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十首霸氣帝王詩詞,名動千古,你更喜歡哪首!

2024-09-05國風

〈 短行歌〉

魏晉.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䜩,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脯,天下歸心。

曹操(155-220年),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這是一首典型的建安風骨詩作。所謂建安風骨,建安是漢獻帝年號,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多有雄健深沈、慷慨悲涼的風格。東漢末年天下紛爭,各路諸侯互相征伐,生靈塗炭,十室九空。曹操戎馬一生,南征北戰,期望盡早結束這種局面。至於說曹操是否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否有以魏代漢之心,這裏且不論,腐朽王朝的統治被取代也是早晚的事。這首【短歌行】想要表達的是希望天下賢才都來歸順自己,為己所用的心情。詩作慷慨悲涼,氣勢宏大,當為建安風骨首席代表作。

這首詩歌當作於赤壁之戰以後,由於曹操在軍事上的失利,一統天下的事業受到嚴重的阻礙。他感到年華易老、壯誌難酬,嘆息時光流逝、人生苦短,表達了思賢愛賢、求賢若渴的急切心情。深切盼望招納賢才、以求建功立業,早日完成統一的大業。

詩人完全是以通情達理的姿態來吸引和爭取人才。他那「求才」的用心十分周到,不僅具有感人的力量,而且透出一種濃濃的情味,

全詩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把現實與理想交錯起來,時而實寫,時而虛寫,一唱三嘆,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渴望得到賢才輔佐成就大業的迫切心情。特別是最後四句簡潔有力,直抒胸臆,抑揚頓挫,慷慨激昂,成為流傳至今的四言警句。

【短歌行】歷經千年流傳,今天讀來依舊氣勢磅礴,沒有雄心壯誌、遠大抱負、艱難的政治、軍事實踐成就,憋上一百年也寫不出來,曹操的綜合素質、以及詩詞氣勢和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非常的相像。

陳長江說:曹操可是一個大奸臣呀,沒想到他會寫詩。

毛澤東連連擺手說:【三國演義】的文學作品、戲劇表演中,將曹操描寫為一個漢朝的篡逆者,其實並不公平,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大詩人……

【秋風辭】

漢武帝劉徹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秋風辭】據說是漢武帝劉徹到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南)祭祀土地神,這次是在元鼎四年(前113年)十月,他44歲,在位已27年,勝利的解除了北部數年來的邊患。

公園前113漢武帝劉徹實行武力打擊匈奴,已勝利解除了數代以來的北部邊患。西漢王朝無論軍事、經濟、政治、文化都達到全盛高峰。但他的雄才大略,還要打通西域,開發西南,平定南越和東越,振威名於世界。
這次出巡,途中傳來南征將士的捷報,而將當地改名為聞喜,沿用至今。時值秋風蕭颯,奇洛基南歸,漢武帝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當時場面熱鬧,氣勢恢弘,聽說汾水旁邊有火光騰起,還下令在那裏立了一座後土祠來祭祠大地。身為大漢天子的劉徹,一生享盡榮華,又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衰老和死亡。宴盡之余,喧鬧之余,有感而發:身為天子,享盡榮華;又如常人,生老病亡。此篇的創作是一代君王對人生的理性思考。遂作此篇。

劉徹的這首【秋風辭】雖是即興之作,一波三折,抒寫得曲折纏綿。沈德潛【古詩源】卷二:「【離騷】遺響。文中子謂樂極哀來,其悔心之萌乎?」以「【離騷】遺響」觀之,乃就文辭而言,沈德潛的評價非常切實。現代大文學家魯迅看後,也稱此詩「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


【大風歌】

漢.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196年,漢高祖十二年,花甲之年劉邦親征,平定了英布之亂。在得勝回軍的途中,劉邦回到了家鄉沛縣,他把昔日的朋友、尊長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在宴會上,劉邦擊築,即興唱作了這首【大風歌】。
劉邦已是遲暮之年,衣錦還鄉,他興奮、歡樂,卻又不安、擔憂:我統一了天下,又衣錦還鄉,可是,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

全詩短短三句,用大風、飛雲開篇,令人拍案叫絕。語言質樸,風格雄勁,表達了劉邦既能創業又能守業的豪邁氣慨。
劉邦的豪邁,是征戰天下的威加海內,是四海歸一後的憂國之傷。

【大風歌】一詩抒發了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也表達了他對國事憂慮的復雜心情。此詩全篇只有區區三句,卻包含了雙重的思想感情,且出現別具一格的轉折。其詩用大風、飛雲開篇,令人拍案叫絕。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他與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戰場上是如何殲剿重創叛亂的敵軍,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運用大風和飛揚狂卷的烏雲來暗喻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只一個「威」字就是那樣生動貼切地闡明了各諸侯臣服於大漢天子劉邦的腳下,一個「威」字也直抒了劉邦的威風凜凜、所向披靡,天下無人能與之匹敵的那種大麥克的沖天豪邁氣概。但詩篇的著重點乃是後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最後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寫他的心情與思想,但這最後一句,劉邦沒有繼續沈浸在勝利後的巨大喜悅與光環之中,而且是筆峰一轉,寫出內心又將面臨的另一種巨大的壓力。這一句既是希冀,又是疑問。它顯露了劉邦的無奈不禁叩問天下,有誰能為他守住這片江山之感慨,昔日的功臣一個個謀反,獨留他這個老朽在此老淚縱橫。願以此歌,頌吾之抱負!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自刎而死。」

【垓下歌】是西楚霸項羽在進行必死戰鬥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垓下歌】中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沈重地嘆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現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復雜的感情真可說是個奇跡。

「力拔山兮氣蓋世」一句,項羽概括了自己叱咤風雲的業績。項羽是將門之子,少年氣盛,力能扛鼎,才氣超群。他胸懷大誌,面對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敢於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壯語。項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23歲跟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率領江東八千子弟投入起義的大潮,成了諸路起義首領中妁佼佼者。巨鹿一戰,項羽破釜沈舟,與幾倍於己的秦軍進行浴血奮戰,奇跡般地滅了秦軍主力,被各路諸侯推舉為「上將軍」。此後,項所向披靡,直至進軍鹹陽,自封為西楚霸王。但從這一句中也可以看出,項羽誇大了個人的力量,這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這首詩表達了杜牧對項羽未能忍辱負重、卷土重來的惋惜之情。

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在這首詩中高度贊揚了項羽的英勇和決絕。

王安石【題烏江項王廟詩】:「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借古諷今,感嘆英雄的雕零。

蘇軾【濠州七絕·虞姬墓】:「帳下佳人拭淚痕,門前壯士氣如雲。倉黃不負君王意,獨有虞姬與鄭君。」這首詩描繪了虞姬對項羽的忠貞不渝。

辛棄疾【虞美人】:「當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風好。拔山力盡忽悲歌,飲罷虞兮,從此奈君何。人間不識精誠苦,貪看青青舞。驀然斂袂,卻亭亭,怕是曲中猶帶楚歌聲。」辛棄疾在這首詞中表達了對項羽英雄末路的同情。

陸遊【項羽】:「八尺將軍千裏騅,拔山扛鼎不妨奇。範增力盡無施處,路到烏江君自知。」陸遊贊揚了項羽的英勇,並惋惜了他的失敗。

【詠初日】

宋·趙匡胤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詠初日】詩是趙匡胤在靈山寺門前詠的。此詩一氣呵成,詩意質樸而又粗獷,境界開闊而又壯觀。首二句寫一輪紅日噴薄欲出,赫赫炎炎,勢盛光艷。「光赫赫」,「如火發」,形如口語,把太陽初升時的壯麗景象描繪得活龍活現。後二句,詩人以紅日初升自況,以群星、殘月比喻當時的各個割據勢力,並以紅日逐退星月,普照大地,象征自己鏟平割據、統一天下的雄心壯誌。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但氣勢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動,是一篇比較成功的述誌之作。所以陳巖肖贊嘆說:「混一之誌,先形於言,規模宏遠矣。」

這首詩篇幅短小,但氣勢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動,境界開闊而又壯觀。字字句句都充滿了力量和豪情,讓人讀來心潮澎湃。

生活,最值得期待的是明天,最美的永遠是明日的朝陽。
當迎向朝陽的那一刻,你會發現:生活明朗,萬物可愛。人間值得,未來可期。
三毛說:「人活著還真是件美好的事,不在於風景多美多壯觀,而是在於遇見了誰,被溫暖了一下,然後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成為一個小太陽,去溫暖別人。」
願我們都深情的活著,全力的去愛這個世界以及每一個溫暖的人。

【不第後賦菊】
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在這首詩中,詩人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農民起義軍的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

這首詩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的詠物詩。此詩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把菊花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形象地顯示了農民起義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全詩辭采壯偉,設喻新穎,想象奇特,意境瑰麗,氣魄雄偉。

註:古詩常有把黃菊比喻為黃金菊,以顯示菊花高傲貴重之氣質,李商隱詩曰:"陶詩只采黃金實,郢曲新傳白雪英"。唐代黃巢的菊花詩更是霸氣: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詠竹
明 朱元璋


雪壓枝頭低,雖低不著泥。
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



厚重的積雪壓在竹子的枝頭,將竹子壓彎了腰。然而,竹子的枝葉卻始終沒有沾到泥土。
等到天放晴,陽光灑滿大地,再厚的積雪也必將會消融。竹子將會更加挺拔、更加堅韌,依然會一展雄姿,與天空比高低。

青竹低而不折,自有一種頑強的意誌和不可征服的韌性凝聚其中。我們面對困境時,也要保持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與理念。

此詩名為【詠竹】,是明太祖朱元璋所作。此詩意為「盡管大雪的沈重將竹子壓彎了腰,枝頭眼看要沾著地上的汙泥了。等到天放晴,紅日出,雪融化,那竹子依舊會丟掉負擔昂首挺胸。」

竹子挺拔修長,淩霜傲寒,不斷向上,雖然可能遇到一時的霜雪,但霜雪終有融化時,竹子卻始終以「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姿態挺立在世間。

【詠燕子磯】

朱元璋

燕子磯兮一桿秤, 長江作桿又如何?

天邊彎月是秤鉤, 稱我江山有幾多。

【微評】

朱元璋登基後,視察燕子磯的即興之作。該詩指點江山,巧用比喻,借景抒情,意境恢宏, 大有「我的江山我做主」 的霸氣。

【浣溪沙】

康熙

身向雲山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

深秋遠塞若為情,一抹晚煙荒戍壘。

半竿斜日舊關城,古今幽恨幾時平。

此於康熙二十一年即(1682)八月時納蘭受命出使覘梭龍打虎山,於十二月返京,在行軍途中所寫的。戰地邊塞營壘蕭瑟荒涼,炊煙裊裊升起,飄蕩於天際,更顯示出了出塞遠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