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尚未生成的漢聲——中國當代水墨」在杭州開展

2024-07-03國風

潮新聞客戶端

「尚未生成的漢聲——中國當代水墨」日前在杭州人可藝術中心開幕。此次展覽由人可藝術創始人何勇渺策劃,藝術家、詩人楊鍵擔任學術主持,匯集了來自中國9位藝術家的近50件重要作品,參展的藝術家包括朱建忠、韓冬、張浩、魏立剛、楊鍵、靳衛紅、一了、陳雨、廖建華。

在全球化和資訊時代的極速推動下,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主體性建構問題顯得尤為緊迫。在國際語境之下,中國當代藝術何為?在自身的現代性尚未完成之際,中國藝術家如何建立自信心?在書寫世界史的行程中,中國藝術家和他們的藝術作品的貢獻在哪裏?本次展覽從中國當代水墨本身出發,回溯中國思想精神的源頭,呼喚「漢聲」,試圖為突破中國當代藝術的困境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方向,正如策展人何勇渺所言及的,「‘尚未生成的漢聲’,不是復古主義,也不是民族主義,它是開啟的,面對世界的」;亦如學術主持楊鍵所談道的,「漢聲無法重歸,東西的價值就難以確立。」

展廳現場

我出生的時候漢聲已經戚戚可危,或是奄奄待斃,或是一息尚存,各地的文廟,與文脈,皆已報廢或中斷,人雖有漢人的相,其內裏,記憶體已經全被改變。怪不得上世紀初辜鴻銘即已斷言,要抓緊時間看中國人最後一眼,以後很難再看見真正的中國人了。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文明的告別,也許比親人之間的生離死別還要強烈百倍千倍。

時間太快,轉眼百年已過。漢聲在哪兒呢?甚至走幾裏地連個好相貌也看不見了,還有什麽漢聲呢?一盤散沙,一盤亂棋,一地雞毛,但他們卻能喝酒,能吃飯,能唱歌,只是沒了魂,他們失魂落魄多少年了?我們得到了許多禮物,他們唯獨沒有給我們關於生命密碼的禮物。

漢聲如此之衰,也許是世間最衰,無論走到哪裏,人腦裏只有錢,財色名三樣雖是速朽之物卻最為人渴望,這不是漢聲,憂道不憂貧,才是漢聲。無人還能認得它,它就像神秘的胎記,只有母親才能認出它來。古人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不是為了那個,今天一切都是為了那個,不是為了這個,表面上他們又是為了這個。你有動物的要求自然招來了動物。別忘了,欲望越重,受苦越深。因果本是最質樸的漢聲,但這幾代最不信因果,大海撈針一般艱難的漢聲,如頂著禮器的瑞獸一般遠去了。

人心已經被改變,看著宋元的畫,看著明清的畫,那麽陌生,好像我們從來沒有過這些,但這些又的的確確是我們祖宗所為,這是人心的緊迫,你已不再是你,這是最根底的緊迫。一顆溫柔敦厚,陰涼遍地的漢人之心早已離開每一個人,這是最真切的恥辱。

漢聲還在,你得有眼力還得有福氣才能看見。我在尊經閣看到了漢聲,我在天一閣看見了漢聲,我在從祈年殿到圜丘1000余米的路上看見了漢聲,那是世間最偉大的1000多米,那是世間最偉大的一條路。1887年八指頭陀在寧波阿育王寺燃指供佛,這是誠,這是漢聲。1882年,為報母恩,虛雲老和尚從普陀山三步一拜一直拜到五台山,歷時近三年,這是漢聲。漢聲還在,你得誠到極處孝到極處才能看見。

這一代,這幾代,大面積的人無家可歸,藝術家也無家可歸。撞擊心扉,直入家門的漢聲藝術,漢聲人物,何曾睹見?

一個沒有戒律的時代如何有定力?一個沒有定力的時代如何有智慧?沒有智慧藝術如何在時間裏長存?沒有這三者,如何有漢聲藝術,漢聲人物?

沒有這三者,如何有漢聲藝術家,漢聲詩人?沒有這三者,這是漢聲衰落的主要內因。

偉大的古典藝術是水和石頭完成的,我們的藝術是欲望完成的。

門是黑的,廊柱是黑的,字是黑的,畫是黑的,眼珠是黑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國人那麽愛黑色,現在卻是離黑最遠的國家。

年輕的時候我喜愛黃昏的時候在山坡上散步,尤其愛那來臨的暮色,幾十年之後我才知道在我腳下踩著的是文明的廢墟,也就是漢聲的廢墟,我們雖然有數千年文明,過得日子卻像是只有五十年的知識,祖宗的一切都束之高閣,一無所有,一無所是,怪不得我那麽喜歡暮色,原來一切都過去了。

誰還是這個文明的後代子孫?我們離開家許多年了,在路上該發生的都已經發生過了,到了該回家的時候了。在這樣一個以英語為定調人的大背景裏,漢聲如同棄兒,它能不能有所作為,有無面向世界的可能性,在同一個舞台上?

東西兩地,本無高低,各有短長,本應平分秋色,事實是西高東低,一切標準價值皆由別人來定。

漢聲何為?載道,這是漢聲的唯一使命。漢聲是一,非二也,一是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一是常人難解的順從抵達了神妙的中庸,我們偉大的山水畫正是一和順從的藝術。漢聲無法重歸,東西的價值就難以確立。

形成漢聲的書也許只有幾本,也許只有幾千字,也可能只有幾百字。漢聲由灰燼寫成,灰燼裏沒有我,這才是真的漢聲。生命只是灰燼,只是松煙,那就用它畫一張真空妙有的畫。

三教靈氣之匯聚乃成漢聲,漢聲是陰性的,母性的,守成的,更新的,充滿了慈悲與智慧,它會一路退守,就像南宋一樣,在時間裏等待再次發生:

漢聲是君子藝術非小人藝術

漢聲是內觀藝術非感官藝術

漢聲是黑白藝術非彩色藝術

漢聲是永恒藝術非潮流藝術

漢聲是出得塵埃的藝術非為塵所累的藝術

2024年4月25日

部份作品欣賞

/ 按年齡排序/

1954年生於江蘇南通市,1982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現為東京畫廊BTAP簽約畫家。

水墨和青綠是長期從事的繪畫方向,作品渾然幽微,中正肅然,以自己的繪畫語言呈現對繪畫傳統的理解。作品曾獲十一屆全國美展獲獎提名、百家金陵中國畫金獎、中國的四季美術展金獎等獎項。作品由中國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收藏。

韓冬,1958年出生於江蘇大豐,1986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現工作生活於揚州。

韓冬早年就在當代藝術領域嶄露頭角。1986年,漆畫作品【綠色的果】入選「中國首屆漆畫展」並獲優秀獎;1990年,作品【聽琴】入選「香港中國藝術大展」;1992年,油畫【室內人物】入選「廣州·首屆九十年代藝術雙年展」並獲三等獎;1995年,油畫【檀香木的室內】入選北京中國美術館「第三屆中國油畫年展」。江蘇畫刊、美術文獻、藝術界、東方藝術、國家美術等專業刊物均有韓冬藝術的專題介紹。

1962年生於天津。1985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舒傳曦教授工作室,留校任教。現任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教授。當代水墨研究所所長。工作生活於杭州。

在五十年來的藝術實踐中,經歷並實踐了從中國「85’藝術新潮」,以及水墨現代主義、實驗水墨、表現主義水墨的重要演變,2001年之後超越了現代主義形式,創造出當代水墨的視覺形式。在國內以及香港和台灣、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地多次舉辦個展或群展。作品被大英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等重要機構收藏,並被中國杭州G20峰會主會場永久收藏與陳列。

1964年出生於山西大同,現居北京。創立國際書象學社,現任中國現代書法藝術學會副會長。

魏立剛的藝術創作始於天津南開大學數學系就讀期間,師承李鶴年、王學仲。先後主導發起策劃多個意義重大的中國現代書法藝術運動展覽、論壇、出版等。2005年榮獲洛克菲勒基金會ACC(亞洲藝術協會)年度藝術家大獎赴紐約交流創作,後開啟全球學術考察駐留,其創作名譽海內外。他以藝術家、策劃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致力於書寫現當代性的視覺理論研究及東西方文化交流。收藏機構有大英博物館、洛杉磯郡立美術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香港藝術館、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等。

1967年生,現居安徽馬鞍山。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詩歌創作至今。為漢語新詩代表性詩人之一。曾獲劉麗安詩歌獎、柔剛詩歌獎、李叔同國際詩歌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詩人獎等。著有詩集【暮晚】、【古橋頭】、【慚愧】、【哭廟】、【楊鍵詩選】、【長江水】等;英文詩集 Long River (Tinfish Press, 2018), Green Mountain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20)。在繪畫領域,楊鍵精研水墨,自成一家,前所未有。作品被深圳關山月美術館、白馬寺釋源美術館、虞山當代美術館、南京先鋒書店、北京太和藝術空間等多個民營美術館和機構收藏。

1967年生於中國江蘇 。1989 年畢業於中國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2006 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並獲美術學博士學位。

1985年起參加各項藝術活動,1991年供職於【江蘇畫刊】起一直工作於中國當代藝術現場。於國內外舉辦過多次個人展覽並參加國內外藝術聯展,作品被海內外藝術機構和藏家收藏。其作品內涵深邃豐富,涉獵面多,尤其在傳統水墨語言延伸至當代語境方面有獨特的探索。

本名朱明,1969年生於甘肅臯蘭,現居嵩山。

在少時修習佛禪,其藝術生涯發軔於禪宗之道,由書入畫。上世紀末,以風格前衛的書法馳騁藝壇。而在近十年來,他的繪畫日臻成熟,形成了極富表現力的個人風格。其作品曾於中國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寶龍美術館、北京太廟、深圳美術館等重要機構展出,並於美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南韓等海外各國展出。亦被中國美術館、今日美術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美術館、知美術館、嶺南美術館等國內外重要藝術機構與私人所收藏。

1975年生於廣東省雷州市。2008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獲碩士學位。自由職業畫家,榮獲中國·第七屆(2017-2018)後天雙年度文化藝術獎,現工作生活於北京宋莊。

藝術探索30余年,陳雨展現出熟練駕馭各種材料語言的能力,以及獨特的精神表達方式,並逐漸構建了屬於自己的東西方美學思想在視覺影像上的方法論。其作品被眾多美術館與機構收藏,其中包括中國美術館(北京)、宋莊美術館(北京)、北京當代藝術館(北京)、廣東美術館(廣州)、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廣州)、煙台美術博物館(煙台)、威海美術館(威海)、大連美術館(大連)。

1981年出生於湖南,現工作生活於北京。從2003年開始從事藝術創作,廖建華的藝術註重的並非結果,而是過程。

作品透過自身長時間的繁復勞作行為來進行創作。密集時間的累積,頑強而持續的意誌力以及平胡的心態貫穿著藝術家所有創作的始終。這種個人苦修般的創作體驗呈現了如何在這樣龐雜多變的世界中集中心力。完成了對時間與生命對話。也透露出個體存在的訊息與可能性。作品試圖表達有序與無序,無限與有限,限制與自由,過程與結果,平靜與不安之間的共存關系。作品涉及到繪畫,行為,影像。

人可藝術中心創始人,藝術總監,藝術家,收藏家。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