波,去尋找和創造不同的紅色,也能用它去表達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參考資料:

[1] Maerz, A; Paul, M. R. (1930). A dictionary of color.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OCLC 1150631.

[2] Pastoureau, "Rouge - Histoire d'un couleur" (2019), p. 177

[3] Elliot, A. J.; Maier, M. A. (2007). "Color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 (5): 250–54. doi:10.1111/j.1467-8721.2007.00514.x. S2CID 4678074.

[4] 潘麗娜.紅色植物染料及染色[J].江蘇絲綢, 2008 (3):3.DOI:CNKI:SUN:JSSZ.0.2008-03-006.

[5] 位麗.紅色系植物染料的提取及套用研究[D].江南大學,2007.DOI:10.7666/d.y1195416.

[6] 徐風.人類為什麽會臉紅[J].時代發現, 2012(12):1.

[7](英)維多利亞·芬利著,姚蕓竹譯. 顏色的故事:調色盤的自然史.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8.09.

[8](英)加文·伊凡斯著;朱敬譯. 顏色的故事.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19.06.


撰文 | 河邊的卡西莫多

審校 | Ziv

來源:把科學帶回家

編輯:花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