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李白 南宋 · 辛棄疾
當年宮殿賦昭陽,豈信人間過夜郎。
明月入江依舊好,青山埋骨至今香。
不尋飯顆山頭伴,卻趁汨羅江上狂。
定要騎鯨歸汗漫,故來濯足戲滄浪。
首聯「當年宮殿賦昭陽,豈信人間過夜郎」以對比手法開篇,回憶起李白曾在宮中為唐玄宗賦詩【清平調】的輝煌時刻,那時的他風光無限,怎料後來竟會遭貶謫至夜郎(今貴州一帶,當時為偏遠之地)。這裏的「豈信」二字,表達了詩人對李白命運急轉直下的驚愕與惋惜。
頷聯「明月入江依舊好,青山埋骨至今香」轉而描繪李白身後之事,雖然人已逝去,但明月依舊皎潔照入江水,青山之下埋藏的忠骨至今仍散發著不朽的芬芳。這裏用自然景物的恒常與詩人精神的不朽相映襯,表達了對李白永恒價值的贊美。
頸聯「不尋飯顆山頭伴,卻趁汨羅江上狂」進一步展現了李白超脫世俗、不拘一格的個性。他不像杜甫那樣在「飯顆山頭」苦吟詩句,而是選擇了更為狂放不羈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與屈原(投汨羅江自盡)相提並論,在江上盡情揮灑自己的才情與豪情。
尾聯「定要騎鯨歸汗漫,故來濯足戲滄浪」則是對李白最終歸宿的浪漫想象與高度評價。相傳李白乘鯨仙去,這裏用「騎鯨歸汗漫」形容其超凡脫俗、歸於仙境的壯麗景象;而「濯足戲滄浪」則化用了【楚辭·漁父】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典故,表達了李白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
整首詩以李白的一生為線索,透過對他生平事跡的回顧與想象,展現了詩人對李白的高度敬仰與深切懷念。
丙寅歲山間競傳諸將有下棘寺者 南宋 · 辛棄疾
去年騎鶴上揚州,意氣平吞萬戶侯。
誰使匈奴來塞上,卻從廷尉望山頭。
榮華大抵有時歇,禍福無非自己求。
記取山西千古恨,李陵門下至今羞。
首聯:「去年騎鶴上揚州,意氣平吞萬戶侯。」這裏以騎鶴上揚州的豪邁之姿,表達了詞人當年的壯誌豪情和意氣風發。騎鶴上揚州,既是一種超脫世俗的想象,也暗含了詞人追求高遠誌向的決心。平吞萬戶侯,則直接表現了詞人對權勢和富貴的蔑視,以及自己胸懷天下的氣魄。
頷聯:「誰使匈奴來塞上,卻從廷尉望山頭。」此聯轉入了對時局的憂慮和對將領遭遇的同情。匈奴來塞上,暗指外患不斷;而將領卻被下棘寺,則揭示了朝廷內部的矛盾和鬥爭。詞人透過這一對比,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將領不幸遭遇的憤慨。
頸聯:「榮華大抵有時歇,禍福無非自己求。」此聯揭示了人生的無常和因果報應的道理。榮華富貴雖然令人向往,但終究會有盡頭;而禍福吉兇,往往取決於個人的修行和選擇。詞人以此告誡人們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同時也要註重自身的修養和德行。
尾聯:「記取山西千古恨,李陵門下至今羞。」此聯以李陵事件為典故,表達了對歷史上英雄末路的感慨和對投降行為的鄙視。李陵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孫子,因戰敗投降匈奴而備受爭議。詞人透過這一典故,告誡人們要堅守氣節和忠誠,不要重蹈李陵的覆轍。
這首詩辛棄疾借古喻今、抒發憂國憂民之情的一首佳作。他透過對將領們命運的描繪和對歷史教訓的反思,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和對將領行為的嚴格要求。這首詩不僅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而且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是辛棄疾詩歌中的精品之一。
送別湖南部曲 南宋 · 辛棄疾
青衫匹馬萬人呼,幕府當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負君赤手縛於菟。
觀書到老眼如鏡,論事驚人膽滿軀。
萬裏雲霄送君去,不妨風雨破吾廬。
首聯:「青衫匹馬萬人呼,幕府當年急急符。」這兩句氣勢突兀高昂,如疾風破空而來。軍府下達了緊急的命令,壯士接下軍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駿馬,在萬眾歡呼聲中騰躍向前,表現出驚人的勇敢和決心。
頷聯:「愧我明珠成薏苡,負君赤手縛於菟。」這裏用了兩個典故。「明珠成薏苡」典出東漢馬援南征交趾的故事,表明自己因受讒言而被罷官;「赤手縛於菟」則形容部屬勇猛善戰,赤手空拳便能擒獲猛虎。詩人深感自己未能給部屬應有的獎賞和榮譽,內心充滿愧疚。
頸聯:「觀書到老眼如鏡,論事驚人膽滿軀。」這兩句展示了詩人自己的形象和性格。他到老仍堅持讀書學習,眼光銳利如鏡;在論事時則膽識過人,直言不諱。這既是對自己「素負誌節」的自白,也是對部屬的激勵和期望。
尾聯:「萬裏雲霄送君去,不妨風雨破吾廬。」這兩句點明了送別之情。詩人祝願部屬前程似錦、直上青雲;同時表示自己甘願承受風雨交加的困厄生活,只要部屬能為國家效力就心滿意足。這種先公後私、先人後己的精神令人敬佩。
全詩脈絡井然,中間四句意在筆先、力透紙背。詩中充滿豪宕不平之氣,顯得悲壯而蒼涼、雄健而沈郁。辛棄疾以其深沈的愛國情感和卓越的文學才華,將送別之情與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這首詩成為了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內涵和藝術感染力的佳作。
感懷示兒輩 南宋 · 辛棄疾
安樂常思病苦時,靜觀山下有雷頤。
十千一鬥酒無分,六十三年事自知。
錯處真成九州鐵,樂時能得幾絇絲。
新春老去惟梅在,一任狂風日夜吹。
首聯:「安樂常思病苦時,靜觀山下有雷頤。」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對於人生的深刻反思和警醒。在安逸之中,詩人不忘過去的艱難困苦,這種居安思危的心態體現了他的深沈與睿智。同時,「靜觀山下有雷頤」一句,借自然景象寓含了世事無常、風雲變幻的哲理。
頷聯:「十千一鬥酒無分,六十三年事自知。」這裏,「十千一鬥酒」可能是指珍貴的美酒,但詩人卻表示自己無福消受,轉而用「六十三年事自知」來表達自己一生的經歷與感悟。這種自嘲與自省的態度,展現了詩人對過往歲月的深刻認識和反思。
頸聯:「錯處真成九州鐵,樂時能得幾絇絲。」這兩句透過鮮明的對比,揭示了人生的無奈與苦澀。錯誤和遺憾往往如同堅硬的九州之鐵,難以改變;而快樂的時光卻如同細絲般短暫且難得。這種對比,加深了讀者對人生無常和珍惜當下的感受。
尾聯:「新春老去惟梅在,一任狂風日夜吹。」以梅花為喻,表達了詩人對堅貞不屈精神的贊美。即便新春已逝,百花雕零,只有梅花依然傲立風中,任憑狂風日夜吹拂也不改其誌。這種精神象征了詩人雖歷經滄桑但矢誌不渝的品格和追求。
【感懷示兒輩】不僅是一首充滿哲理和情感的詩作,更是辛棄疾一生經歷和品格的真實寫照。透過對這首詩的賞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這位偉大詞人的內心世界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