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欲飲琵琶馬上催」引來諸多爭議,什麽才是【涼州詞】真正含義?

2024-04-02國風

文字/編輯:爆爆

唐代王翰的【涼州詞】堪稱經典,詩歌描寫了一場 觥籌交錯、熱鬧非凡的軍中盛宴

正值將士們笑談酣飲之際,畫風突變,敵軍突然來襲,出征在即,盛宴難續,有人不免慨嘆,醉倒(醉後戰死)在戰場您也別覺得可笑, 古來征戰沙場戰死是平常,又有幾人能得以保全性命?


詩中第一、三、四句都不難理解,唯有第二句 「欲飲琵琶馬上催」 ,讓人不敢妄下斷論。
是正要喝酒時,是助興的琵琶演奏出的美妙樂曲聲聲入耳,同時又有敵軍的馬蹄聲催人出征嗎? (推論一)


是西域的樂器琵琶本來就是在馬上演奏,這馬上彈響的琵琶聲為盛宴助興,正要喝酒卻聽聞敵軍來犯催我出征? (推論二)

是來犯的敵軍在馬上彈起琵琶,我軍正要喝酒,而軍中號令卻催促出征? (推論三)
筆者查閱了諸多文獻,前輩學者的認識各有不同,筆者查閱了諸多文獻,前輩學者的認識各有不同,如韓兆琦、楊業榮認為軍中 奏響琵琶是催促出征之意

王文淵認為琵琶是催戰的號角,「催」是催人進軍; 富壽蓀等學者認為「催」作「侑」義,指音樂侑酒 ,即琵琶在軍中宴會時起助興的作用。

廖仲安【「欲飲琵琶馬上催」小辯】中認為當軍中的琵琶馬上彈奏起從軍、出塞之類的樂曲的時候,自然就意味著催促征人出征,並不一定只有「號令之具」才有催人的作用。

張書柏、鐘敏【王翰〈涼州詞〉解析中存在的問題】一文中認為 「催」是急促的意思 ,這裏是用急促的琵琶聲代指西域的敵人。

馬大君、黎維安則認為琵琶是催促上馬出征之意。

筆者認為,要疏通該詩句詩歌乃至整首詩的真正含義, 一定要理清下面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琵琶是否與戰爭無關

琵琶既然不是催征的號角,那麽 詩中「欲飲琵琶馬上催」是否與戰爭毫無關聯?


部份前輩學者回避「馬上」二字,談琵琶在詩文中的意思,認為「欲飲琵琶馬上催」一句,琵琶是軍中歌舞或飲酒時伴奏的樂器,與戰事緊急或催促出征毫無關聯,筆者認為不妥。

首先,琵琶與「馬上」的關系,可以解釋琵琶與戰爭的關系,亦關乎琵琶演奏的特點。

劉熙的【釋名·釋樂器】中稱琵琶為馬上所彈奏的樂器,當時的 遊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 ,因此為「馬上所鼓也」。

在馬上彈奏琵琶本就是這西域樂器的獨特演奏風格。

該句以文本正常語序寫作應是「欲飲馬上琵琶催」,只不過因詩歌創作的獨特性,語序多有倒裝情況。

其次,【舊唐書·音樂誌二】記載:「琵琶,四弦,漢樂也。初,秦長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據晉人傅玄的【琵琶賦序】記載:「杜摯以為羸秦之末,蓋苦長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

因此,琵琶也是 百姓借以抒發反戰情緒的樂器

所以,琵琶雖不是催促出征的號角,但是當軍中馬上彈奏起從軍、出塞一類令人心情悸動的樂曲時,未嘗不可引發聆聽者有關戰爭的思考和感慨。

且自古軍中樂曲,無論場合,演繹戰爭場景的作品頗多,耳熟能詳的如 【十面埋伏 】等,不勝列舉,聽眾聽到諸如此類表現或劍拔弩張、刀光劍影,或氣勢磅礴、士氣激蕩,或英雄末路、慷慨悲歌的聲音,心情的起伏自不必說。

「欲飲琵琶馬上催」中的「催」就是由 琵琶聲引發的心情的跌宕變化 ,本來是軍中宴飲,但突生緊張情緒,仿佛前方敵軍來襲,琵琶聲聲催促沈浸在宴飲中的將士們即刻出征。

因此, 上文的推論一也不夠準確

二、作者詩歌創作的意圖是什麽?

解決了以上兩個問題,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推論二—「馬上彈響的琵琶聲為盛宴助興,正要喝酒卻聽聞敵軍來犯催我出征」可以作為詩句的準確註解嗎?


從上下文的關聯角度,我們分析,下文「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顯然是寫有關戰爭的感慨, 似乎推論二有足夠的理由成為詩句的準確解釋
但是,再仔細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筆者認為亦不妥,這是為什麽呢?

(一)歷來戰爭詩常以反戰為主題

聯系首聯,「葡萄美酒夜光杯」,酒品醇香,酒具精美,再加上音樂歌舞的助興,這必是一場 規格極高,排場極大 的盛宴,軍中如此之盛宴,十之八九都是 慶功會 ,作為慶功會怎麽可能是在不了解敵情,沒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隨便開啟的呢?

再聯系頸聯和尾聯的詞句,如果是盛宴舉行時突然戰事告急催促將士們出征,那麽將士們在命懸一線之際,還有心思貪杯,甚至不惜醉臥沙場,因為反正古來征戰也是九死一生,詩歌的主題思想豈不過於消極,是要諷刺這些征戰沙場的將士們嗎?

從寫作意圖上分析是 說不通 的。

(二)虛實結合擺脫詩歌寫實的局限

虛實結合是詩歌創作的常用手法。

虛實結合 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融合。

在實境描寫中巧妙加入虛寫可以 擺脫詩歌寫作的現實場景局限 ,充分調動想象,豐富寫作的內容,擴大寫作的意境,引發讀者更多的思考。

中國古典詩詞中虛實結合的案例不勝列舉。

唐詩中不乏表現詩人建功立業、保家衛國慷慨誌向的邊塞詩,也不乏表達珍視生命、反對戰爭、祈求和平安寧情懷的戰爭詩。

這些作品或激情澎湃、或引人深思,至今為人們所喜愛和推崇。

而這些詩作普遍的寫作特點就是虛實結合,如 楊炯【從軍行】 中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中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中的「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等,都是運用虛寫的方式直抒胸臆,表達自己願意為國奔赴沙場、建功立業的作品。

雖說陳述的是實事,但也加入了想象的成分,虛實結合,更充分 拓寬了詩歌描述的畫面 ,反映了戍邊將士 有去無回的悲苦命運 ,表達了作者對戰爭深深的厭惡之情,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思考。

再如, 高適的【塞上聽吹笛】 中,「梅花落」本是一首曲子,在這裏被拆開來用,構成一種幻境,仿佛風吹來的不是幽怨的樂曲,而是一片一片飄落的梅花,這裏運用 通感 的修辭手法,寫聲成像,與前兩句的實景相互交錯,營造了一種美妙遼遠的意境。

「借問」兩個字,將戍守在環境惡劣的邊關的將士們的心拉回到自己的家鄉,那裏梅花飄落,那裏親人盼歸,那裏是心的方向。

實景的吹笛 ,引發聯想, 虛寫戰士們對親人的思念 ,含蓄委婉,搖曳生情!

同理,聯系王翰的【涼州詞】,既然軍中演奏戰爭題材的琵琶曲作品可以引發將士們的心情悸動,從而聯想到戰爭來臨的場景,那麽此處就 很有可能是虛寫

詩人想表達的是:聽到戰爭主題的琵琶曲時,將士們不由得想到征戰沙場的場景,心生緊張情緒,又引發無限感慨。

假如有一天我們真的喝醉了遭到敵軍來襲,醉倒在沙場上您可別笑話,自古以來,在外征戰的人不是死亡就是傷殘,沒幾個人能全身而回的。

詩人是想借此虛寫來 控訴戰爭殘酷 ,它扼殺生命的同時,也給將士們內心帶來莫大的傷害,再歡樂的場合,其實內心都不能盡情地放松,總是有些許的緊張情緒。

詩人從開頭盛宴的綺麗隆重、歡快熱鬧,寫到結尾將士們的看似調侃, 實則自我寬慰之語 ,從描繪眼前無限樂景突然轉陳心中無限悲涼,形成鮮明對比,虛實結合,將士們的悲壯和戰爭的殘酷一覽無余!
理解了詩人的寫作意圖再看整首詩,後兩句真可謂是神來之筆!

由以上推論可見,「欲飲琵琶馬上催」一句中,琵琶是馬上彈奏的樂器,此處應理解為軍中宴會時有樂手在馬上演奏琵琶助興,不是催促將士們出征,但 演奏的樂曲主題有關戰爭 ,這讓參加宴會的將士們不覺心生緊張情緒,從而生發出有關生死的感慨。

總結:

筆者嘗試將此詩作了一番新的註解:盛宴上醇香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伴隨著 馬上響起的琵琶聲 ,其樂融融,軍中將士們正要暢飲時,這 樂曲激越的旋律 仿佛催人出征。

假如有一天我們真的醉臥在沙場上,也請您不要笑話,古往今來,外出打仗的能有幾人全身而退,平安返鄉呢?


參考文獻:
[1]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廖玉蕙.教出怎樣的風景〔N〕.聯合報‚2009-4-11(A4).
[3]閑人.欲飲琵琶馬上催」中「催」字解〔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 (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