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漸悟與頓悟:禪詩精選30首,初讀之只覺得美,細品之卻充滿著哲理

2024-09-12國風

品讀古詩詞,積澱正能量;品讀古詩詞,昇華大情懷;品讀古詩詞,歷練自我的情懷曠達,去見證生命的精彩和高遠。從古典詩詞當中去汲取那些歲月芬芳、時光印象、生命能量和胸懷曠達。
有人說:讀詩,能讓人獲得心靈的安靜,而讀那些富有禪理禪意的詩,則更能治愈人的精神內耗。禪詩雖然富有哲理禪意,卻並不一定是出家的和尚所寫,歷史上很多詩人都熱衷於禪詩的創作,李白、杜甫、王維、蘇軾,都留下過經典的禪意詩詞佳作。

比如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還有蘇軾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些千古佳句都極富禪理和禪意。當然,佛門中人的詩作,往往更註重佛理的表達,六祖惠能大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最具佛禪智慧的名作之一。

禪詩,指的是與念佛、參禪相關的詩,是富含禪理禪意的詩詞作品。自古以來,中國關於寫禪詩的聖手非常多,作品數量達30000首之多,是中國古代詩歌遺產的重要組成部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無相偈·六祖惠能大師

神秀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以前不是很懂得神秀與慧能的區別,直到看【天道】裏,五台山論道中丁元英的這句話:
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有信無證者雖不落惡果卻住因住果往念住心,如是生滅,不得涅槃。

萬事無如退步人,孤雲野鶴自由身。

松風十裏時來往,笑揖峰頭月一輪。

——宋·慈受懷深 【退步】

這首偈頌出自宋朝的慈受懷深禪師,他以其深刻的禪理和儒雅的詩詞,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敬仰。這首偈頌,體現了禪宗的自在無拘和自然灑脫。

插秧詩·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插秧詩·契此和尚

一進一退,讓人在靈性中得到提升,懂得以退為進的人生處世哲學。學佛是為了成佛,為了更好地做人,更好地服務大眾。

祝融高座對寒峰,雲水昭丘幾萬重。

五月衲衣猶近火,起來白鶴冷蘇納姆。

—— 贈衡嶽僧·懷素

不去關註那些閑事,便無閑事纏身;不議他人是非,就不會卷入是非之中。
無論發生什麽,請先善待自己。悲傷的事,先放一放。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慧開【春有百花秋有月】

附:慧開禪師,宋朝人。有一次南泉禪師和趙洲禪師討論禪理,慧開禪師聽後覺得深受啟發,就寫下了這首詩。趙州問南泉:「什麽是道?」南泉回答:「平常心是道」。趙州說:「可還有什麽方向嗎?」南泉說:「只要一擬定方向,就背離這個道了。」趙州說:「如果不預知方向,又怎麽知道這就是道呢?」南泉說:「道不屬於知,也不屬於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如果真的到達不預知的道,才會像太虛一樣,廓然洞豁。這道又怎能預先擬定,強加以它是或非呢?」趙州聽完這番話後,當下頓悟。

虎溪閑月引相過,帶雪松枝掛薜蘿。

無限青山行欲盡,白雲深處老僧多。

——題僧院·靈一

「題僧院」應該是吟詩作賦於僧院,這首詩前兩句栩栩如生畫面感很強,薜蘿:薜荔和女蘿。兩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緣於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楚辭·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 王逸 註:「女蘿,兔絲也。言山鬼仿佛若人,見於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絲為帶也。」後借以指隱者或高士的衣服。唐 張喬【送陸處士】詩:「若向仙巖住,還應著薜蘿。」
還借指隱者或高士的住所。唐 韓偓【雪中過重湖信筆偶題】詩:「道方時險擬如何,謫去甘心隱薜蘿。

讀詩是體會其中的意境,詩人暢想寄托情懷莫過認真,果真「行欲盡,住於白雲深處」就成執空落空了。我們聽其言習慣究其義,就是煩惱。話裏面的義是人意造出來的,若自己無意,別人的義也不會障礙到你,反而是惟妙惟肖的景致。

古松古柏巖壁間,猿攀鶴巢古枝折。

五月有霜六月寒,時見山翁來取雪。

——唐朝詩人靈澈【簡寂觀】

生活既不可笑,也不悲涼,生活所留出來所有的空白,都是一種對命運的提醒,去參與,去感覺,去分享,把自己的信心活成一種客觀的現實,它不算是一種特別的要求,它應該是人生的一種吉祥性格。

辭君莫怪歸山早,為憶松蘿對月宮。

台殿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

——唐.大顛【欲歸山留別潮州愈偈】

夢裏虛無寫悲歡,沈浮自如渺如煙。放眼法界在無為,心空方信十方寬。生命的意義並不是我們知道了什麽,而是我們正在探索,把生命中所有能集合的素材,活成一場吉祥人生。

柳岸花堤夕照紅,風清襟袖轡璁瓏。

行人莫訝頻回音,家在凝嵐一點中。

——唐 · 貫休【馬上作】

唐末五代,貫休之世,天下大亂。但是,貫休大師,他沒有走般若學僧那條路……就是我們說的——只要亂世,般若學就會興起!為什麽?因為要用「如夢觀」來欺騙自己。貫休大師跟道安大師一樣,他們是真正的民族主義者!他們對國家的前途從來不喪失信心。他們希望——有忠臣、明君來解山河倒懸。所以說——在貫休大師的詩詞裏,我們可以看到他背後有一個「勇」字!他的詩,或者說——他在佛教藝術的境界上,已經達到了第三個境界——不為自己,為見眾生。

貫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生於唐末,入蜀後稱為禪月大師,善詩書畫,畫承閻立本風格,後自成一家。其風格奇古,造型誇張,富於趣味。

蜀魄關關花雨深,送師沖雨到江潯。

不能更折江頭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 唐代·貫休【春送僧】

【簡析】
貫休終生為詩,以詩著名,其送贈詩寫得很好,其中尤以送同道僧友之詩為佳。這首七絕詩,把瀟瀟春雨中贈別友人之景、之情描摹得非常生動,景為主體,情寓其中,文筆生動流暢,委婉含蓄,感染力很強。

蜀魄:傳說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死後魂魄化為子規(杜鵑鳥)。後人因以蜀魄、望帝等作為杜鵑鳥的別稱。唐杜荀鶴【聞子規詩】有句「楚天空闊月成輪,蜀魄聲聲似告人。」關關:擬聲詞,擬鳥啼聲。此處則擬杜鵑鳥的啼聲。沖雨:冒雨。潯:水邊之地,江潯即江邊。
松柏心:指堅定不移修持佛道的誌願。松樹與柏樹,枝葉繁茂,經冬不雕。人們詩文中常以松柏作為誌操堅貞的象征。

孤猿叫落中巖月,野客吟殘半夜燈。

此境此時誰得意?白雲深處坐禪僧。

——【唐】延壽【孤猿叫落中巖月偈】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船居寓意】唐·德誠禪師

這首詩,是以釣魚來比喻參悟禪法,能看到對人生欲望的修煉。垂絲千尺,可見求之深,萬波隨動,可見動之廣,而只有破除一切執見,隨緣任運,才能悟得「光明圓澈」的自性本心,即「滿船空載月明歸」的境界。
生欲求,就如同釣魚,每個人都想釣到一條大魚,內心的欲念,如同水波,一波才動,萬波相隨。
德誠,唐朝詩僧,以船渡人稱船子和尚。蜀東武信人,生活在唐代中後期,其人生平不詳,卒於公元860年。

柴門寂寂黍飯馨,山家煙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兒啼索樹上鶯。

——【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其一)】唐·貫休

柴門一片寂靜,屋裏米飯香噴噴,農家炊煙裊裊,春雨過後天氣十分晴朗。
院內鮮花迷蒙,山間流水清泠泠,小兒又哭又鬧,索要樹上的黃鶯。

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節,然而詩人卻只字不言農忙而著墨於寫寧靜,由寧靜中見農忙。晚春又是多雨的季節,春雨過後喜悅的心情是農民普遍的心情,詩人妙在不寫人,不寫情,單寫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這樣寫,既緊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稱得上短而精。

枿坐雲遊出世塵,兼無瓶缽可隨身。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唐●杜荀鶴【贈質上人】

是唐代詩人杜荀鶴創作的一首贈送給質上人的七言絕句。此詩描寫了質上人無所牽掛以及將一切置身於世外的無所欲求的生活狀態。全詩字面上意義淺近而詩人感慨頗深。

上人,本指佛教中講的上德之人,後來成了對僧人的尊稱。這首詩寫的質上人飄若浮雲,心無所系,隨性而行,超世脫俗。

質上人有時打坐,靜如枯木;有時出遊,飄若浮雲,心無所系,隨性而行,超世脫俗。其他僧人雲遊,還帶著盛水的瓶子和吃飯的缽,而他出門連這兩件東西都不帶,一身之外無所有,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遇到人也不會去聊人世間的瑣事,仿佛他是一個置身於世間之外的人一樣。

無去無來本湛然,不居內外及中間;

一顆水精潔暇翳,光明透出滿人間。

— —唐·拾得【無去無來】

這是高僧拾得對於生命的徹悟所作的一首詩。他理解了真如法性,正是無始無終無去無來,超越一切的時間空間的存在,生命的表象有生老病死的輪回變化,但是法的自性卻始終不變,本心湛然。

佛法的修學,不是四處尋覓,更不在四處打聽,它是改善和塑造內心光明的修養,成為人生由內到外的一種智慧方式,活在這世間百態中,是桃李春風,不是針尖麥芒。

生活裏沒有絕對的得和失,每一回的因和果都是一種互動,舍和得更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妙用。人生怎麽活?從少年到白頭,走過那些所有化成記憶的日子,化解這心頭的吝嗇、尖銳、窒息,經過人生所有的矛盾,把人生活成一場簡簡單單的感謝、自如、平靜。

放出溈山水牯牛,無人堅執繩鼻頭。

綠楊芳草春風岸,高臥橫眠得自由。

——【 溈山牯牛】百丈懷海

這是一首內蘊深刻、情趣斐然的禪理詩。

百丈懷海禪師是「天下第一馬」,是馬祖道一禪師的高足,由於「野鴨子」之事而悟明大事,以「昨日哭,今日笑」自證心得。而溈山禪師則為懷海禪師之愛徒,受「深撥得火」之啟發而幡然有醒,因曾言「老僧百年後,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博得禪林中「溈山牛」之雅號。師徒之間如許的佳言趣事,為後人提唱不絕,譜寫了禪史中的無盡風流。

本詩是師尊懷海禪師對徒兒所修證得的禪境的一首褒贊詩,肯定了溈山自由無礙、閑適自得的禪境。這頭水牯牛已無須人管,且偏尋那山清水秀的所在去橫眠高臥。其實水牯牛就是禪境的象征,是溈山自在、無心的精神境界的體征。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是懷海大師的另一首風流倜儻的小詩,其詩意之美與禪境之高,著實令人傾羨不已,留待讀者細加斟酌。


懷海(720-814)禪師:福建長樂人。出家後師事禪宗英雄馬祖道一,為馬祖道一席下最著名的入室弟子;後住江西新吳百丈山(又稱大雄山),人稱「百丈禪師」。門徒奔湊,法席隆盛,其弟子黃檗希運、溈山靈佑、古靈神贊等為禪宗著名驍將。創制【百丈清規】,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並以身作則,久為宗林傳唱

答僧偈·大梅法常

一池荷葉衣無盡,滿樹松花食有余。

剛被世人知去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 【唐】大梅法常【答僧偈】

隱修者避世若此。而禪僧避的,正是世上之濁。唐人劉長卿亦曾有詩【送上人】: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情懷心境類此。

法常和尚得馬祖道一心印,即心即佛,惟止一心。

自唐代始,有了禪宗叢林,學禪悟道者日多,而禪門家風日成,中國書畫之由來,自此與之表裏。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唐·鳥窠禪師【來時無跡去無蹤】

淺析:生命的看家本事,不是積澱傷痛有多麽刻骨銘心,而是規範自己的用心,善待,寬恕,原諒和成就。往事總隨風,不由誰纏結,百年一場夢,相逢是夢中。

白居易與鳥窠禪師結識之後,經常問禪於他。有一次,白居易以偈語請教鳥窠禪師:"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鳥窠禪師以偈語答曰:"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白居易聽了鳥窠禪師的開示,愈加佩服,從佛法中領悟到自己安身立命之道,終成一位意境高深、修為脫俗的大居士,還在西湖旁邊建起一個竹閣樓,以便與鳥窠禪師"朝夕之參益"。晚年的白居易更是素養其心,將自己的住處改為香山寺,自號香山居士。後來,人們把竹閣樓改造為廣化寺,將白居易的畫像掛在寺內。

無相偈·六祖惠能大師

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凈蓮養身心。

自有一雙無事手,為作世間慈悲人。

——【唐】黃檗(bò)希運禪師

譬喻此心無住,遠離染汙。證悟了心性本來面目的禪者沒有自住涅盤享樂,因為還有無量無邊的眾生仍在生死苦海中輪回。

人的心,如大海一般無邊無際,事實上心還不止像大海,心像國王,可以釋出命令;心念一動,眼睛就去看,耳朵就去聽,手就去做事,腳就去走路,所以說心如國王能行令。
心又像電光,心念一動,東西南北任翺遊;想建大樓,念頭一轉,心頭的大樓即刻就建好了,心念之快真如石火電光。

心又像畫師,【華嚴經】上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心如藝術家,可以在心中呈現出美好或醜陋的種種變化。
心又像虛空,可以包羅永珍。平常我們常說「宰相肚裏能撐船」,不是說宰相肚子裏真能撐著一條船航行,而是形容宰相的心量大得能容納一切!
所以「心」是無量無邊,是變化萬端,是容納萬有。我們該如何對待這顆心呢?「廣植凈蓮養身心」,有這麽了不起的一顆心,我們就要好好地愛他。珍饈美味的營養食物入口吃了,可以滋養我們的身體,戒定慧則可以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要好好地在心田裏廣植凈蓮。

黃檗(音bò)希運禪師(?-855):福建福清人,身長七尺,相貌莊嚴,額間隆起如珠;聲音朗潤,意誌堅韌,聰慧利達,精通內學,廣修多聞,時人稱之為黃檗希運。

幼年在本州黃檗山出家。百丈法嗣亦參證於南泉,後於洪州黃檗山大弘禪法,有【傳心法要】【宛陵錄】等傳世,堪為一代宗門大匠。

學道先須且學貧,學貧貧後道方親。

一朝體得成貧道,道用還如貧底人。

——唐·龍牙禪師【學道先須且學貧】

我們修行,要憂道不憂貧,先學習安貧樂道,因為富貴學道難。沒有道行的人,金錢是迷障,徒然擾亂自己。真正的學道人,先學貧窮,金錢少,掛礙就少;金錢多,掛礙必多。

我們通常說「安貧樂道」,為什麽要安貧,那是因為有道。因此「安貧樂道」就是不要太奢侈,「食無求飽」,尤其在艱難困苦中,不要有過分的、奢侈的要求。「居無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適當,不要貪求過分的安逸。不求物質生活的享受,但求精神生命的昇華。這就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夫人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

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亦休。

——唐.龍牙居遁禪師【學道】

貪是學道的根本障礙,而無心是學道的秘訣。何謂無心?離妄念之真心,遠離凡聖、粗妙、善惡、美醜、大小等之分別情識,處於不執著、不滯礙之自由境界。

空門寂寂淡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塵。

臥向白雲情未盡,任他黃鳥醉芳春。

—— 精舍遇雨·可止

三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閑。

莫把是非來辨我,浮世穿鑿不相關。

—— 悟禪詩·龍山禪師

這是潭州龍山禪師的詩偈,描寫悟道有得、超然物外的境界。這首詩充分表現了龍山禪師對於世間名利置之度外,而過著一種超然絕塵的
生活。一般人對人生抱有兩種態度:一種是「 縱欲的人生 」,汲汲追求世間的享樂,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以致縱情任性而無法自拔;另外一種是「 禁欲的人生 」 視欲望如毒蛇,以名養為畏途。佛教認為這兩種態度都過於偏激,有失中道。


過分地縱欲,一味追逐享受,容易迷失本性。縱欲的快樂是不實在的,跟隨而來的是身心的交瘁、人格的墮落,所以說 「 樂極 」 必「 生悲 」,「 縱欲的人生 」是不究竟的 。

「 縱欲的人生 」雖然不好,「 禁欲的人生 」 也太過狹隘,因為完全禁欲使人形同槁木死灰,毫無生氣。好比種花蒔草,水分過多,必定腐爛而死,而缺少水分,也會枯幹而死。如果恰到好處,花草得到清水的滋潤,就能長得茂盛美麗。所以佛教理想中的生活,既不推行禁欲的人生,也不提倡縱欲的人生,而主張過著中道的生活。

當我們修行至一定境界時,雖然住在欲塵中,也不會被染著的。

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巖邊坐盤石。

心似孤雲無所依,悠悠世事何須覓。

——唐·寒山禪師【向前溪照碧流】

佛教中說,佛陀出生就能行走,每走一步,腳下便湧現出朵朵金蓮。蓮花在佛教中有其特殊的意義,「佛祖慈悲懷,蓮花朵朵開」,蓮花以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聖潔深受文人雅客的喜愛,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朵聖潔的蓮花,因此,每個人也都有品性潔凈的內心。把握這份潔凈的內心,就有機會取得幸福的關照,從而永遠脫離世間的痛苦,得到永恒的快樂。

不是眾生不是相,春暖黃鶯啼柳上。

說盡山河海月情,依前不會還悵惆。

休惆悵,萬裏無雲天一樣。

—— 不是眾生不是相·大川禪師

人間這四季,被春夏秋冬輕描淡寫的展現,或風雨驟黯,或秋色淺淺,歲月是一幅畫,那麽生命不過就是歲月的一些色彩,就這麽在年輪中鐫刻,當然更多的是消磨,這一切都是動態的延續,哪裏給什麽固執留下立錐之地。
在別人的曲折裏,有自己的故事,在自己的眼淚裏,有需要自己覺醒的道理,這世界原本就是一面鏡子,你活在世界的眼裏,世界應該存在你心裏。命運的品質,就在於減輕憂郁的重量。在哪裏對,在哪裏錯,守住一顆禪心,任眼前風景一一而過。

秋風落葉滿空山,古寺殘燈石壁間。

昔日經行人去盡,寒雲夜夜自飛還。

——【秋晚宿破山寺】唐 皎然

作者晚上投宿於破山寺,山寺石壁,靜如太古,殘燈如豆,使人愈加感受到深秋古寺的清寂和幽靜。此情此景下,作者觸景生情,想到多少遊人去盡,而唯有青山常在,白雲悠悠,綠水長流,詩句間滿是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花非花】唐·白居易

【花非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一首雜言古詩。此詩表達對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的感慨,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全詩由一連串的比喻構成,描述隱晦而又真實,朦朧中又有節律整飾與錯綜之美,是情詩的一首佳作。後人曾譜為曲子,廣為流傳。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最美人間四月天,怎奈四月春半芳菲盡。
四月芳菲,山水如畫,清新的空氣和煦的陽光,讓人心神蕩漾。

這首七絕是一首紀遊詩,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於江州。是說初夏時節詩人來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開的桃花;原因惜春、戀春之情,怨恨春去無情,誰知是錯怪了春,原來它並未歸去,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山寺裏來了。這首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立意新穎,構思靈巧,意境深邃,富於情趣,啟人神思,惹人喜愛,是唐人絕句中又一珍品。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再遊玄都觀】唐·劉禹錫

詩人因寫了看花詩諷刺權貴,再度被貶,一直過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長安任職。在這十四年中,皇帝由憲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換了四個,人事變遷很大,但政治鬥爭仍在繼續。作者寫這首詩,是有意重提舊事,向打擊他的權貴挑戰,表示決不因為屢遭報復就屈服妥協。
詩人想的是:這,也就是俗話說的「樹倒猢猻散」。而這時,我這個被排擠的人,卻又回來了,難道是那些人所能預料到的嗎?對於扼殺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敵,詩人在這裏投以輕蔑的嘲笑,從而顯示了自己的不屈和樂觀,顯示了他將繼續戰鬥下去。

松雪無塵小院寒,閉門不似住長安。

煩君想我看心坐,報道心空無可看。

——【唐】白居易【酬錢員外雪中見寄】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唐代·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

【山中與幽人對酌】是一首七言絕句。首句點明詩人與朋友喝酒的地點與環境;次句以反復手法渲染開懷暢飲的場面;三句運用陶淵明的典故,寫自己喝醉請對方自便;末句婉訂後約,相邀改日再飲。此詩表現了一種隨心所欲、恣情縱飲、不拘禮節的人生態度,呈現出一個高度個人化、超凡脫俗的藝術形象。全詩在語言上詞氣飛揚,灑落不羈,體現出歌行的風格。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山中問答】(唐)李白

這是李白寫下的很經典的一首【山中問答】。有人疑惑不解地問我,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裏卻一片輕松坦然。桃花飄落溪水,隨之遠遠流去。此處別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山中問答,不必了吧?謫仙閃閃亮,比天上的月還要閃,仰望星空的小螞蟻,最愛那句詩,一半煙火入世間,一半詩意許清歡!照不亮地球上的一線天,做自己的一米陽光就好,誰還不是來人間走個過場?

這一場偶然而至的生命旅行彌足珍貴,每一份領悟都值得付諸行動。淡泊之心享受賺錢的快樂,為由衷付出時那一份如願所償之欣慰!有趣的靈魂空凡的心,生一雙羽翼飄飄然一瞬又一瞬,總有一天重回輕盈,舞姿翩翩,靈動相逢!

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

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

——白居易【僧院花】

這首詩詞的詩意表達了作者對佛法的悟性和追求,作者以「色空」來比喻佛法中的無我無相之境,將「色空」視為佛事的一部份,為了表達對佛法的敬意,作者在憎院裏栽種了花樹,而這些花朵,細細觀察後,似乎變成了華嚴經裏的偈語,表達著智慧和啟發,微風吹過後,智慧的花朵開放,象征著佛法的啟示以及智慧和悟性的開花結果。

解悟色空之理,乃佛教之一大事。【般若菠蘿蜜多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裏的「色」,指人們能感觸到的有形的萬事萬物。但並非萬事萬物消逝了,才可稱作「空」,它們的存在本身便是空有。

「悟色空」是指了悟「色」、「空」之實義。如【心經】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義理。
「華嚴偈」,偈就是以唱詞方式寫成的佛經、佛理。「華嚴」取佛理如華(花)而莊嚴之意,本自於【華嚴經】名。
「方便」,佛針對眾生根性和機緣,善巧、權宜所說之法,修行上稱「方便法門」。
「智慧花」,這裏的智慧是「空慧」(觀空理之智慧),也即悟得色空實義後所得佛智。故而「花」在此妙取兩重意,一是芳樹之花(色);二是修行悟道後,心中綻放的智慧之花。所以,「故栽芳樹在僧家」也作兩重理解,一是敬佛植樹之事;而是發心學佛之事。

佛說一枝一葉無不是佛法,故而花叢即是「華嚴偈」,能如此者,自然是心中盛開「智慧花」。如此智慧當然是從紛華的「色」世界中,以佛的「方便」施設而悟得。詩中內涵非常豐富,遠是無法用言語說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