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五首「秋心」詩詞,最唯美、最傷感的「悲秋」文化傳統,讓人驚艷

2024-09-03國風

在中國文化中,有「傷春」和「悲秋」的傳統。「傷春」又稱為「惜春」,當然是惋惜春歸,這裏就不多說了。單說這「悲秋」,好像這「悲秋」跟遊子聯系最為緊密,元曲大家馬致遠在他的代表作【天凈沙·秋思】中寫道,「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就是一種典型的「悲秋」。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但詩詞中長久不衰的「悲秋」,還是集中在「愁」字上。對於「愁」,眾多的著名詩人做了不同的演繹。詩仙李白筆下的「愁」,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詞帝李煜筆下的「愁」,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最偉大的女詞人李清照筆下的「愁」,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而秋天的「愁」,最唯美、最傷感的演繹,則是對「愁」字的拆字,將「愁」拆為「秋心」,即秋天的愁苦心緒。這一拆,既體現了「秋心」就是「愁」這一特點;又體現了「愁」的痛苦,是一種心被拆開的疼痛。

曾經風靡一時的歌星周杰倫的【菊花台】中有這樣一句,「愁莫渡江,秋心拆兩半」。網上有很多人不理解這句歌詞,其實,應該這樣理解,「愁」字拆兩半,得「秋心」,因為菊花是秋天開放,此時的心情,就稱為「秋心」。所謂「秋心」,就是兩個人的離愁。這句歌詞雖然很有古典美,但拆字拆得並不好,因為在邏輯上比較難以理解。

而「愁」字拆得好得,要數這五首詩詞了。

1.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吳文英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絕大多數的頂級詩人,無不在寫「愁」上能寫出一個或多個作品的詩人。詩仙李白是這樣,詞帝李煜更是這樣,大詞人辛棄疾也是這樣,最偉大的女詞人李清照也是這樣。南宋詞人吳文英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也不例外,他的這首代表作【唐多令·惜別】,也是寫「愁」的經典之作: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

燕辭歸,客尚淹留。

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系行舟。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前面說了,【菊花台】的「愁莫渡江,秋心拆兩半」,對「愁」字的拆字,效果很不好,因為很不好理解。對比這首詞的「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就很容易知道。這句,「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既經典,又不晦澀難懂,這才是詩詞的最高境界。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這個「愁」是怎麽產生的呢?當然是兩地分離的人兒,他那顆處在秋天的心啊!很自然,「愁」由心生,但並不是所有的心,都會產生「愁」;只有分離兩地的人兒,他那顆在寒秋中深受煎熬的心,才能產生「愁」。

為什麽秋天特別容易產生「愁」呢?詞人進一步說了,「縱芭蕉、不雨也颼颼」,秋天的環境冷啊,就像芭蕉樹,即使不下雨,那也是冷颼颼的,這如何能不讓人悲涼呢?如何能不讓人「愁」從心生呢?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一句,「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吳文英對「愁」的演繹,又開辟了一條新的方向,讓後人不斷模仿和創新!

2. 猶有遺簪,不展秋心,能卷幾多炎熱,張炎

宋末詞人張炎,比大詞人吳文英要晚一些,他屬於南宋的遺民詞人。因此,他對「愁」的理解,就不僅僅是離人之間的憂愁,而是國恨家愁。這首【綠意】,是一首典型的「詠物詞」,訴說著他對元滅南宋的痛苦之情:

碧圓自潔。向淺洲遠渚,亭亭清絕。

猶有遺簪,不展秋心,能卷幾多炎熱。

鴛鴦密語同傾蓋,且莫與、浣紗人說。

恐怨歌、忽斷花風,碎卻翠雲千疊。

回首當年漢舞,怕飛去、謾縐留仙裙摺。

戀戀青衫,猶染枯香,還嘆鬢絲飄雪。

盤心清露如鉛水,又一夜、西風吹折。

喜靜看、匹練秋光,倒瀉半湖明月。

猶有遺簪,不展秋心,能卷幾多炎熱

「猶有遺簪,不展秋心,能卷幾多炎熱」,所謂「遺簪」,是一個比喻,指的是沒有展開的荷葉,就像一個綠簪子一樣。「秋心」,當然是「愁」字的拆字。

還有一些像是被人遺失了的綠簪一樣,沒有展開荷葉。就像一個憂愁的心,沒有向任何傾訴。但是它又能扛得住多少的炎熱呢?

毫無疑問,一個懷念南宋的遺民,他的心思又能向誰訴說呢?沒有人訴說,就是自己扛,也不知道他能扛多久?

「回首當年漢舞,怕飛去、謾縐留仙裙摺」,這是懷念當年南宋的美好!「盤心清露如鉛水,又一夜、西風吹折」,「西風」,暗示南宋遺民被元廷的打壓。

回首當年漢舞,怕飛去、謾縐留仙裙摺

一句,「猶有遺簪,不展秋心,能卷幾多炎熱」,繼承了吳文英的「心上秋」的拆字傳統,而且更進一步,「不展秋心」,表現的是有愁無處傾訴的痛苦!

3. 三分月色,半痕煙影,一點秋心,孫雲鳳

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加容易多愁善感。她們除了在暮春時節,看到春去花落,就容易「惜春」;到了深秋,看到萬物蕭條,就更容易「悲秋」。清代女詩人孫雲鳳是大詩人袁枚的弟子,善於刻畫女子細膩的性格。這首【眼兒媚·題仕女圖】,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雲鬟玉貌小庭深。閑卻紫瓊琴。

春纖乍露,銀毫未落,幾度沈吟。

井梧攪得西風碎,清露滴羅襟。

三分月色,半痕煙影,一點秋心。

三分月色,半痕煙影,一點秋心

「雲鬟玉貌小庭深」,一個「小庭深」,典故最早出自文學家歐陽修的【蝶戀花】,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普都堆煙,簾幕無重數」;易安居士很喜歡這句詞,她在【臨江仙·梅】中,直接參照了這句,「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春遲」。

一般都是寫「思婦」的!

「春纖乍露,銀毫未落,幾度沈吟」,「春纖」,形容女子的纖纖細手指。「銀毫」,指毛筆。這句很好理解,就不多說了。

「井梧攪得西風碎,清露滴羅襟」,這句,「井梧攪得西風碎」,是一個倒裝句,正確的句式是「西風攪得井梧碎」。當然了,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憂郁井梧的阻攔,把一往直前的西風擋住了,攪碎了。

井梧攪得西風碎,清露滴羅襟

總之,也不知道是西風碎了,還是井梧碎了,女孩的心亂得很!

「三分月色,半痕煙影,一點秋心」,「三分月色」是朦朧,「半痕煙影」是朦朧,「一點秋心」,這裏當然是拆字,指的是一點愁,也是一種朦朧的愁緒。

現在看來,這首詞的主人翁,應該不是思婦,否則,就不是「一點秋心」了。應該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子,在秋天那種淡淡的憂愁,朦朦朧朧的思緒。

4. 一點秋心誰領略,除儂便要推他,彭兆蓀

這首清代詞人彭兆蓀筆下的【臨江仙·蟋蟀】,很明顯是一首「詠物詞」。它借用了秋天的「蟋蟀」,象征了勞苦大眾,在艱難困苦中討生活。雖然充滿了艱辛,飽經風霜,但依然樂觀向上:

一點秋心誰領略,除儂便要推他。

涼宵絮盡雨如麻。

葴莎沿砌草,躑躅半墻花。

還有飛奴兼懶婦,霜天一例牙牙。

流螢福分較爭些。

不知風露怨,只傍畫蟬紗。

一點秋心誰領略,除儂便要推他

「一點秋心誰領略,除儂便要推他」,雖然樂觀,但艱難的生活,使得他們還是有那麽一點點「愁」,只是這一點點「愁」,又有誰能理解呢?擁有這種愁緒的,除了我,其次就是它,秋天的蟋蟀。

我們的生存環境比較惡劣,「葴莎沿砌草,躑躅半墻花」,除了沿著石階生長的葴莎草,其他就只剩下那半墻高的躑躅花了。曾經盛開的百花兒,都雕謝了;曾經瘋長的青草,都枯萎了。

「還有飛奴兼懶婦,霜天一例牙牙」,「飛奴」,原是形容鴿子,這裏指蟋蟀。「懶婦」,也是指蟋蟀。只有那些蟋蟀,在飛霜的天氣裏,都「牙牙」的叫著。

「不知風露怨,只傍畫蟬紗」,它們也不知道去怨恨風霜雨露,只會傍著畫了夏蟬的輕紗。這句當然是描寫蟋蟀的樂觀精神,到了秋天,夏蟬早就下課了。蟋蟀看著輕紗上的畫蟬,幻想著現在還是夏天。

不知風露怨,只傍畫蟬紗

總之,整首詞的立意是樂觀,但畢竟到了秋天,蟋蟀還是有那麽一點點憂愁的。所以,「一點秋心誰領略」,這一點點「愁」緒,非常恰當的刻畫了那只樂觀向上,但面臨艱難困苦的蟋蟀。

5. 無端寄托籬根,剩一點、秋心難訴,張景祁

晚清詞人張景祁,在擔任台灣淡水知縣期間,遭遇台灣被割讓日本,個人被迫攜家內渡。所以,詞人的心態肯定是生不逢時的,他的詞,也多以「傷感」為基調。這首【惜秋華·憶雲館賦秋海棠】,是一首「詠物詞」,也充滿了哀傷:

花也誰憐,竟綠章、不乞春陰相護。

倚竹袖寒,西風又傷遲暮。

無端寄托籬根,剩一點、秋心難訴。

知否,慣含顰、弄影滿身涼露。

人意更淒楚。

問絳蠟高燒,幾家歌舞。

獨憑畫闌,減卻舊時嬌嫵。

冷落芳叢,怕尚有、紅妝偷妒。

心苦。斸愁苗、為移瑤圃。

花也誰憐,竟綠章、不乞春陰相護

「花也誰憐,竟綠章、不乞春陰相護」,第一句就是生不逢時,「秋海棠」不能開放在春天裏,雖然它也「不乞」,但也充滿了生不逢時的哀怨,期待「花也誰憐」。

「倚竹袖寒,西風又傷遲暮」,這句也好理解,當然是在描寫「秋海棠」所遭受的打擊,又是「袖寒」,又是「西風」。

「無端寄托籬根,剩一點、秋心難訴」,生不逢時啊!只能無辜的依托在籬笆墻根。「秋心難訴」,當然是拆「愁」字,意思是愁緒難以向人訴說。

一句,「無端寄托籬根,剩一點、秋心難訴」,感覺到詞人入木三分的絕望。無辜的依托在籬笆墻根,它無能為力;最後,什麽夢想也沒了,只剩下一點點「愁緒」,卻沒有人能夠傾訴。

無端寄托籬根,剩一點、秋心難訴

「知否,慣含顰、弄影滿身涼露」,「慣含顰」,一貫愁眉不展。「弄影滿身涼露」,又是一次遭遇打擊。

總之,這首詞裏的「秋海棠」,何尚不是他個人生活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