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章詒和:梅葆玖也叫大師,京劇真的是完了

2024-03-21國風

文/編輯 香冷

前言

「日月燈,雲霞帳,風雷鼓板,天地間一場大戲,湯武凈,文武生,桓文醜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梅葆玖作為中國京劇大師,承載著梅派的希望,他半道入行,努力彌補兒時落下的功夫。

即便如此, 基本功依舊是梅葆玖的缺陷,甚至成為別人談論他的詬病, 著名戲曲學者章詒和曾這樣評價: 如果梅葆玖也稱的上大師的話,那京劇就真的完了!

初露鋒芒

上海,這座充滿異國風情的濱海都市,正是中國京劇藝術的發祥地之一, 梅蘭芳大師最小的兒子梅葆玖出生於1934年。

作為梅家最小的兒子,梅葆玖自小就耳濡目染梅派的藝術氛圍,可誰也沒料到,這個繈褓中的嬰孩,將在未來幾十年裏扛起振興梅派藝術的重任。

按理來說振興梅派的責任輪不到梅葆玖來肩負, 可隨著梅蘭芳的幾個子女相繼夭折後,梅蘭芳夫婦不得不將目光放在了對戲曲絲毫不感興趣的小兒子身上。

然而,相較於梅蘭芳纖瘦挺拔的身形,梅葆玖從小就長相英武,五官剛毅, 與京劇旦角的柔美形象有些格格不入。

他從小就對藝術缺乏熱忱,反而對西洋物件和新奇玩意情有獨鐘,面對父母殷切的期盼,梅葆玖只能勉強接受梅派藝術的傳承使命。

梅蘭芳為了培養梅葆玖,費盡了心血,他找遍了國內一流的京劇大師為兒子請師授藝,可梅葆玖卻總是心不在焉。

老師也是有些無奈 ,只好向梅蘭芳反映,這個小兒實在太過貪玩,對藝術缺少毅力和專註。

作為京劇表演的祖師爺級人物,梅蘭芳自然深知藝無曠日持之的真理,但兒子這副姿態,卻讓他頗感無奈。

其實,梅葆玖的 「半路出家」也讓他在藝術道路上吃了不少虧, 相較於從小就在「梨園」中摸爬滾打的戲子們,梅葆玖明顯錯失了培養基本功的黃金時期。

不過,梅蘭芳也清楚,梅葆玖雖然天賦平平,但京劇之路終歸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於是在梅蘭芳的悉心教導下,梅葆玖逐漸入門,開始習得梅派藝術的精髓。

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 一場耗時十年的動亂不期而至,梅派遭受了沈重打擊 ,不僅梅葆玖失去了寶貴的舞台實踐機會,更讓這門藝術一度瀕臨失傳的境地。

就在困頓中摸索前行的這段日子裏, 梅蘭芳以78高齡離世,這個噩耗無疑給梅葆玖當頭一棒,但作為梅家唯一嫡傳,梅派藝術的存亡就系於他一人之手。

從那一刻起,梅葆玖徹底覺醒了對藝術的熱忱,日夜苦練功夫,恢復梅派經典劇目,並四處招攬徒弟,孜孜不倦地傳授藝術真髓。

就這樣,在梅葆玖的努力耕耘下,梅派藝術漸趨復興,重現昔日的風采,同時,梅葆玖本人的演藝事業也漸入佳境。

梅葆玖開始在國內外巡回演出,聲名鵲起,被普遍譽為 「梅派第一人」 ,有人甚至親熱地稱他為 「大師」 級人物,與其父梅蘭芳並駕齊驅。

質疑聲漸起

然而,就在梅葆玖的事業走向巔峰之時,戲曲界資深人士章詒和卻對其 「大師」 身份提出了嚴厲質疑。

在戲曲學者章詒和看來,梅葆玖雖已位列梅派藝術的頂梁柱, 但從藝術造詣來看,他終究難以超於他的父親梅蘭芳。

要知道,章詒和可謂是當代京劇界的泰鬥級人物,她不僅是國內著名戲曲教育家,而且本人研習戲劇藝術數十載,對於評判演員的藝術水平可謂指點迷津。

章詒和曾多次表態 ,「如果梅葆玖也算是大師的話,那中國京劇就真的完了。」 在她看來,京劇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大師級人物自然也應該是非常之人。

而梅葆玖雖有不俗的演技和出色的嗓音條件,但就整體的綜合表現而言,終歸與大師梅蘭芳相去甚遠。

對此,梅葆玖本人也曾謙遜地表示, 自己終究配不上「大師」這一重量級稱號, 梅葆玖對梅蘭芳十分敬重,不僅僅是因為父子之親,更多的是對於其藝術造詣的由衷欽佩。

他不止一次感慨道: 「咱們那一代人能有大師這種榮譽,實在是愧不敢當。」 實際上,章詒和對梅葆玖 「非大師」 的定論,也不無有失偏頗之處。

即便不去論功力高下,單從藝術貢獻來看,梅葆玖確實為梅派藝術的振興貢獻了畢生心血,如果不是他孜孜不倦的苦心經營,梅派藝術說不定早就已經中落。

更何況,藝術發展也並非只有技藝層面那麽狹隘,梅葆玖在傳承與弘揚梅派精神方面同樣功不可沒。

而且,也不能因為章詒和一人的觀點就否認梅葆玖的成就,京劇界內部同樣有不少前輩大家對梅葆玖高度贊譽有加。

甚至梅葆玖本人也不介意外人的非議,他時常自謙: 「我只是一個傳習梅派藝術的‘幹活人’而已。」

儒雅含蓄是梅氏藝術的獨有品格,而梅葆玖無疑是梅家這種文化積澱的最佳詮釋者。

所謂 「玖爺無腰」 的責難,無非是在批評梅葆玖表演時欠缺梅派那種 「腰身斷然」 的身段特點而已。

不過話雖如此,任何藝術作品的缺憾都是無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藝術家能否在自身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追求極致。而這一點,梅葆玖無疑是做到了。

盡管章詒和對梅葆玖實力的非議引發了一些爭議,但無可否認的是,她所提及的對中國京劇前景的擔憂卻有一定道理, 梅葆玖的確算不上真正的大師級人物,那中國京劇還有何指望?

呼籲復興經典

毋庸諱言,當代中國京劇的確正面臨著一些嚴峻的挑戰,從表演人才培養到觀眾市場的萎縮,這些都是擺在眼前有待解決的難題。

對此,章詒和可謂是最有發言權的人,作為國內著名戲劇教育家,她親歷了中國京劇從全盛時期到沒落低谷的沈浮歷程。

當她呼籲重振京劇經典之時,這話自然別具分量,在她看來,當下中國京劇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嚴重缺陷。

過去的 「科班」 教學方式雖然孕育出一大批京劇名家,但在現代人的眼裏,這種 「師徒贅傳」 的傳統已顯陳舊落後。

然而,現行的戲劇學院教育同樣也大有疵病, 幾百號學生同上一堂課,文化課占比重還過高,缺乏舞台實踐,這樣的教學品質如何能夠保證?

於是,我們看到在這種粗放式的教學環境下,中國京劇確實很難再出現像 梅蘭芳那樣的「祖師爺」級人物了

可是,如果沒有真正的大師來引領發展方向,中國這門古老的藝術難免就會越走越窄,最終式微至只存在於博物館中。

所以,章詒和才會如此焦慮地向外界發出呼籲,呼籲重塑經典,重視舞台實踐,讓這門藝術能夠永續傳承下去。

不過,要想真正實作中國京劇的復興,除了教學模式的革新之外,還有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 那就是如何培養現代人的審美能力?

在以往的封建社會,京劇作為一種通俗娛樂被廣泛接受,觀眾們見多識廣,稍有一點表演細節的差異都會被發現並傳為美談。

因此,京劇演員們為了博得觀眾喝彩,自然會孜孜以求藝術的最高成就, 然而如今,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普羅大眾早已將註意力轉向了影視、娛樂等領域。

對於京劇這種 「高雅藝術」, 除了文化精英之外,幾乎再難在大眾之中找到共鳴,既然沒有了欣賞者,藝術家的精進動力也就無從談起了。

觀眾對藝術品質的認知標準降低,對於演員的要求自然也就降低了, 於是中國出現了一大批自命不凡的「大師」們。

章詒和固然對此嗤之以鼻,但無疑這種態度反過來又加劇了普羅大眾對京劇的疏離感,由此可見,中國京劇要想真正復興,觀眾和藝術家之間就必須建立起新的互動關系。

藝術家們要重塑藝術的純凈本質,為觀眾呈現高雅的藝術體驗,而觀眾也要經過一番再教育,培養起對真正的藝術精品的鑒賞力, 只有雙方共同努力,中國京劇這一瑰寶才能在現代社會中重現光芒。

結語

傳統文化在時代變遷中如何繼承與創新, 如何在保留經典的同時展現出新的生命力,不僅是戲曲界所需正視的命題,也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我們當代人理應為之深思熟慮,為祖國文化的薪火相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