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讓人「根」本忘不了!釉上根雕第一人徐雪勇,顛覆你的想象

2024-10-20國風

潮新聞

印象中,瓷器都是些瓶瓶罐罐,或是各種小巧的碗盤。

可是當我們來到景德鎮,這種刻板印象會立刻被顛覆。

走進徐雪勇的國家級大師工作室,2公尺高的大作【秋韻】映入眼簾。

徐雪勇國家級大師工作室展示作品【秋韻】 潮新聞記者 楊朝波 攝

乍一看,它就像是巨幅國畫,一點也不像瓷器。

畫面上蒼穹有力的巨大樹根非常醒目,且立體感十足。用手一摸,老樹的機理居然清晰可辨,宛如浮雕。

徐雪勇作品【秋韻】 圖片由徐雪勇提供

原來陶瓷還能這麽玩?

這就是徐雪勇的拿手絕活「釉上根雕」。

這獨門秘籍在傳統粉彩和洋彩的基礎上加以技術創新,使得他不僅能創作出巨幅作品,還帶裸眼3D效果。

讓人驚嘆的是,這些浮雕般的立體樹根,並非用刀刻,而是手繪的。繪制的時候,采用粉彩和玻璃白堆砌,還要用一種獨特的「亂砌技法」。這個技法靈感來自刺繡中的「亂針繡法」。

徐雪勇手繪根雕 潮新聞記者 楊朝波 攝

最難的環節在重復高溫燒制。

「【秋韻】燒了五次。」徐雪勇說,「傳統的粉彩瓷器只能燒制一次。每燒一次就會讓釉面拉伸,增大開裂的風險,所以失敗機率極高。燒制五次已經是極限。」

一次成功背後是無數次的失敗。

工作室裏就陳列著一塊失敗的「範例」,乍一看似乎完美無缺,走近了才發現角落裏有很多細細的裂紋。

「一燒壞,兩個月工作就報廢了。」徐雪勇說。

為了釉上根雕,他花了近三年時間做技術積累,燒壞了幾千片小釉片做極限實驗,這叫「試窯」。透過不斷調整溫度、色彩配方等參數,最終讓技法趨於成熟穩定。

這幅【秋韻】創作於2009年,是徐雪勇釉上根雕早期代表作之一,2009年獲得景德鎮第七屆百花獎銀獎,又於2011年獲得工藝美術大師作品金獎,可以說一鳴驚人。

從那以後到現在,徐雪勇10多年深耕這個題材。只要看到大型瓷器上,立體感十足的老樹根醒目地占據畫面主體,那就是徐雪勇沒錯了。釉上根雕成了他的個人藝術標簽,在當今瓷壇獨樹一幟。

徐雪勇釉上根雕作品 潮新聞記者 楊朝波 攝

為什麽他那麽鐘情於老樹根呢?

徐雪勇說起了一段往事。那是2008年,徐雪勇在一次活動上遇到一位90多歲的老華僑。老人看了他創作的樹根作品以後有感而發,回憶起童年的時光。

「90多歲的老人還清楚記得80多年前家鄉的細節,這讓我很感動。」徐雪勇說,「根是我們中國人的一種精神圖騰,它象征傳承,凝聚了鄉土情結。所以那時候開始我考慮要把老樹根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一個專攻的主題。」

這就是「釉上根雕」技法的由來。

不過徐雪勇的作品並非只有樹根,其實融匯了景德鎮各種傳統陶瓷工藝。

比如在另一幅作品中,我們看到兩只猴子爬在樹根上,它們身上的猴毛毫發畢現。走獸是瓷器上的常見題材,所以景德鎮每個陶瓷藝人必學「絲毛」技法,動物身上那一根根毛,完全靠手畫出來。

采用「絲毛」技法繪制的猴子 潮新聞記者 楊朝波 攝

就在工作室樓上,一個10多歲的初學者就在練習畫線條,據說每天要畫8小時。

畫面下方,能看到逼真的瀑布,仿佛真的在飛流直下。這也是傳統技法,叫「潑彩」,用顏料自然流動形成水流的效果。在畫花卉的時候,也用到了傳統的「指畫」法刻畫細節。

「所以創作一個成功的陶瓷作品,需要把各種技法融會貫通。既有對傳統的繼承,也要有自己的創新。」

這創新也包括跟上時代潮流。這不,【黑神話·悟空】大火,徐雪勇的夫人譚清老師與時俱進創作了一幅青花【悟空】。

譚清創作的青花【悟空】 潮新聞記者 楊朝波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