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漫談——佛教

2024-03-26國風

釋迦牟尼佛圖片

佛教,是指佛陀根據自己開悟的親身體會,將自己的領悟所得和認識主張向弟子進行宣傳教育的一種學說,旨在幫助所有眾生解脫痛苦,達到涅槃的狀態,不再經歷生死輪回的痛苦。它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古印度時期的佛像雕塑圖片

佛教誕生的時代背景:佛教發源於距今約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奴隸制度時期)。公元前1200年,雅利安人的一支向東,從伊朗高原進入了印度河流域,征服了當地的土著民族,形成「吠陀文化」,建立了「婆羅門教」(三條教義: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由此創立了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並制定在法律中,規定在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婆羅門教義中。另外,當時古印度全境存在有16個主要國家還在不斷相互攻伐。如此這般,導致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社會動蕩不安,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吠陀文化時代

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尊稱「釋迦牟尼」、佛陀、佛),生於公元前6至前5世紀間的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

他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在菩提樹下睹明星頓悟後說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種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得證悟。」。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北部、恒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信徒,組織教團,形成佛教(根本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涅槃。

出城時有感於生老病死之苦圖片

佛陀涅槃後,其弟子們奉行眾生平等(認為宇宙間的一切眾生,都是依靠因緣而生,由自作之因而得到的自受之果。一切眾生哪怕是物質財富地位再懸殊,但其本質佛性是一致的,在因果面前都是平等的)、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八正道(正見解、正思想、正語言、正行為、正職業、正精進、正意念、正禪定)、無常(認為人們的身體、感受、思想和意識都是無常、無自性的)、無我(認為人們的「自我」是一個幻覺,不存在真正的自我)、緣起(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因緣所生,不存在真正的實體)等基本教義,在教團生活中維持著他在世時的慣例。

表現釋迦牟尼苦修時的身體狀況的雕塑圖片

由於佛陀在世時於不同場合對不同的物件有著不同的說法,導致弟子們對此便產生不同的理解、解釋和分歧。

約在佛涅槃後100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大眾部兩大派,稱根本二部。此後100余年間續有分裂,先後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稱枝末部派。

六年苦修圖片

當時佛教傳播的範圍,北至喜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凱瑞希那河)。

公歷紀元前後,在佛教徒中流行著對佛塔的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眾。而把此前和堅持此前教義的佛教派別稱為小乘。

他們中間一部份人根據【大般若經】【維摩經】【妙法蓮華經】等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籍,進行修持和傳教,形成了中觀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兩大系統,而將早期佛教貶稱為小乘。

牧羊女施舍羊奶圖片

佛陀涅槃後約500年,大乘中觀派興起。此派創始人「龍樹」,闡發「空」、「中道」和「二諦」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繼續弘揚龍樹的學說,使大乘佛教得以進一步發展。

後還有清辨和佛護、月稱等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闡發中觀的思想,形成自續派和應成派。

同時,小乘佛教中的說一切有部、經量部等,仍繼續發展。

佛陀涅槃後約900年,瑜伽行派興起。此派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無著闡發大乘教義。其弟世親稱「千部論師」。無著、世親弘揚「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的唯識論,此後傳承主要有難陀、安慧、陳那、護法4家,護法之後還有戒賢、親光等。

南無阿彌陀佛

7世紀以後,印度密教開始流行,到8世紀以後,與印度教相接近。波羅王朝在那爛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為研習和宣傳密教的中心。9世紀後,密教更盛,相繼形成金剛乘、俱生乘和時輪乘。

11世紀起,伊斯蘭教的勢力逐漸進入東印度各地,到13世紀初,超戒寺等許多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佛教在南亞次大陸消失。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

釋迦牟尼佛雕塑圖片

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裏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在印度阿育王時傳至敘利亞、埃及等國的佛教,以後又傳到非洲一些地區,但其傳播範圍和影響有限。

約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佛教先後傳入歐洲和北美。1906年英國成立「英國佛教協會」,歐洲佛教徒開始有自己的組織。以後英、法、德、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都有佛教僧團和研究機構。佛教傳入美國後,又北傳加拿大,南傳巴西、秘魯、阿根廷等國。

唐卡藥師佛圖片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裏蘭卡(公元前1世紀,斯裏蘭卡出現了兩個佛教派別:大寺派和無畏山寺派。約在公元前3世紀的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曾派他的兒子摩哂陀去斯裏蘭卡傳授上座部佛教),大寺派被認為是南傳佛教的正統派(5世紀初,覺音用巴利語對南傳三藏進行了整理和註釋,確立了上座部教義的完整體系)。又由斯裏蘭卡傳入緬甸(傳入約在4—5世紀,11世紀中葉,曾奉大寺派佛教為國教。18世紀建設了仰光大金塔)、泰國(傳入約在12世紀左右,13世紀,宣布奉佛教為國教。19世紀中葉以後,對佛教進行改革,形成新舊兩派,綿延至今。1919—1927年刊行了全部三藏註釋及藏外典籍。目前被稱為「僧侶之國」)、柬埔寨(大小乘兼傳入扶南是5—6世紀時,6世紀扶南改稱為真臘。14世紀中葉後,上座部佛教隨之傳入)、寮國等國,他們都承受斯裏蘭卡大寺派的法統。

觀世音菩薩雕塑圖片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北傳路線: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北韓(4世紀後半葉)、日本(6世紀)、越南(大約在2世紀末)等國。

公元64年,漢明帝派人出使西域,求佛經佛法。公元68年,修建了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梵僧所合譯的【四十二章經】,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此時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其後,「安世高」被稱為中國早期傳譯小乘思想(小乘禪數阿毗曇系)的第一人。「支婁迦讖」為後世大乘佛教(大乘方等般若系)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毗盧遮那佛雕塑圖片

漢代傳入的佛教被視為與當時流行的黃老神仙方術同類,僅通行於少數的王公貴族階層。

魏晉以來,以學通儒道的道安大師及弟子慧遠等僧人,有系統與老莊「以無為本」思想進行融和創新,使「般若性空」的佛教深入士大夫階層而迅速傳播。

北方佛教到了後秦,由於「鳩摩羅什」東入河西走廊武威再入長安(401),得到後秦姚興的護持更加昌盛,為整個中國佛教史開創一個新紀元。南方東晉傳教者代表是竺道潛、支道林、廬山東林寺的慧遠(是禪凈共修的初創者,後世尊為凈土宗初祖)。

唐卡阿彌陀佛圖片

兩晉時期,「般若」與「玄學」相融合,史稱格義佛教。後被鳩摩羅什、僧肇等高僧矯正。

至南北朝時傳播於全國,出現了很多學派。隋朝隋文帝即位後,立即廢止北周毀佛政策,下詔修建寺院、重整經像、設「五眾」及「二十五眾」宣講佛教義理,更以大興善寺作為譯經的中心,計其一生致力於佛教的推廣,所度僧尼達五十多萬人,修建寺院三千多所,立塔一百一十座,寫經十三萬卷。隋煬帝承文帝以佛教治國的方針,三論與天台二宗在隋代帝王的大力護持下能開宗立派;隋朝共譯經典一百七十部七百卷。

南海觀音菩薩雕塑圖片

唐朝皇帝除武宗外,對佛教多采保護政策;法相唯識宗即在太宗的支持下創立;武則天支持法藏創立華嚴宗;唐玄宗使密宗興盛一時;湧現著名譯師有玄奘、義凈、不空、菩提流誌、實叉難陀、般若三藏、善無畏、金剛智等。

唐滅,五代十國分治北、南二地,動亂頻仍,後周的於世宗掀起毀佛運動(955),佛教衰頹不堪,只剩下禪宗和凈土宗在民間低調流傳。

宋代帝室對佛教多采保護政策,太祖建國後,即廢止後周世宗毀佛之令,宋太祖開寶四年,敕令成都開雕大藏經,稱【開寶藏】,這是中國全藏刻版印刷的開始。形成「五家七宗」之勢,禪宗盛行。

藏傳佛教雕塑圖片

元朝太祖建國之初,重用禪宗行者「耶律楚材」制訂典章,令蒙古百姓攝化於佛教。其後諸帝承襲此風,皆倚重僧信以協助國政。至元世祖迎請西藏薩迦派的八思巴入京,請制蒙古文,譯述藏經,對蒙古文化貢獻巨大,賜號「大寶法王」,世祖封賞全藏為俸爵,此後薩迦派僧侶世代為國師,遂使喇嘛教成為元代的國教。民間則以禪、凈二宗最為盛行。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力護佛教。此後,諸帝王無不奉佛,禪、凈二宗與喇嘛教並列。明中葉後,世宗信奉道教,導致再一次的毀佛事件。明晚期時,居士佛教的力量崛起。

藏傳佛教釋迦牟尼佛銅像雕塑圖片

清代王室崇信喇嘛教,以佛化政策統治了蒙、藏、漢三個民族。在西藏以達賴治前藏,以班禪治後藏,在蒙古各地賜封喇嘛「呼圖克圖」的尊號。清末印經事業發達,屬於官方開雕的有【龍藏】,漢、滿、蒙、藏、梵五譯本對照的佛典出版。民間有【百衲藏】【頻伽藏】印刷出版。

宋元之後至清八百年的佛教,雖綿延不絕,但未現弘盛,逐漸傾向生活修行與宗派調和的路線,與儒家、道家的矛盾也漸趨消失,佛教融入了中國文化之中。

藏傳佛教雕塑圖片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佛教經過民主改革,走上了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1953年5月30日,成立了全國性的佛教組織——中國佛教協會,1956年成立了中國佛學院,1987年成立了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各地也陸續建立了分會、地方性佛教協會和地方性佛學院。

7—8世紀佛教分別由印度和中國漢族地區傳入中國西藏,至10世紀中葉後形成藏語系佛教,後又輾轉傳到四川、青海、甘肅、蒙古和俄國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區。

巴利語系佛教——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佛像圖片

中國佛教三大派系:一、漢語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成立的佛教宗派。奉【法華經】為根本經典,智者大師依據此經「會三乘歸一大乘」的思想開展出「五時八教」的教相判釋,建立天台宗的思想體系)、三論宗(由鳩摩羅什傳譯龍樹、提婆中觀學,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而奠定三論宗的理論基礎)、唯識宗(佛陀入滅後九百年,彌勒菩薩應無著菩薩之請於中夜從兜率天降至中印度阿逾陀國之禪堂,說【瑜伽師地論】)、法相宗(又稱瑜伽宗,經典為【解深密經】與【瑜伽師地論】)、律宗(以研習及持守戒律得名。如【十誦律】、【四分律】【摩訶僧祇律】、【五分律】等律典)、凈土宗(以專念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得名。根本經論為【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等三經一論)、禪宗(本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著稱,歷代祖師「以心傳心」次第傳承)、華嚴宗(奉【華嚴經】為根本經典,教義為「如來性起法門」)、密宗(又稱真言宗,漢傳純正密教,由開元三大士所傳之如來正密,受法身大日如來真實言教的傳授,且須經灌頂等入教儀式和秘密傳授方可傳習)等。

巴利語系佛教阿彌陀佛雕塑圖片

二、藏語系佛教:主要有寧瑪派(紅教)、薩迦派(花教)、噶舉派(白教)、格魯派(黃教)等。此外還有希解、覺宇、覺囊、夏魯等幾個小派,還形成了活佛轉世傳承繼位制度。其中格魯派是15世紀初宗喀巴在原噶當派基礎上創立的,之後成為藏傳佛教諸宗派中影響最大的宗派。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兩個活佛轉世系統都屬於此派。

三、巴利語系佛教(在中國又稱南傳上座部佛教):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德宏等地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有史料記載的約在7世紀由緬甸傳入。雲南的南傳佛教主要有潤(又分擺罷、擺孫二個支派)、擺莊、多列(又分達拱旦、舒達曼、瑞竟、緬坐四個支派)、左抵四派。主要在傣族、布朗族、阿昌族等少數民族中傳播。

西雙版納大佛寺圖片

佛教傳播到日本、南韓、斯裏蘭卡、越南、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家後,與當地社會、政治、文化相融合,形式和內容都有相應的變化,形成符合當地人文環境的不同宗派。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始終處於發展狀態中的,隨著時間、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發展而與時俱進。原始佛教的主要教義有四諦、緣起、五蘊以及無常、無我等。公歷紀元前後,大乘佛教在理論上發展出了空、中道、實相、六度的學說,主要是無住涅槃、緣起性空和唯識說。

西雙版納佛像圖片

佛教傳入中國後,教義上與道家、儒家等傳統文化相融合吸收,理論上有許多創新發展,比如三諦圓融、一念三千以及頓悟、十玄、六相和三觀等學說。

中國佛教的特色:大、小乘並存,顯(宗)密(宗)同在。嚴格地說,佛教起始發源於尼泊爾,發展興盛在中國,又遠傳於日本、南韓等。佛教在印度本土由於受到印度教及後來傳入印度的伊斯蘭教的排擠,約在公元八、九百年左右,在印度本土消失。而保留並行展佛教近二千年的中國,就成了當今世界佛教的故鄉。

泰國佛像雕塑圖片

中國內地居民主要信奉「大眾部佛教」。西北部地區少數民族主要信奉密傳佛教。西南與「上座部佛教」盛行國家相鄰的雲南則是傳承著與泰國一樣的「上座部佛教」。

中國內地漢傳佛教逐步形成四大佛教聖地: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華山。藏傳佛教的聖地在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南傳佛教(又稱上座部佛教)聖地是雲南西雙版納,主要傳播於巴利語系的傣族、布朗族、崩龍族一帶。

南傳佛教貝葉經圖片

佛教典籍共分為經(釋迦本人所說的教義)、律(佛陀為教徒制定的規則及其解釋)、論(闡明經、律而作的各種理論解釋和研究)三「藏」(藏,原意是可以盛放東西的竹篋,有容納、收藏的含義)。三藏在南北朝時稱「一切經」,隋代以後稱「大藏經」。梵文經典只有少量殘存於尼泊爾、印度和中國。

僧伽制度:出家僧尼共同遵守的制度、規定及傳統習慣。相傳釋迦牟尼成道後,先始建僧團,後陸續制定相應的禁戒,逐漸形成系統完備的律制。僧伽除了有共同遵奉的戒律外,各國各派各宗還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制定了各自不同的僧團制度。

泰國佛像雕塑圖片

中國藏、蒙等地區佛教都奉行說一切有部律,大的寺廟還訂立清規。如格魯派拉薩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都有自家的清規,它們設有「堪布」(相當於漢地叢林的「住持」)、「翁則」(負責領眾念誦修持,相當於漢地叢林的「維那」)、「格貴」(蒙族佛教叫「格斯貴」,俗稱「鐵棒喇嘛」,監察僧眾勤惰,相當於漢地叢林的「僧值」)、「涅巴」(管家,職掌庫房財務等)、「強佐」(管理紮倉行政事務和財產)等職分司各事。

中國傣族等地區巴利語系佛教的最高領袖稱「松迪阿伽摩尼」,寺院住持稱「都龍」,奉行的律部和僧制。

緬甸佛像雕塑圖片

日本佛教的律制主要是中國唐代鑒真傳去的【四分律】。後來有些寺院又傳中國寺院的一些清規。

中國的佛教佛事儀式:中國內地主要有各種懺法、水陸法會、盂蘭盆會、焰口等。藏族地區是誦經說法、傳召大會等顯宗法事。另外,密宗有傳法灌頂和修法等儀式。傣族地區佛事儀式則或多或少帶有當地居民固有的鬼神崇拜和精靈崇拜等的痕跡。

緬甸佛像雕塑圖片

佛教主要節日:佛誕節(亦稱浴佛節)、成道節(亦稱佛成道日、臘八節)、涅槃節、觀音節(中國漢族地區於農歷二、六、九三個月的十九日為紀念觀音菩薩的節日)、世界佛陀節(亦稱衛塞節,即南傳佛教將釋迦的誕生、成道、涅槃並在一起紀念的節日)、驅鬼節和跳神節(藏族地區佛教節日)、潑水節(傣族佛教節日)、佛牙節(斯裏蘭卡的佛教節日)等。其中有些節日已演變為當地的民風民俗。

尼泊爾佛像雕塑圖片

佛教的識別元號:卍(wan,轉譯為漢語「萬」、「德」)字(「卍」字有左旋和右旋兩種寫法,所謂左旋,即「卍」;所謂右旋,即「卐」,中國【辭海】上寫作「卍」,而【辭源】則寫作「卐」),是個寓意吉祥的符號,稱為吉祥海雲或吉祥喜旋,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種好之一。藏語稱作「雍仲」符號,是雍仲本教的吉祥標誌。

藏傳佛教卍字圖片

佛教象征標識是逐漸增多的,除了初期的卍字外,還有法輪(佛教稱弘法為「轉法輪」,意思是說轉動真理之法輪)、佛塔(原為安置供奉佛菩薩、祖師、高僧遺骨,作為供奉禮拜之用的一種墳墓建築。據佛經記載,建造塔有三層意思:一表人勝,二為起信,三為報恩)、光相(分為頭光和身光二種。象征著佛、菩薩的智慧之光,據說可以遍照一切而無所障礙)、念珠(佛教徒念佛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物,一百○八顆念珠,即象征對治一百○八種煩惱。一般信徒多用十八顆手珠,稱羅漢珠)、蓮花(以蓮花來比喻法界的清凈,佛教密宗常以蓮花比喻人的肉團心,表示眾生本來具足之心蓮)、菩提樹(被佛教徒視為聖樹,是佛教關於「覺悟」「成道」理想境界的象征)、曼荼羅(又譯「曼佗羅」、「慢怛羅」、「滿拏啰」,藏語dkyil-vkhor,音譯「吉廊」,意譯為「中圍」, 是密教傳統的修持能量的中心。是佛教中的吉祥花)等。

健陀羅石刻藝術·「法輪」代表佛陀

佛教法器:分為莊嚴具(如幡、天蓋(傘)、鬥帳、花鬘、佛龕、花瓶、香爐等)、供佛器(如香花、香爐、燭台、燈籠、佛飯器、茶湯器、水瓶(凈瓶、軍持)、花籠、盤、棹、幾等)、報時器(如梵鐘、金鼓、磬、鉦鼓、銅鑼、鐃鈸、鈴、木魚、雲板、魚板等)、容置器(如舍利容器、經箱、經篋、袈裟箱、戒體箱等)、攜行器(如念珠(又稱數珠、誦珠)、缽、錫仗、如意、麈尾、拂子等僧侶日常隨身所持之物)和密教專用法具(例如輪寶、羯磨金剛、金剛杵、金剛鈴、金剛盤、六器(火舍、閼伽器、塗香器、華鬘器、燈明器、飯食器),及結界所用之四橛)等六種。

嵌寶石銀法輪 清代

佛教建築:如早期的石窟寺(存放大量的壁畫、雕塑以及其他文物,如中國的敦煌、雲岡、龍門石窟寺)、佛教寺院(如菩提伽耶、那爛陀遺址、柬埔寨的吳哥寺窟,緬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塔[起源甚早,現存的上海龍華寺塔和蘇州報恩寺塔,樓閣式建築,結構有木塔、磚塔、磚木塔、石塔、銅塔、鐵塔和琉璃磚塔等,如北京的雍和宮,拉薩的布達拉宮,承德的外八廟、河北正定隆興寺、日本的東本願寺。印度的佛塔是覆缽狀的圓墳形,上飾竿和傘,後發展成相輪(在塔頂豎一根金屬剎,用七重或九重鐵環套在剎身)]、經幢(分為幢座、幢身、幢頂3部份,幢體上所刻佛經,主要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寓意幢影映在人身上即可不為罪垢染汙)等。

棲靈寺塔近照(仿唐)

佛家七寶:指七種珍寶(又稱七珍),分別是金(指黃金,又稱為紫金。梵名蘇代刺那(修跋拿),譯為妙色或好色)、銀(指白銀、藏銀)、琉璃(又作毗琉璃、吠琉璃耶、鞞頭黎等。譯為「青色寶」或「不遠」)、玻璃(即水晶。又作薩頗胝迦、颯頗置加、塞頗胝迦、頗梨等)、硨磲(後世將白珊瑚及貝殼制成物,稱為硨磲)、赤珠(珠之稍帶赤色者)、瑪瑙(並非今人所稱之瑪瑙,而是翠綠或帶有深色光輝的寶石)。此七寶的名稱出自鳩摩羅什所譯之【阿彌陀經】。

佛家七寶飾品圖片

佛教音樂:是指佛教用以闡明佛理弘揚佛法的佛事音樂,也可指世人創作的歌頌佛教的音樂。起源於印度吠陀時期,佛陀根據其中記述梨俱吠陀歌詠方法之娑摩吠陀而制定伽陀(偈頌),方便弘揚佛法。釋迦牟尼在印度創立佛教時就使用音樂,以「清凈和雅」的吹唱來演說經法。佛樂可分為經咒類的「梵唄聲聞」、儀軌音樂、參禪悟道類的「禪樂」。中國最早創作梵唄的是曹魏時的曹植,根據【瑞應本起經】寫為梵唄,撰文制音,其所制梵唄凡有六章,即是後世所傳【魚山梵】。2006年5月20日,山西五台山佛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佛教音樂魚山梵唄等 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佛教音樂魚山梵唄-國家級非常物質文化遺產

佛教三寶:是佛教的教法和證法的核心。即佛寶(泛指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寶(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經及八萬四千法門)、僧寶(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弘傳佛法、度化眾生的出家沙門)。

佛法僧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