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黃帝內經】天道之秘:日月之光與萬物生長的奧秘

2024-03-31國風

讀【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都好理解,而下面這段卻是艱深晦澀。

縱觀【內經】各版本,個人覺得王冰註解比較好。以下內容就是根據王冰註解轉譯而成。

原文:
黃帝問曰:日月不光於無間,悶悶掩神則少明,天道其亦然,何故耳。

岐伯曰: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承命,故精不施,精不施,則名木多死。

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稾不榮。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黃帝問道:日月之光不普照大地,人們就會感到悶悶不樂,精神不濟。天之陽氣所化生的萬物又常被地之陰氣遏閉,這是什麽原因呢?
歧伯回答說(以下分段轉譯):
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氣清凈,即是光明,正是天體的狀態。可以理解為自然界的和諧與平衡。天氣清凈是指自然環境中的空氣清新,沒有汙染和塵埃,使得天空看起來更加清澈透明。光明則是指天體(如太陽、月亮、星星)發出的光亮,這些光亮在清凈的天空中顯得更加明亮和純凈。這種自然界的和諧與平衡給人帶來舒適和寧靜的感覺,也對人類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益處。所以天氣清凈,則光明無窮,可以使人的壽命得以延長。人的壽命得以延長,也是因為順應了天地間的規律。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道不言,德性隱藏,是因為天道的套用是無窮的,所以不會下降。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意思是最高的德性是隱藏的,因此是有德的。這裏的「德」是指天道的德性,即天道所具有的內容。這句話也表明了全生之道要順應天道,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在古代哲學中,天道被視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它主宰著宇宙萬物的執行規律。同時,天道也被認為是一種有德的、公正的力量,它按照一定的規律來執行,不偏不倚,公正無私。因此,「德」在這裏的含義是指天道的公正無私、無形的力量和規律性。人們應該順應天道,遵循自然規律,才能保持身心的和諧與平衡,實作全生之道。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
天之所以藏德,是因為它想要隱藏大光明,所以大光明出現則小光明就會消失。意思就是說,天特別亮的時候,太陽和月亮就會不那麽明亮。因此,天體的德性不可不藏。同樣地,人的真氣也不可泄露,應該保持清凈法道,以保天真。如果違背了道,則虛邪之氣會侵入空竅。也就是說,人們應該順應自然規律,保持身心的和諧與平衡,才能避免受到邪氣的侵害。這裏是在比喻自然界中的規律和平衡,強調人們應該順應自然規律,保持身心的和諧與平衡,才能避免受到傷害。同時,這也是在提醒人們不要過於自以為是,不要違背自然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的懲罰。


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
陽氣是指天氣,也包括風熱等有害因素;地氣是指濕氣,也包括雲霧等遮蔽物。風熱之害人,則九竅閉塞,霧濕之為病,則掩翳精明。「冒明」這個詞是在描述一種遮蔽、隱匿光明的狀態。在自然界中,如果天氣不清凈,則會使得日月的光明無法顯現;在人體中,則會使得眼睛受到損害,失去光明。【靈摳經】說:「天有日月,人有眼目。」這意味著天體的光明和人體的視覺功能是相對應的。如果天體的光明被遮蔽,那麽人體的視覺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霧和雲是同類氣象,露和雨也是同類氣象。如果陽盛則地氣無法上應,陰虛則天氣無法下交,導致雲霧不化,精微之氣無法上應於天,因此也就不會有白露降下。【陰陽應象大論】也提到,「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只有當陰陽二氣交合,才能形成雨露。如果一方過於旺盛,另一方就會不足,導致陰陽二氣無法交合。
這也可以用中醫理論中的陰陽學說來進行解釋。中醫認為,人體內部陰陽平衡是保持健康的關鍵。如果陰陽失衡,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在這段話中,雲霧和露水分別代表了天地之氣,也就是陰陽之氣。如果雲霧不精,則說明陽氣過盛或者陰氣過虛,導致陰陽無法交合,也就無法形成露水。同樣地,如果人體內部陽氣過盛或者陰氣過虛,也會導致陰陽失衡,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交通不表,萬物承命,故精不施。精不施則名木多死。
易系辭曰:「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然不表交通,則為否也」。易曰:「天地不交,否」。意思是說乾為天為陽,乾陽之氣上升,坤為地為陰,坤陰之氣下沈,陰陽二氣執行方向相反,互不交合,萬物生長受阻,故稱之為「否」。如果雲霧不化其精微,雨露不霑於原澤,則天氣不降,地氣不騰,變化之道既虧,生育之源斯泯,從而導致萬物之命無稟而生。然而,名木先應其死,這是因為名木是表陳其狀的珍木,它們需要更多的養分和水分來維持生命。如果交通不表,則否,萬物無法得到所需的養分和水分,從而導致名木多死。


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苑稾不榮
這裏所謂的「惡氣」,指的是對生物有害的氣候因素,如嚴寒、酷熱、幹燥、潮濕等。「發」指的是這些惡氣得以釋放或消散。「節」指的是適度的節制,即氣候變遷要有一定的規律和限度。「菀」和「稾」則是指草木等植物,其中「菀」指的是茂盛的植物,「稾」則是指枯萎的植物。

如果邪惡的氣候不散發,風雨無度,草木等植物便會受到嚴重的傷害,無法在春天繁茂生長。這不僅僅是對草木等植物而言,對於人類來說也是如此。人體的健康與自然界的變化息息相關。如果人體的氣血迴圈不暢,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如果人體的氣血無法暢通,那麽體內的邪氣就無法正常排出,從而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身體健康受損。因此,保持氣血暢通是維護身體健康的關鍵。如果氣血不暢,就會影響人體的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從而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惡劣的氣候頻繁出現,天地間的氣候變遷失去規律,這會導致人體的生理功能紊亂,從而引起各種疾病。如果人們不順應四時的變化,不註意避免八風的傷害,就會失去與自然的和諧,導致身體的元氣受到損害。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就會導致身體的健康狀況逐漸惡化,甚至導致生命的終結。因此,人們應該註重調節自己的生活和行為,順應自然規律,保持身心的和諧與平衡,才能健康長壽。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這裏所說的「從」,就是順應的意思,即順應四時的變化。四時的變化是不可逆的,如果逆之而行,就會導致五臟內傷,從而引發其他的疾病。只有聖人能夠遵循自然的規律,保持身心的和諧與平衡,因此他們不會患上奇異的疾病,萬物也不會失去生長的機會,天地間的生氣也不會枯竭。道其實並不遠離人類,而是人心遠離了道。只有聖人的心與道相合,因此他們才能福壽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