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科舉考卷,除了展現學問淵博,書法功力亦是萬年不磨。趙秉忠狀元殿試卷如今珍藏國家博物館,筆墨遒勁,氣度非凡,令人嘆服。我們往往對古人書法技藝心生敬佩,但在現代社會,是否也存在一些"小學生"般的書法家?書法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藝術?讓我們從這份寶貴的考卷裏一探究竟。
一. 考卷的歷史淵源
談及科舉制度,必先從盛世明朝說起。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之初,便恢復並完善了這一選拔人才的古老制度。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最後一關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考,試題則出自禦筆。狀元一詞,本是對那些在殿試中鶴立雞群、才高八鬥之人的最高稱頌。
趙秉忠殿試及第的年份是萬歷三十二年,當時正值明朝中葉。萬歷皇帝朱翊鈞在位長達四十八年,是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萬歷中期,由於朱翊鈞疲於沈溺聲色,國家政務日漸荒廢,加之明朝中央集權日趨加重,地方官員漸漸喪失在朝為民發聲的權利。這也加速了明王朝的衰微。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小插曲。傳聞朱翊鈞在年輕時也曾參與過科舉考試,但因為筆法太過瀟灑放縱,落了個"花巧草書"的評語而未能中式。後來登基執政,朱翊鈞對書法的要求也十分嚴苛。因此可以想見,趙秉忠的狀元卷一定具有極高的書寫水平胡內容才能獲得朱翊鈞的青睞。
不過話雖如此,這份幾百年前的寶貴考卷竟也有被淪陷的危險。明朝覆亡後,滿清入主中原。當時統治者為了彰顯自身正統地位,極力推行文字狩獵,摧殘明代遺留文物。幸運的是,趙秉忠殿試卷被其後人世世代代珍藏保護,歷經滄桑而不朽。
二. 卷子的物理特征
觀其形制,這份殿試狀元考卷可謂氣宇非凡。全長達268厘米,超過兩米有余,堪稱巨制。裝裱件高47.6厘米,內裏書寫高度為14.1厘米。卷首用紅筆大書"第一甲第一名"八個狂放遒勁的大字,乃是當年萬歷皇帝朱翊鈞的禦筆親書。這在科舉考卷中絕無僅有,可見朱翊鈞對這位狀元殊加賞識。
卷首之下,還蓋有一方"彌封關防"的朱印大印,據說是朱翊鈞禦用的佩印。"彌"者,滿盈之意;"封"者,封閉之意,合為"封閉滿盈"之意,朱翊鈞用以警惕朝野,提醒勿驕勿躁。看來朱翊鈞對這位狀元的期許也是極高的。
這份考卷采用當時最為上乘的宣紙書寫。宣紙質地細膩,吸墨力強,筆鋒所至無不有跡可循。趙秉忠所書皆是小楷字型,一氣呵成,字字端正遒勁,氣度非凡。全卷共計2460個字,內容囊括了對國家制度的見解,以及一些治國安邦的方略。
細覽全卷,我們不禁驚嘆趙秉忠的書法造詣之深。他的小楷筆法既不拘泥於當時流行的"台閣體",亦未囿於個人習氣,而是吸收了自古以來各家所長,融會貫通。從筆法可看出,他頗受鐘繇、王羲之等人的影響,字型略扁,亦有隸書遺風,結構工整,古雅大方,實乃頂級之作。
三. 制作宣紙的古老工藝
趙秉忠狀元卷使用的宣紙,堪稱上品。宣紙之名源於安徽宣城,因當地人精於造紙技藝而得名。制作宣紙需要經過繁復的工序,正所謂"工藝在人為"。
最上等的宣紙需使用本植物為原料,如棉、麻等。首先需將原料打漿,攪拌均勻,過濾去渣,如此便得到了初步的漿糊。接下來需要人工一次次勾渣,將漿液反復過濾,直到沒有任何雜質。這項工序極為費時費力,一些細小的雜質若是留存,將會在成紙後形成疵點,影響品質。
漿渣過濾之後,需用特制的紗布將漿液一點點勾去。勾取漿液的過程相當考究,稍有差池都會造成厚薄不均。紗布上的漿液需平整碼放,幹透水分後即可成型。成型後的宣紙仍需經過壓制、烘烤等工序,方可出成品。
這項工藝流程繁瑣無比,全憑人手一點點操作,自然費時費力。然而正是這一道道精雕細琢,方能造就宣紙的上佳質地。細膩滑爽、吸墨力強、書寫毫無障礙,可謂物盡其用。
宣紙不僅廣泛運用於書畫領域,亦是中國造紙技藝的最高成就。如今雖有機器代工,但制作高級宣紙仍需遵循古老工藝,可見這門手藝在國粹中的分量。趙秉忠當年能使用如此上品的宣紙,足見考卷受到極高的重視。
四. 卷子的書法風格
論及趙秉忠狀元卷的書法風格,不得不說是一代佳作。這份考卷小楷遒勁有力,氣勢雄渾,字字如虬陸離,意趣盎然。趙秉忠的筆法融合了古人豐厚底蘊,又不失個人獨到見解,可謂出類拔萃。
細觀趙秉忠的書法,筆法蒼勁有力,卻也不失靈動之美。他融會貫通了鐘繇和王羲之的筆法神髓,從字型的結構來看,略顯扁平,有隸書風範。這與當時盛行的"台閣體"大相徑庭,別樹一幟,可見趙秉忠對書道的獨到見解。
趙秉忠不僅博采眾家之長,更具有自己的用筆特色。他的筆法遒勁有力,筆鋒處處見骨力,卻也不失靈動之美,字裏行間透著一股活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趙秉忠善於在筆畫的起筆、臨淵、轉折處用筆嫻熟,行雲流水,毫無喘息之感。這種貫通之妙,實屬上乘。
相較之下,現今社會中亦不乏一些"半吊子"般的書法家。他們或是拘泥於個人習氣,或是跟風追捧時髦,很難在創作中找到真正的自我風格。有些人甚至幹脆拿古人的字跡臨摹抄襲,徒有其表卻已經喪失了書法的內在精神。
這與趙秉忠那種入木三分、融會貫通的書法境界判若雲泥。由此可見,書法藝術並非是一朝一夕可以擁有的,需要源遠流長的沈澱和對藝術的終身追求,方能登峰造極。趙秉忠之所以能創造出如此傑作,正是因為他紮根於藝術的本源,勤於學習前人之長,又能創造出個人風格,堪稱書道大家。
五. 卷子的流傳歷史
趙秉忠狀元卷的流傳歷史相當曲折離奇。明朝覆亡後,這份寶貴的考卷很有可能遭到滿清統治者的無情淪陷。那時為了彰顯其正統地位,滿人當權者對明代遺留的文物大加摧殘,所謂"文字獄"可謂血腥殘暴。
然而就在這危急關頭,一個名叫趙先覺的書法家挺身而出,將這份稀世珍品世世代代保護下來。趙先覺乃趙秉忠的後人,家學淵源,自小熟讀祖籍,對這份卷宗視若珍寶。及至明亡,趙先覺暗中將考卷藏於家族世代相傳的秘密地下室,躲過了滿清王朝的文字狩獵。
此後幾百年間,趙家子孫世代修學書法,對祖先遺物勤加保護。直至民國時期,趙秉忠的狀元卷才重見天日。當時著名藏家曾純在書坊中無意間看到這件寶貝,欣喜萬分,主動向趙家後人購買。曾純對此卷甚為重視,曾將其裝裱雋永,並題寫"握領南冥,立祖西陸"等字樣,對趙秉忠狀元卷之絕世無雙給予高度評價。
及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曾純將趙秉忠狀元卷無償捐贈給了國家,這件流傳了幾百年的文物終於回到人民手中。目前這份寶貴的明代科舉考卷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眾多其他文物並肩,見證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
對於難能可貴的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傳承,趙秉忠狀元卷的流傳歷史給出了最好的答復。一代代書法家匠心獨運的堅守,使這份考卷歷經滄桑而不朽。如今吾輩有幸能親睹這件國寶,當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