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探秘西藏哲蚌寺:藏傳佛教的璀璨明珠

2024-09-02國風

哲蚌寺是西藏著名的藏傳佛教寺廟,位於拉薩市西郊約十公裏的根培烏孜山南坡的拗裏,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之弟子降央曲吉紮西班丹於1416年建立。哲蚌寺不僅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之一,而且因其宏大的規模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吸引了無數遊客和信徒。

哲蚌寺,與甘丹寺、色拉寺合稱拉薩三大寺。原名是吉祥永恒十方尊勝州,藏語意為「堆米寺」或「積米寺」,藏文全稱意為「吉祥積米十方尊勝州」。

哲蚌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與 甘丹寺、拉什倫布寺、色拉寺、塔爾寺、拉蔔楞寺 並稱為格魯派六大寺院。位於拉薩西郊更丕烏孜山下。整個寺院規模宏大,鱗次櫛比的白色建築群依山鋪滿山坡,遠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藏語意為"米聚",象征繁榮,藏文全稱意為「吉祥積米十方尊勝洲」,它是格魯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

旅|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西藏甘丹寺。

旅|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西藏色拉寺。

旅|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西寧塔爾寺。

旅|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甘南拉蔔楞寺。

旅|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西藏紮什倫布寺。

1416年(明永樂十四年),由藏傳佛教格魯派始祖宗喀巴的著名弟子絳青曲結·紮西貝丹建立。他以內鄔宗本朗喀桑布為施主,在根培烏孜山南坡的山坳處興建了哲蚌寺。嘉央曲傑紮西班丹自任堪布,傳授宗喀巴的教法,三年內吸引了2000余名聽法僧徒。

1464年,哲蚌寺成立了僧院,開始傳授佛教經典。在不斷開發中,其規模逐漸擴大,建築不斷增加與完善。

1546年,哲蚌寺迎請第三世達賴索南嘉措作為該寺第一個活佛。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執政後,哲蚌寺內建立了甘丹頗章地方政權,成為西藏地方政治中心,寺內的僧人數量達到7700人。歷代的達賴喇嘛都把哲蚌寺作為母寺,使其在格魯派寺院中享有最高地位。

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建設,哲蚌寺的建築規模宏大,擁有措欽大殿、四大紮倉(羅賽林、古瑪、德陽和阿巴)、甘丹頗章以及眾多康村等建築。到1951年,哲蚌寺實際居住的僧人多達萬余人,成為西藏規模最大、僧人最多的寺院群體。

1959年民主改革後,徹底廢除了寺廟的封建特權和壓迫剝削制度,寺廟歸還給廣大僧俗信眾進行宗教活動。1982年,哲蚌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政府也先後撥款對寺廟進行維修,使其成為國內外佛教徒和遊客朝拜觀光的佛教聖地。目前,哲蚌寺有900余名僧眾。

哲蚌寺的建築規模宏大,鱗次櫛比的白色建築群依山鋪滿山坡,遠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藏語意為「米聚」,象征繁榮。

整個寺院依山勢逐級修建佛殿經堂,群樓聳立,層次錯落有致,規模宏大。各個建築之間既相互聯系,又自成體系。大殿和主要經堂均覆以金頂,加有法輪、寶幢等裝飾,多姿多彩的裝飾與高聳林立的殿堂樓宇交相輝映,巧妙地形成藏傳佛教寺院奇特莊嚴且富麗堂皇的景象。

寺院主要由措欽大殿、四大紮倉和甘丹頗章等部份組成,哲蚌寺建築結構嚴密,殿宇相接、群樓層疊,每個建築單位基本上分為三個地平層次,即落院、經堂和佛殿,形成由大門到佛殿逐層升高的格局,強調和突出了佛殿的尊貴地位。

哲蚌寺內珍藏著大量的佛教經典、佛像、唐卡、法器、供器和壁畫等文物。其中,措欽大殿內供奉的廣殊菩薩和大白傘蓋佛母像,造型精美,工藝精湛;四大紮倉內的經堂和佛殿也供奉著眾多的佛像和文物。此外,寺內還保存有大量的藏族古代文獻和經籍。

哲蚌寺在佛學教育方面有著卓越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寺內設有四大紮倉,即羅賽林、古瑪、德陽和阿巴紮倉。這些紮倉是哲蚌寺主要的學經單位和管理機構,也被稱為「經學院」。每個紮倉都有嚴格的教學體系和管理制度。

在教學內容上,涵蓋了顯宗、密宗等諸多佛學領域的經典著作和教義講解。學僧們在這裏系統地學習佛教哲學、歷史、文法、修辭、邏輯等知識,透過辯經等方式深入探討佛法奧義,培養嚴謹的思維和深刻的領悟能力。

教學過程由資深的堪布(主持教學的高僧)和經師指導,他們以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修行經驗,引領學僧們在佛法的海洋中探索前行。

哲蚌寺培養出了眾多優秀的佛學人才,他們在傳承和弘揚藏傳佛教文化、推動佛教事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哲蚌寺的佛學教育也對周邊地區乃至整個藏傳佛教文化圈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參觀哲蚌寺時,要尊重佛教文化和習俗,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經筒、經輪不得逆向旋轉;對於喇嘛隨身佩帶的護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切記不得動手摸。哲蚌寺內的辯經場是僧人們進行辯經活動的場所,遊客在參觀時要保持安靜,不得大聲喧嘩或幹擾僧人們的辯經活動。

哲蚌寺不僅是一座宗教聖地,也是西藏旅遊的重要景點之一。無論是對於佛教信徒還是旅遊愛好者來說,哲蚌寺都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地方。遊客可以在這裏感受到藏傳佛教的深厚文化氛圍,同時欣賞到西藏獨特的自然風光和建築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