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一個人若固守自我,對真我一無所知,就會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境地

2024-10-31國風

在那個充滿道德規範的理想社會裏,聖賢之人猶如星辰閃耀,惠澤四海,懷著體恤黎民百姓的赤子之心,高舉起正義的旗幟,銳不可擋地橫掃那些以損害他人權益為樂事的魑魅魍魎。面對如此強大的正氣,這些妖魔鬼怪再也無法厚顏無恥地自稱為神靈,只能紛紛轉世成人。鬼魂消散,神靈亦隨之消失,人們不再相信鬼神的存在,又怎會敬畏神靈呢?這正是因為人民成為了鬼神的克星,鬼神又怎敢再去殘害人類呢?不僅如此,作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聖賢之人,更不會去傷害自己的人民。因為聖賢之人是由人民推選出來的,他們手中的尚方寶劍是由人民親手鑄就,用以捍衛人民的利益。

老子的「愚民」思想實際上是為了讓人民更加聰明,絕非所謂的「愚民政策」。這裏的「愚」並非貶義詞,而是指舍棄自我的小聰明,追求真正的智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清世界,洞悉萬物。然而,普通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聰明,卻忽視了真正的智慧,這種現象被稱為「內外皆愚」。

我們能否理解這個看似簡單的數學問題呢?一段疲憊不堪的旅程如何能夠通向一場歡慶的盛宴呢?原因就在於,目標本身就源於這段旅程,它構成了整個過程的全部。只有當我們每一步都在接近目標,每一步都在享受目標帶來的喜悅時,我們才能在抵達終點的那一刻盡情狂歡。

如果我們只是漫無目的地活著,不去關註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只是期待明天,期待未來的目標,那麽我們可能會成功,但那個目標也會像旅程一樣,布滿塵埃。

國家之所以混亂,人民之所以難以治理,都是因為自我的小聰明太多。用自我的小聰明去看待世界,必然會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誤區,怎能不讓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占據心靈高地?為達成私欲,自我之智愈發擴張,只顧追名逐利,甚至不擇手段,置生命於不顧,導致社會治安動蕩,人心惶恐不安。

「以智治國」,實則是借自我之智施行「人治」。何謂人治?即是讓統治者獨攬國家大權,實行專制統治,以一人之心或少數人之心操控全國民眾,極力滿足統治者的私欲,豈非國家之大患乎?反之,「不以智治國」,便是推行「無為之治」,即民主法治。

實行民主法治,必然要「以百姓之心為心」。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享有充分的人權和自由,這無疑是國家和人民的莫大福音。「國之賊」揭示出獨裁統治對國家的嚴重危害,是對人治的徹底否定;而「國之福」則是對法治的熱烈贊揚。

那個目標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取決於我們自身,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經驗的品質。請牢記,老子曾言:一棵需多人合力才能環抱的大樹,最初也是從微不足道的嫩芽成長起來的。若我們真心向往,便應全情投入其中;若不願接受,最好趁早割舍,以免日後後悔莫及。

昔日的父母官,如今已泛濫成災,無官不貪,無官不汙,他們的貪贓枉法,肆意妄為正是民風敗壞的罪魁禍首。他們背棄道德,不積善行,無疑是道德的巨大災難。因此,我們看到那些貪贓枉法之人紛紛落馬,淪為階下囚。究其原因,乃是他們的道德底線被突破,犯下了無法原諒的滔天大罪,良心泯滅,人間法律亦無法容忍。故而,做人當以道德為重,堅守誠信之道,不可貪戀世間富貴榮華,更不能沈迷於人間繁華奢侈。只有信奉三寶,方能成為高尚之人;唯有德澤萬民,方可稱為聖賢。

回想一下那座九層高台,您可曾想到,它其實是由一塊塊泥土堆積而成的呢?如果我向往擁有這座九層高台,那便如探囊取物般簡單容易,然而,若是我們並不渴望得到它,那便不要傻傻地等待九層高台悉數築造完畢後才來作出這個決定。此時此刻,便是決定的時刻,每一刻都蘊含著其終極價值,每一刻都充滿了緊迫感,我們必須在這個瞬間采取行動。因為,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一個人若固守自我,卻對真我一無所知,那麽他必定會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境地,從而遵循「人之道」,即「損不足而奉有余」;反之,若能洞察真我,自然會形成以「他人」為中心的世界觀,進而遵循「天之道」,即「損有余而補不足」。

現代人的思維往往是分裂的,因為有無數的方向在召喚我們,在牽引我們,我們仿佛同時朝著四面八方前進:一只手伸向北方,另一只手伸向南邊,雙腳踏向東方,而雙眼卻緊緊盯著西方。我們的狀態便是如此。如果我們整個身心都分散開來,那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絕非偶然。如果我們感到彼此之間並未緊密相連,那麽這種感覺顯然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團結一致呢?這就如同「人之道」與「天之道」之間的對立關系。

「人之道」代表的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而「天之道」則象征著集體主義、利他主義。如果我們用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標準來評判「明智」與「愚昧」,那麽,持有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的人無疑是「明智之人」,而具有集體主義、利他主義思想的人則被視為「愚昧之人」。

然而,如果我們用集體主義、利他主義的標準來衡量「明智」與「愚昧」,那麽,持有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的人便成為了愚昧之人,而具有集體主義、利他主義思想的人才是明智之人。

換言之,觀念一致的人皆為明智之人,觀念相悖的人則被視為愚昧之人。「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意指應消除人們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培育他們的利他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引領他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因為,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乃是導致人心浮躁、社會混亂的罪魁禍首,而集體主義、利他主義則是維系人心安定、天下和諧的基石。

因此,我們必須做出決定,必須堅定信念。我們應當在邁出的第一步時就做出決定,確保不會白白浪費哪怕一分一秒。因為,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如果我們希望繼續這段旅程,那麽就讓我們歡快地跳躍前行吧;但若我們不願再繼續這段旅程,那麽就請果斷止步,不要讓自己陷入無盡的痛苦之中。讓我們視一切未盡之事為玩笑,持重前行。無論迫在眉睫的是何種任務,皆立即著手執行,將要說的話,就在此刻傾訴;等待扮演的角色,立即整裝待發。滴水成河,日積月累,千言萬語匯聚成河,生活的每一刻都應充滿充實。所以啊,莫再說「明日」,明日只是愚者的避難所,那便是愚昧的延續——拖沓。

若我們能在此時此刻完成每一項任務,那麽我們便可在下一刻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挑戰,毫無遺憾。若死亡降臨在這樣的人身上,他必定是欣然接受,因為他從未留下任何未竟之事,他始終準備充分,因為他始終保持完整。

然而,若死亡降臨在我們身上,我們必將陷入困境,因為我們心中總有千百件未完之事,我們渴望擁有更多的時光,因為我們總想做點什麽,但卻從未付諸實踐。

實際上,我們總是在完成那些無關緊要的瑣碎事務,而那些至關重要的事情卻一再拖延。我們會將怒火壓抑至明日,看似明智,實則愚不可及,因為我們從不將怒氣留至明日。我們會將愛意推遲至明日,貪婪之心會立即顯露,而分享與慈悲卻總是被擱置至明日。我們會立即采取行動,但仁慈之心卻總是被推諉至明日。所有無益之事我們都會立即去做,絕不會拖延至明日,但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們卻總是將其推後。

痛苦之事我們從不拖延,但歡樂之事我們卻總是拖延。因此,當死亡降臨時,我們的生命中充斥的只有痛苦,而那些原本屬於我們的幸福和祝福,早已被我們一再拖延。如今,死亡已悄然降臨,我們只能淚流滿面地哀求:再多給我一些時間吧,因為我從未真正活過。

讓我們逆轉這種思維模式:在這一刻盡情享受喜悅,痛苦之事可以暫且放下,無需過分擔憂。若我們在這一刻沈浸在喜悅之中,那麽痛苦便永不會降臨,因為這一刻即是全部,一切都已存在。下一刻即將到來,而那一刻正是源於這一刻。若我們在此刻感到無比愉悅,那麽由這一刻衍生的下一刻也必將更加歡愉。

當死亡降臨之際,我們定會坦然面對,因為我們早已做好準備,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只是在拖延痛苦,所以我們的到來是恰如其分的,現在再也無需等待明日,因為明日早已消逝得無影無蹤。

智慧之人總是如此行事,他們在這一刻解決每一個問題,他們在這一刻應對每一種狀況。

若我們將事情圓滿完成,便會釋放出無盡的力量,你是否曾在內心深處仔細觀察過呢?若我們未能完成某件事情,它便會在我們腦海中揮之不去,不斷敲擊我們的心靈,渴望得到實作。直至我們將其完成為止,它都會在我們心頭縈繞,困擾我們。盡管它可能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卻會在我們心中久久盤旋。總是有一個聲音在我們的耳際回旋:趕快完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