耘——戴耘的踐行與見物
YUN:DAIYUN'S PRACTICE AND COGNITION
展期:2024年05月01日—08月01日
地點: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
主辦: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
學術支持:深圳市公共文化藝術創作中心(深圳畫院)
策展人:吳洪亮
總策劃:顏為昕
展覽總監:楊坤
展覽統籌:張筠、孫琳
展覽監制:孫寶平、羅敏超
展覽執行:嚴鈺嵐、程艷、周寧
展覽宣傳:李曉瑜、薛忻甜
展覽公教:黑晨爽、周天琦
戴耘出生於古都西安,2000年起工作和生活於深圳。作為一個70後,戴耘的成長伴隨著中國社會形態、經濟結構、公眾意識的飛速變化。少年時代,浸潤在西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之中,造就了他對歷史、文化敏銳的感知和深切的關註,而深圳這座邊緣與前沿並存的現代都市,無疑為他帶來了全新的體驗與感受。
這次展出的作品,也希望與他此前的創作和展覽拉開距離,呈現藝術家在新一階段的思考與創作。在他的創作生涯中,從早期發現紅磚作為藝術語言,用紅磚復刻傳統雕塑、重塑日常之物,繼而一次次對物與形有新的發現與探索,一次次打破與重組,到本次展出的水磨石系列、紅磚系列,逐漸凝練簡化成單純的形,愈發呈現出他對物本身在探索中的追問。此處的物從其作為建築的構成部份抽離出來,展現出更自我的肌理和狀態,呈現出藝術家對於物、形、感知的凝聚,同時又折射出時代與個人發展必然的結果與偶然的墨點。
此次展覽既是在呈現藝術家個人對時代變遷與個人成長的物化,也是一次對深圳這座城市具體、直觀的記錄與致敬。同時,戴耘的作品又以一種遊離於表象之外的靜觀的美學姿態,一種內省的、沈思的藝術氛圍引導著我們進入他的世界,呼喚著觀者深思和體悟其中的意蘊。
第一部份:性靈·劇場
Spirituality · Theatre
藝術家以農人種田的方式,透過水泥與竹、水磨石與山峰、石與雲、人造之物與自然之物的對立與共生,將展覽空間轉化為一個萬物有靈的劇場。在虛與實、動與靜之間向觀者呈現出生命共生互塑的樣態,從而創造一處引發情感共鳴的空間,以性靈的劇場喚起最本真的體悟。
第二部份:主體·在場
Essence · Presence
「磨磚成鏡」的創作理念,經由澆築、噴水、打磨而形成的水磨石呈現出藝術家對物的認知和創造,弱化了關於雕塑空間、造型、技法的介入,在金、石、水、人合力共融的時間行程中,身體透過觸覺、知覺與物共顯,與物共鳴,引發著禪意和詩意的體驗。在與物的互觀中,重新認識人與物的關系,喚醒和重塑人的主體性。
第三部份:熟知·漠視
Familiarity · Indifference
以紅磚構成的兩個圓盤狀抽象物——紅日,既來自藝術家少兒時代關於集體主義的銘印,也呈現著藝術家歷經歲月後對於紅磚新的認知和建構。紅磚作為物,由粘土燒制而成,長期以來被視作人類理性的產物工具,被定格在修砌結構之中,為人們所熟知而又漠視。藝術家在此重新建構它們的結構方式,擺脫掉紅磚既有的存在方式,突現出紅磚特有的顏色、質感及生命力。
第四部份:竹破·再生
Bamboo Break · Regeneration
無論從材料上,還是理念上,這組作品都是本次展覽的驚喜!戴耘不僅為白鐵皮塑造了竹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賦予其「破」的力量,將此物從日常與傳統意象中釋放並給予新生。作品在空間裏舒展開來,或立或倒,安靜安然,其自然生長的樣態與形象的些許倦怠,讓白鐵皮冰涼的肌理生長出一份溫存,又比擬了人們在快速生活節奏中的疲憊感。作品的復雜性創造了冷峻而又不失溫度的竹之氣質,引導人們在此慢步、靜觀、遐思。
第五部份:轉換·介入
Transition · Intervention
在反復推演下,戴耘的作品巧妙地融入和滲透進建築結構的各個部份,為原本的空間註入新的活力和亮點。透過以水泥標註歷史時刻的方式,讓館外的紀念柱呈現出深邃性;紅磚構成的樹枝表達著人工造物與自然形態之間的轉換和對展場空間的介入。透過「轉換·介入」,藝術家將對歷史、自然、社會的表述同極具科技感的建築空間連線在一起,形成強烈的對沖和張力,同時以更為本土化的藝術語言和文化內核巧妙地中和了建築與展品之間的距離感,呈現出對既有建築物生成系統的一種選擇、反意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