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用「loong」為生肖「龍」正名為哪般?

2024-02-09國風

□劉海明(重慶大學教授)

臨近2024年春節,社交媒體上網友們為龍年的英文轉譯操碎了心。關心龍年英文譯法的網友多了,這個話題也就成了新聞。

甲辰龍年到,網友曬出龍年活動照片。其中有一個有趣現象,很多「龍」不再轉譯為dragon,而是loong。有網友感慨:我學的英文都是dragon啊!(2月8日極目新聞)

對這個新聞,網友們也在進行著「接龍式」討論:「為啥倆歐?」「Loong 最好還是拼音‘龍’。」「zhongguolong」「西方的dragon跟中國龍長得不一樣,寓意也不一樣。」「原來還有這種區別,學到了。」

跨文化傳播時代,每逢龍年春節前後,為「龍」字賦予一個恰當的英文名,就成了一種流行的社會文化心態。先是一些網友發起討論的話題,媒體跟進采訪專家,這樣的爭論不會有標準答案,就只能懸置起來,到下一個龍年繼續迴圈性討論。

對於這樣一個社會文化心態現象,表面上是中國傳統生肖文化如何與世界接軌,實際上是如何講好中國生肖文化故事。

在跨文化傳播中,講好中國故事有著挺高的門檻。遺憾的是,這樣的門檻因為無形,很容易被忽略,以至於就連不少研究國際傳播的專業人士,也不曾覺察到敘事者的適格主體問題。由此造成一種錯覺,好像只要是我們這片土地上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講,並且也能講得好。

想象是一回事,實踐是另外一回事。就拿講好中國生肖文化故事來說,撇開生肖龍年的特定文化內涵,不去挖掘這個生肖背後的文化故事,不去挖掘龍年生肖背後的民族精神,而是孤立地對英文單詞dragon做靶子,簡單否定該詞的特定含義,未免有點小題大做了。

詞語的詞義是一種語言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約定俗成的結果。如果因為某種語言的某個單詞不符合漢語中對應詞語的寓意而貶低一個外文詞,要考慮使用這種語言的人的心理感受。

講好中國故事,需要知己知彼,尊重敘事者和受眾雙方的心理感受。多義性是詞語的基本特點,就像中國生肖中的「狗」,在英文中dog的寓意和漢語「狗」的寓意大不一樣,但很少在生肖狗年看到社交媒體輿論場就這個詞的英譯提出異議,更沒看到諸如「goou」的建議。生肖蛇年,也未見主張把英文的snake改譯作「shhe」的。對生肖龍的譯法抱有異議,本該統一把生肖動物全部轉譯出來,單單拎出來一個「龍」,這樣的生肖故事在跨文化傳播中,能否令人欣然接受呢?

語言轉換沒有完美的方案。講好中國生肖故事,一方面要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講述,另一方面也要尊重詞義的多樣性特點。相信聽中國生肖故事的外國人,不會簡單把中國生肖傳說故事中的一種名稱,簡單地套用到本土語言的一個詞上。畢竟,故事有情節,也是連續的。靜止地看待問題,才會只盯著眼前的某個詞語,而不顧及故事的特定情景。相反,那就犯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認知錯誤。

文化自信的基礎是傳統文化自信。生肖屬於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講好生肖故事,不必死扣一個字詞的轉譯,如果刻意用「loong」為中國生肖龍正名,這樣的轉譯在本土形成共識都未必容易,又如何走向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