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全國書展裏為何歐體柳體少,顏體卻很常見?因為顏體入門難出門易

2024-05-13國風

文·段宏剛

「書如其人」這句話一點不錯,一個人的書法完全是自身精神人格的外在對映。

在我們的文化觀念和評論體系裏,評議一個人的藝術成就時,往往把他的人品和作品結合起來綜合評估,有時候甚至更看重人品,以人品直接定論成就。

書法史上留下大名的書法家,無不是道德高尚、書藝絕倫的楷模,更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完美標桿。

如王羲之,之所以被稱作「書聖」,不僅因為他的書法出彩,更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他是忠良之後,身上具備鮮明的忠君愛國思想,同時又是一位在政治上很有作為的高官。

顏真卿有「亞聖」的美譽,除了書法優秀之外,他還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兩位大師在書法上都很全面,擅長多種書體,但有所偏重,王羲之以行草和楷書成就最高,顏真卿則在楷書和行書上登峰造極。

從古至今,大多數人以這兩位「聖人」的書法作為學習物件,不僅領略他們精妙絕倫的書藝,更是從他們的書法中感悟到一種高風亮節,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

時至今日,兩位「聖人」的書法,依然是眾多書法愛好者學習的主流。相對來說,王羲之的書法學起來容易,但走出來很難,許多學習者一輩子走不出模仿「二王」的路數。而學習顏真卿的人,有所成就的人相對比較多。

如果單看楷書,楷書四大家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四位風格迥異,各有千秋。讓人納悶的是,學習楷書的人,依然是學習顏體的占大多數。

再看一下幾年一次的全國書展,顏體風格入選並獲獎的作品也很多,而歐體、柳體、趙體風格的作品連入選都很少見,這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的?顏體為何這麽吃香?

為了弄清這些問題,必須從書法史裏尋找原因。

顏體的整體風格是筆畫肥碩敦實,給人寬博凝重、莊嚴靜穆、雄壯大氣的審美感受。之所以有這麽多的優點,很大原因在於,顏真卿是一位善於博采眾長、熔古鑄今的高手,探索精神極強。在書法學習和創作中,他往往采用「縱橫相容」的方式。

在縱向上,他廣泛吸收鐘鼎文、魏碑、蔡邕、「二王」的筆意,豐富了自身的筆法,在橫向上,他向同時代的張旭、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學習,進一步擴充套件了自己的書法氣象。在書法實踐中,他把許多個零散的點串聯起來,形成了整體的面。

再一個,顏體的結構舒展寬松,筆法在豐富的基礎上又比較率性,包容性非常強,利於初學者接受。

正因為顏體在傳統的「技術含量」上異常豐富,學習者只要抓住其中一點加以吸收和深化,就很容易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學習顏體,非常利於學習者自由發揮。

可以說,學習顏真卿的書法,實際上是在學習顏真卿教給人們的學習方式。學習書法時,要善於舉一反三,多點開花,不能把某一個人死學到底,否則,容易陷進死胡同走不出來。在書法上如麗學舌,永遠沒有出路。

歷史上,學習顏真卿書法的人很多,唐代有柳公權,宋代有蔡襄、蘇軾、米芾、歐陽修等人,明代有董其昌、倪元璐,清代有傅山、劉墉、伊秉綬、何紹基、翁同龢等人,當代有沙孟海、沈覲壽、耿仲敭等人,以上書法家,都是學習顏體學有所成,並開拓了獨特個人風貌的大家。

反觀歷史上學習歐體和柳體的人也不少,但真正獨具一格的人並不多。從歐陽詢之後,稱得上「歐體」大家的有姚孟起、黃自元、王維賢等幾位,如果把這幾位的書法不姓名標示放在一起比較的話,風格幾乎一樣,很難辨別出作者是誰。

當代的田蘊章、田英章兄弟,以及盧中南、劉小晴等人,都是當代「歐體」的佼佼者,但是,他們的字同樣沒有擺脫某些禁錮,比如,筆法變化不多,線條過於僵硬呆滯,缺乏奇絕險峻的味道,給人「美術字」的感覺。

「柳體」以結構嚴謹、點畫爽利、骨力遒勁為主要特點,跟「歐體」一樣,柳體同樣是「入門難,出門更難」,學習者稍有不慎就容易鉆入死胡同難以自拔。

學習柳體學出名堂的大家,歷史上僅有黃庭堅和王鐸兩位,這兩位之所以能走出柳體的窠臼,在於他們沒有把柳體當做主食,只當作開胃菜,吸收部份營養罷了。

歐體和柳體都以嚴謹工整而著稱,學習這兩種書體,每一種筆法,每個字的結構,整體的章法布局,都有嚴格要求,學習者需要慢慢揣摩和領會,若是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的話,連它們最基本的形似都寫不好,更不要說寫出神韻了。

田氏二兄弟學習歐體幾十年,依然停留在形似的層面,連神韻的門道都沒有摸著。

說到底,學習歐體和柳體勢必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即使付出了也不見得能學出來,學習者很難擺脫「美術字」的嫌疑。所以,有先見之明的人大多數選擇學習顏體,因為顏體「入門難,出門易」。

全國書展參評標準看重作者的創造性、獨特性和個性,書法家參加全國性書法展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露臉,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自己書法水準的成色。試想一下,全國書展裏若是出現許多雷同的書法作品,作者又怎麽能夠脫穎而出,入評委的法眼?

以上便是全國書展裏顏體很常見,歐體和柳體不多見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