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邊塞詩(六)——王維

2024-03-12國風

王維 (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

出身太原王氏分支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禦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王維被責授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王維於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歲。

王維不僅參禪悟理,學莊通道,還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年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其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其亦存詩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有【王右丞集】。

隴頭吟

王維

長安少年遊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余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

唐詩寫意

【隴頭吟】是王維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邊塞詩。題目又作【邊情】,隴頭吟:樂府橫吹曲辭名。隴頭:隴山一帶,下有隴關,即大震關,處陜、甘兩省,大致在陜西隴縣到甘肅清水縣一帶。詩中主要講述一位久經沙場的關西老將,曾屢建功勛。他的部下一個個封侯拜爵,領功受賞,他卻無故遭到冷落和壓抑,一直沈淪邊塞。詩人抒寫了老將內心深沈的悲哀,對他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對於君王的賞罰不公以及朝廷政治的黑暗腐敗,進行了深刻的諷刺和抨擊。全詩基調悲涼郁憤,具有撼人心弦的藝術力量。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是關西老將,但詩人起筆偏偏不寫老將,而是先寫一位充滿遊俠豪氣的長安少年。他初到邊關,就渴望建功立業,在風清月白之夜登上戍樓,仰望太白金星,想從星象中探測戰事的吉兇勝負,表現出他求戰心切,渴望馬到成功的壯誌豪情,也說明他對軍中的黑暗汙濁一無所知,對功名繼而抱著天真的幻想。開篇起勢雄奇突兀。繼而,詩人筆鋒一轉,表現老將月下聞笛的悲哀。在同樣風清月白之夜,在這荒寒廣漠的邊關,他的心境與少年迥異。他沒有臨戰前的興奮,也沒有浪漫的遐想。當戍邊的「隴上行人」吹起嗚咽笛聲,他只是滿懷愁緒靜靜地駐馬聆聽,傷心的淚水潸然而下。他為什麽如此悲愴感傷呢?詩人用兩句詩概括敘述了他的不幸遭遇。原來他身經百余戰,麾下的副將有的已成了萬戶侯,他卻迄今未能得到升遷。詩人把「長安少年」和「關西

收」壹伍A手工

七付 這兩個看似無天的人物,並置於後

一場景之中,使長安少年戍樓觀星和關西老將駐馬聽笛這兩個意象畫面互相映襯,猶如電影的對比蒙太奇生出新意。人們會自然地聯想:今日的老將正是昔日的少年,而今日之少年雖然滿懷報國立功的雄心壯誌,等待著他的卻可能就是老將的不幸遭遇。其次,關西老將為什麽會遭到如此的不幸?詩中沒有直接點明,卻在詩的結尾用蘇武的典故和老將相映襯。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罕無人跡的北海邊牧羊十九年,掘野鼠、摘草實為食,歷盡艱辛,盡忠朝廷,以至節旄盡落,回朝後卻只被授予典屬國的低微官職。詩人引蘇武與老將作比照,這就暗示關西老將的不幸境遇決非偶然的,而是千古以來誌士賢人的共同命運。從而使詩的主題具有了歷史的深度和廣泛的社會意義。詩人獨具匠心地將蘇武- 老將--少年這三個人物互相映襯,對此,清人沈德潛說:「少年看太白星,欲以立功自命也。然老將百戰不侯,蘇武只邀薄賞,邊功豈易立哉?」(【唐詩別裁集】)方東樹也說:「起勢翩然,關西句轉收,渾脫沈轉,有遠勢,有厚氣,此短篇之極則也。」(【昭昧詹言】)

詩中邊關景物的描繪和場景的轉換,也十分巧妙自然。詩的第二句「夜上戍樓看太白」與第三句「隴頭明月迥臨關」上下緊連。由樓頭的明亮星辰引出隴頭的淒清月色,又由這「隴頭明月」,觸發「隴上行人夜吹笛」。而悠揚淒惋、撩人思緒的月下笛聲,又觸動關西老將心頭的悲憤不平。「太白」、「明月」、「笛聲」這三個邊關景物意象,成了少年、行人、老將三個人物承接轉換的關捩,全詩如行雲流水,自然過渡,結構嚴謹,天然密合。而這淒清月色、哀怨笛聲,又使詩的意境充滿著悲涼、抑郁的濃烈情思和氛圍。

老將行

王維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取胡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

一身轉戰三千裏,一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飛箭無全目, 今日垂楊生左肘。

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

願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君。

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立功勛。

門前學種先生柳

這是一首歌頌一位老將的七古歌行。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這位老將一生戰沙場,功勛卓著,卻不得封賞,備受冷落。詩人對他的遭遇充滿了同情和不平,揭露了當權者冷酷無情、濫賞謬罰的昏庸。老將在境遇淒涼年老體衰的情況下,仍懷著雄心壯誌請纓殺敵,表現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英雄本色。詩人對他的高尚節操和愛國精神熱烈的贊揚。

這首詩刻畫老將,善於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抓住人物典型的行動,層層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全詩三段,每十句為一段。第一段主要是運用誇張的手法,在對敵鬥爭中表現老將年輕時的驍勇。「步

行」句。【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在雁門擊匈奴,受傷被擒,途中奪取胡騎馳回。胡,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這裏指匈奴。「射殺」句:【晉書·周處傳】說:周處膂力過人,但為害鄉裏,後來他改邪歸正,射殺南山白額虎,又入水斬蛟,為父老們排除憂患。全句說,敢和勇敢的黃須兒曹彰較量本領。鄴下:鄴城,魏都,在今河南安陽市北,河北磁縣東南。黃須兒:曹操的次子曹彰,性剛勇,善戰,卻常將戰功歸於下屬。因他長黃色胡須,曹操愛稱他為「黃須兒」。「衛青」句:衛青是漢武帝時名將,官至大將軍。他的外甥霍去病為驃騎將軍,常沖鋒在前,深入敵後,屢建奇功,被認為有「天幸」。因衛、霍是表親,此處借用霍事。「李廣」句:【史記·李將軍列傳】載:李廣勇武過人,屢建戰功,卻不得功名爵賞,自嘆命運不好。詩人寫他有飛將軍李廣之智勇,「步行」奪得過敵人的戰馬,引弓射殺過兇猛的「白額虎」,又象曹彰那樣奮勇殺敵,卻將功勞歸於諸將。接著又寫他身經百戰,用兵神速,馳騁千裏,威震敵膽。最後的「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兩個警句作一個小收束,借李廣與衛青的典故,暗示統治者用人唯親,賞罰失當。這含義深刻的唱嘆對句,又自然地把詩意過渡到第二段。第二段寫老將被遺棄後的清苦生活,側重揭示人物所處的淒涼境遇及其復雜的、不平靜的內心世界。全目:兩眼完好。【文選】鮑照【擬古詩】雲:「驚雀無全目。」李善註引【帝王世紀】說:帝羿與吳賀北遊,吳要羿射雀左眼,羿發箭中右眼,雖有失誤,仍使雀無全目,可謂射藝精熟。這裏說老將過去象後羿一樣善射,箭無虛發。「今日」句:意思說老將左肘生癤瘤,射箭的本領不行了。垂揚:柳。柳因音轉借為「瘤」,即癤瘤。典出【莊子·至樂】所說滑介叔觀於昆侖之虛「俄而柳生其左肘」。「路旁」二句:用召平胡陶淵明事喻老將隱居田園,靠勤苦耕作,過著清貧的生活。故侯瓜,即東陵瓜。漢東陵侯召平在秦破後種瓜於長安城東,其瓜鮮美,故稱為「東陵瓜」。事見【史記·蕭相國世家】。先生柳:晉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以「五柳先生」自況。說是「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誓令」二句:意思是說,老將還希望象耿慕那樣出征建立功勛,卻從來不學灌夫那樣借酒泄憤。疏勒出飛泉:據【後漢書·耿恭傳】說,東漢明帝時,耿恭據守疏勒城,匈奴斷絕水源以圍困漢兵。漢兵掘井不得水,耿恭向井祈禱,水遂湧出。匈奴以為有神助,立即撤走。疏勒:當時西域國車師的地名,在今新疆喀什市。穎川空使酒:據【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載,漢代穎川人灌夫為人剛直,常借酒發脾氣,即所謂「使酒罵座」,後被殺。這一段同樣充滿了尖銳的矛盾沖突:首先是老將的高功和被棄置,其次是老將的清貧和他的衰朽,再次是老將的壯誌和他的年邁的沖突。透過這多方面的矛盾沖突,詩人深刻地表現老將的苦悶、寂寞、悲憤、不平,同時又突出他的豁達心胸和壯誌猶存。「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兩句,借景物環境烘托老將的窮困孤寂;而「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穎川空使酒」一聯,則讓老將直抒胸臆,表達他決不消沈頹唐,誓要殺敵報國的一腔愛國熱忱。第三段,詩人又寫強敵犯邊,大軍壓境,告急文書頻傳,朝廷急令諸將出擊,把矛盾沖突推向高潮,在緊急的情勢中刻畫老將「拂鐵衣」、「持寶劍」的雄姿。「恥令」句:意思是讓敵軍擾亂國家安寧而感到恥辱。據【說苑·立節篇】,越軍侵入齊國,雍門子狄請求齊君允許他自殺。齊王問其原因,他說是因為越甲驚動了國君。越軍聞得齊國有如此忠臣,立即退兵七十裏。雲中守:據【漢書·馮唐傳】載,魏尚曾任雲中守,深得軍心,匈奴不敢犯邊,後被削職為民,經馮唐為其鳴不平,才官復原職。雲中,漢郡名,治所在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最後四句,更酣暢淋漓地讓老將抒發出殺敵立功、報效祖國的豪情。至此,一個高大的英雄形象在我們面前巍然屹立。全詩從老將的少年直寫到暮年,從征戰、閑置寫到再度奔赴沙場,從外部動作寫到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僅僅用了三十行詩句,顯示出詩人剛勁挺拔的筆力和過人藝術概括力。

這首詩用典較多,詩人巧妙地將大量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和隱士的故事傳說融合於老將一人身上,貼切得當,引人聯想,使老將的形象更充實、豐滿。詩中對偶句也較多,工穩自然。依靠這些工對,把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意象組合在一起,使詩意有跳躍性,拓寬了詩的境界。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老將行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同年,對王維頗為賞識的開明政治家張九齡被貶遷荊州,王維也被排擠出朝廷,奉命以監察禦史身份前往涼州宣慰將士。這首詩就是赴河西節度幕途中所作。詩中描繪了塞外的荒涼景象、塞上的戰爭風雲、詩人的悲涼心情以及邊將的赫赫戰功。全詩感情沈郁,筆觸雄渾,畫面宏闊,格調蒼涼。是王維邊塞詩的傑作。 林東海先生認為,這首詩的特點是:

詩中敘事虛中有實,其妙處在善於用事,基本上是借漢喻唐。全詩綴聯漢人與匈奴對抗的各種典故,包括物名、官名、地名、人物、事件等,(如「單車」、「屬國」、「居延」、「漢塞」、「胡天」、「蕭關」、「燕然勒銘」)制造出一種寓於詩情畫意的境界,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詩中寫景,則是實中帶虛,其妙處在於善用比興。「征蓬」、「歸雁」,是塞上景物,但蓬草飛轉在秋天,奇洛基北歸在春天,二物實不可得兼。而詩人妙在實物虛寫,不受時空限制,意在融註他奉命出使飄泊在外的悲壯情懷。「大漠孤煙」,也是西北邊塞風景,但實中帶虛景中寓事,詩人不僅以此闊大景象烘托悲壯的感情,更借以渲染戰爭的緊張氣氛,或一場戰爭剛剛結束。「長河落日」,也使人感受到戰爭結束的一種平靜氣氛。(袁行霈主編【歷代名篇賞析整合】書中林東海析【使至塞上】)。

然而,這首詩所以膾炙人口,主要在於「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一聯寫景藝術的絕妙。短短十個字,抓住了塞外最典型的特征,又精心錘煉出「直」、「圓」這兩個形容詞,從而通俗自然而又有力地勾畫出塞外風光的蒼莽、孤寂、奇麗、壯闊。在荒涼遼闊的茫茫沙漠之中,一道烽煙垂直升起;而在遙遠的地平線上,一條長河蜿蜒曲折地奔騰而來,河中倒映著一個渾圓的日影。邊疆沙漠,浩翰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麽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影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裏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已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清末文學家王國維稱譽此聯詩境為「千古壯觀」(【人間詞話】)。其中:「孤煙直」,不必拘泥於它是狼糞燃得,「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更不必煞費苦心地去考證它是龍卷風,「其風迅急,裊煙沙而直上。」我們應該看作是詩人絕妙的藝術想象與天才的藝術創造。對此,曹雪芹可謂獨具慧眼,他在【紅樓夢】四十八回中借香菱之口評述說:「據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裏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卻是有理有情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直」與「圓」這兩個字,正是看似不合事理而實妙、似俗而實巧的一對詩眼,猶如畫家的畫龍點睛,把這一聯乃至全詩都點活了。

送劉司直赴安西

王維

絕域陽關道,胡煙與塞塵。

三春時有雁,萬裏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

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這是一首送別詩,「司直」,官名,大理寺(掌管刑獄)有司直六人,從六品上。「安西」,指安西都護府。【舊唐書·地理誌】載:「安西節度使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國,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今新疆庫車)國城內。」詩人鼓勵劉司直赴邊立功,同時也流露出自己希冀有所作為以使國家強盛的壯誌豪情。

詩的前兩聯介紹友人赴邊的道路情況。第一聯「絕域陽關道,胡煙與塞塵」,指出路途遙遠,環境惡劣。「絕域」,指極遠的地域;「陽關」,關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南。這兩句是寫這條西去路的前方是邊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區,那裏,烽煙彌漫,沙土飛揚,一望無垠,滿目淒涼。第二聯以空中與地上景象相互映襯,進一步表現路途的寂寞荒涼。正值三春季節,南國正是「江南草長,群鶯亂飛」之時,無奈春風不度玉門關,一路上唯見偶爾飛過的歸雁;平視前方,漫漫長路上極少有行人往來。第三聯似承實轉,雖然仍是寫景,但色調感情陡轉:「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天馬」,駿馬名,【史記·大宛傳】說:「初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雲。」「蒲桃」,即葡萄,原產西域,西域人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當年漢武帝派李廣利伐大宛取名馬,馬嗜苜蓿,苜蓿與葡萄種也就隨漢使傳人中國。這一聯歷史與現實結合,以想象代實景,描繪了一幅絲綢路上的特異風光。其中蘊含頌楊漢使,溝通兩地文化的歷史功績之意,以此勉勵友人遠赴安西建功立業。最後一聯正是承著這一詩意轉出:「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這裏以「不敢覓和親」指西北地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唐王朝的臣服。這兩句看似泛指,實際上是針對「劉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劉司直出塞幹出一番事業,弘揚國威,同時也寄寓了詩人本人效命疆場、安邊定國的豪邁感情。

這首詩將史事融入送行時對路途險遠的渲染中,全詩從寫景到說史,又從說史到抒情,曲曲折折,而於字句之間流淌不絕的,則是詩人對於友人始終如一的深情。沈德潛贊譽此詩「一氣渾淪,神勇之技」(【唐詩別裁】),其所以如此,就在於其情之深。

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維

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

萬裏鳴刁鬥,三軍出井陘。

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

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窗間一老經

這是一首作於離筵之上的送別詩。一位姓趙的都督即將帶兵開赴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縣),王維等人為趙都督餞行,在宴席上,有人倡議分韻作詩,王維抓鬮得「青」字,於是以「青」字為韻寫了上面這首詩。

全詩從出征寫起,寫到為求勝利,不惜犧牲。其時趙都督還沒有動身,因此詩中采用的是虛擬的語氣,描寫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首聯「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寫啟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認為,天上的星星與人間的官員一樣,有大有小,因此稱天官。「將星」,【隋書·天文誌】說,天上有十二個天將軍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將,外邊的小星是吏士;大將星搖晃是戰爭的預兆,大將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預兆。首句介紹趙都督動身,以天上的將星喻指趙的出發。這一巧妙的聯想、比喻,同時還拓展了詩作開闊的空間,令人想到趙都督或許就是在這樣一個繁星滿天的夜晚出發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時節是柳條發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點折柳送別的特定場景,惜別之情,深蘊其中。

頷聯「萬裏鳴刁鬥,三軍出井陘」,描寫軍隊行進中的氣勢。刁鬥,軍中用具,白天用來燒飯,夜間用於打更報警,把它寫進詩中,富於實感地表現了軍營的生活情景。中間又以一個「鳴」字突出聽覺,使人如聞一路軍聲震天,外加「萬裏」二字修飾,更顯得聲勢浩大,軍威顯赫。「萬裏」句由物見人,借助聽覺渲染出征的氣勢,「三軍」句則正面寫人,詩人仿佛親眼目睹這位將軍率領三軍正浩浩蕩蕩奔赴邊陲。「井陘」,即井陘口,又名井陘關,唐時要塞,在今河北井陘縣境內。一個「出」字,點出了此次進軍的方位路線,與首句的「動將星」前後呼應。

以上兩聯,從啟程寫到行軍,重在勾劃趙都督英勇赴邊的非凡氣勢;後兩聯表現趙都督的內心世界以及他戍邊衛國的耿耿忠心。頸聯「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正面寫他立功報國的思想。「鳳闕」,漢代宮闕名,在建章宮東,因為其上有銅鳳凰而得名,此處借漢說唐,用以泛指宮廷。「龍庭」,原指匈奴單於祭天的地方。「取龍庭」,借指誓殲敵虜。這兩句互文見義,意思是無論「辭鳳闕」或「取龍庭」,都下定「忘身」、「報國」的決心。「辭鳳闕」在出征之前,「取龍庭」是在鏖戰之後,可見決心始終如一。

尾聯「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以議論結束全詩。上一聯作正面抒情,這一聯從反面議論,加以強調。「豈學」表示不應該學、不想學乃至決不學的意思。書生皓首窮經,不能為世所用,難免會有許多牢騷不平甚至生出棄文就武的想法。王維也有希望建功立業而又壯誌難酬的隱衷,因此借題發揮,作為對於趙都督的贊揚之詞說了出來。

這首送別詩,寫得意氣風發、格調昂揚,不作淒楚之音。表現了青年王維希望有所作為,濟世報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