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李白得知王昌齡被貶後,寫下一首詩相贈,全詩短短4句,千古傳誦

2024-09-08國風

盛唐年間,長安城內一片繁華。詩人李白正漫步在街頭,突然聽聞好友王昌齡遭貶的訊息。他神色一凜,眼中閃過一絲憂慮。這個訊息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一連串漣漪,也引發了一段傳頌千古的佳話。

詩仙李白與才子王昌齡,相識恨晚卻情深意厚

李白和王昌齡,這兩個名字在唐朝可謂是如雷貫耳。一個被譽為"詩仙",一個被稱為"七絕聖手"。他們的相遇,就像是文壇上的兩顆璀璨明星碰撞在一起,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這兩位詩壇大佬的相識,要從開元末年說起。那時的長安城,可以說是詩歌界的大本營。各路詩人齊聚於此,吟詩作賦,暢談人生。李白和王昌齡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結識的。

別看他們年紀相差不小,李白比王昌齡大了整整十歲。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一見如故。兩人相見恨晚,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他們常常一起品酒論詩,暢聊人生理想。

李白性格豪放不羈,喜歡四處遊歷。王昌齡則相對穩重,更傾向於在朝為官。雖然性格迥異,但他們在詩歌創作上卻有著驚人的默契。兩人常常互相切磋,交流創作心得,一起推杯換盞,暢聊至深夜。

這段友誼,可以說是唐朝文壇上的一段佳話。兩位大詩人惺惺相惜,互相欣賞,共同推動了盛唐詩歌的發展。誰能想到,這段看似完美的友誼,卻在天寶七年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折。

【事情起因】王昌齡因"不矜細行"被貶,命運急轉直下

天寶七年,對於王昌齡是個糟糕透頂的年份。這年,他因為"不矜細行"的罪名,被朝廷貶為龍標尉。這個訊息一出,可謂是在長安城的文人圈裏炸開了鍋。

所謂"不矜細行",說白了就是行為不檢點。具體是什麽事?坊間傳言紛紛,有說他酗酒鬧事的,有說他與官妓有染的,還有說他得罪了權貴的。不管是哪一種,總之王昌齡這回是栽了個大跟頭。

龍標地方在哪兒?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它就是現在的湖南省黔陽縣。在唐朝,這裏可是個名副其實的"鳥不拉屎"的地方。人跡罕至不說,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更是艱苦得不得了。

想想看,一個在長安城裏享受繁華生活的才子,突然被發配到這麽個窮鄉僻壤,那落差得有多大啊!王昌齡肯定是欲哭無淚。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回來,甚至可能此生都難以重返長安。

訊息傳開後,王昌齡的朋友們都驚呆了。有的暗自慶幸自己沒惹禍上身,有的為王昌齡惋惜不已。但最令人意外的反應,卻來自他的好友李白。

李白得知噩耗,義無反顧為友人打抱不平

當李白聽說王昌齡被貶的訊息時,他正在長安城外的一家小酒館裏暢飲。訊息像一記重錘,瞬間將他從醉醺醺的狀態中驚醒。

李白二話不說,放下酒杯就往城裏趕。他先是四處打聽訊息的真假,然後便開始四處奔走,想為王昌齡說情。可惜,他這時已經不是朝廷重臣,說話也沒什麽分量了。

眼看著王昌齡即將啟程前往龍標,李白心裏難受得很。他多想陪王昌齡一起去龍標啊,可是他知道,這只會給朋友帶來更多麻煩。

就在王昌齡臨行前夕,李白做了一個決定。他要寫一首詩,不僅要表達對朋友的支持和安慰,還要含蓄地批評朝廷的不公。這首詩,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可是下了一番苦心。他知道,如果寫得太直白,不僅幫不了王昌齡,反而可能給自己惹來麻煩。所以,他決定用含蓄委婉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意。

這首詩一經問世,立刻在長安城的文人圈裏引起了轟動。有人贊嘆李白的才華,有人佩服他的膽識,還有人為王昌齡感到惋惜。這首詩,也成了李白和王昌齡友誼的見證。

詩中有話千年傳頌,友情與才華的完美結合

這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卻包含了李白對朋友深厚的情誼和對現實的深刻思考。讓我們來細細品味一下這首千古流傳的佳作。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這兩句看似在描述春末夏初的景象,實則暗含了李白對王昌齡遭遇的感慨。楊花飄落,杜鵑啼鳴,營造出一種淒涼孤寂的氛圍,正好呼應了王昌齡被貶的處境。

"龍標過五溪"這句話,看似是在說王昌齡前往龍標的路線,實則暗示了他將要經歷的艱難險阻。五溪,指的是湖南西部的五條溪流,代表著遙遠荒涼之地。李白用這種委婉的方式,表達了對朋友前途的擔憂。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所在。李白將自己的憂愁之心寄托給明月,讓月光陪伴王昌齡一路西行。這裏的"夜郎西",指的就是龍標。

李白用"明月"這個意象,既表達了對朋友的思念之情,又暗示了自己無法親自相送的無奈。明月普照大地,象征著李白的友情和關懷無處不在。這種浪漫而又深情的表達方式,正是李白詩歌的獨特魅力所在。

這首詩不僅表達了李白對王昌齡的關心,還蘊含了對朝廷的委婉批評。"左遷"一詞,已經暗示了這次貶謫的不公正性。而李白選擇公開寫詩相贈,本身就是一種對朝廷決定的質疑。

有趣的是,這首詩還引發了後人的各種解讀。有人說,李白是在借此表達自己對仕途的失望。也有人認為,這首詩體現了李白對友情的珍視,超越了個人得失。不管怎麽解讀,這首詩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都是無可爭議的。

這首詩的傳播速度之快,影響之廣,可能連李白自己都沒有預料到。它很快就在長安城中傳開了,文人們爭相傳抄,吟誦。有人被詩中的友情打動,有人贊嘆李白的才華,還有人從中看到了對現實的批評。

王昌齡在臨行前收到這首詩,心中不知是何等感動。這首詩不僅是一份珍貴的臨別禮物,更是一份精神上的慰藉。在前往龍標的漫長旅途中,每當他想起這首詩,心中就會湧起一股暖流,感受到友情的力量。

這首詩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當時的長安城。它被後人廣為傳誦,成為了描寫友情的經典之作。無數文人墨客在吟誦這首詩時,都能感受到李白筆下那份真摯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