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不怕中秋晴,就怕中秋雨」,今日中秋,下雨有啥征兆?

2024-08-28國風

導語

「團圓不圓一盤」,「中秋不燥,不如做蒸糕」這些農諺真實很有意思,讓人不禁發笑。

中秋節不僅是團圓的日子,同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象征著一年的豐收。中秋節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古時候別的時候並不是叫「中秋節」,而叫「秋分」,中秋和秋分之間並沒有直接關系,其實這也是大唐時期的一個誤傳。

但是,「中秋」這個名字確是時代大家所賦予它的,這個名字意為「秋天的正中間」,也代表著十五這個時候的月亮剛好是圓滿的,就像家人團圓一般。但是在很久之前,中秋節和八月十五也沒有什麽關系。相傳在西周時期的時候,已經有了「秋祭」的活動,但是這個活動主要是針對春天播種的麥子,到秋天的時候成熟了,然後人們就去祭拜所形成的。

而且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有關於仲秋(也就是現在的八月)的記載,和祭月有關。到了漢代之後,人們逐漸將仲秋和祭月結合在一起,把這個時候的中秋節正式化,於是在隋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專門慶祝中秋節的儀式了。而後直至北宋時期,中秋節才正式被定為一個節日。

明理農諺。

中國民間中流傳著「中秋晴則白露晚」和「不怕中秋晴,就怕中秋雨」等,一些明理農諺。許多人在讀到這幾句農諺之後也是感到非常疑惑,我們先來看第一句:「中秋晴則白露晚」,透過這句可以直觀的看到,眼前這句話所說的是晴天的天氣。

「白露晚」又是什麽意思呢?白露晚,也就是指白露節氣來得晚,這句話又是什麽意思呢?晴天與晚有直接關系,看似確實有些奇怪,但仔細想想,因為晴天不易下雨,要是這個時候天氣一直都是晴天的話,同時導致著氣溫也高,所以白露才會來得比較晚。

同樣的第二句和第一句也有非常大的關系,第二句「不怕中秋晴,就怕中秋雨」,其中的「晴」指代天氣是晴天,「雨」是指代著今天是陰雨天氣。那麽下面這句也有著怎樣的奇妙呢?因為陰雨天氣降雨量比較多,所以說害怕陰雨天氣。雨水過多,自然就會導致著莊稼更容易淹死或者打壞,旱地上的莊稼九較容易幹枯。

所以就是教給我們,如果遇到陰雨天氣的話,就應該抓緊時間把田裏的雜草去除掉,以免它過快生長。

這一句就解釋完了,但對於之前那一句卻更加疑惑。為什麽晴天就會影響到白露節氣晚。其實晴天的話,氣溫也比較高,也比較容易讓水分揮發掉,而農田裏所作為的糧食,得以健康成長需要水分和陽光,只要天氣不是太過於極端,不會造成太多影響的。

但是如果天氣一直都是晴天的話,就不會下雨,而植物最重要的是陽光和水分,是缺一不可的。冬天的時候氣溫雖然不會太高,但是還有雨水滋潤植物,有陽光才能使得植物進行光合作用。

生長起來才會更加旺盛,所以才會出現「白露晚」這樣一種現象,畢竟「白露」是一個屬於氣象變化或者說是季節變化的一種表面,是對氣候變遷的一種自然反映。

中國家不同地區擁有不同的氣候,也就使得每個地方相應應有不同的農諺。

「不怕中秋晴,就怕中秋雨」

現在人們對這句農諺也有著不同的說法,同樣也有其他地區不同的說法。我們看一下湖南地區,對這句農諺是這樣說的:「中秋時節要是晴天,就不會春旱。」還有四川地區的人們則小改了一下他所說的:「仲秋晴天不怕看,就怕雲層壓萬千」

陜西地區還有這樣的一句:「天氣如果通霽良,那年小麥就莊揚」

山西地區對其改為這樣的一句:「八月十四夜正長,三更分時月最亮」正所謂「八月十五鬧皓月」又是為了配合一下當季才從市面上購入的新果品,設定一個固定的鬧中秋日,這句話就是借用來說明,有了規定時間,可以幫助夜間行船,還有就是提醒商家,要早點準備物品。所以本質上來說,不過只是一種地域民俗習慣而已,並不是用它來判斷天氣變化的根據。

但是之前提到過的一些農諺看起來似乎也有它自己的道理,這是因為古時候,人們憑借肉眼觀察天氣變化,從而做出相關的一些明理,並不是直接做出結論的,而是依據以前的一些經驗總結出來相關的一些規律。所以,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只不過不知道我們能否用上。大部份中國南部區域的人們,因為工業汙染較小,自然就汙染較小,觀察到的星象風景比較美,下完雨之後天上的彩虹沒有破壞,星空還是比較好看。

所以他們透過觀星來判斷天氣變化,是非常合適現在他們生活環境來的,但是對於那些北方的人來說,他們一方面受到工業造成的汙染,還加上天氣幹燥空氣幹燥,所以北部的人們看不到很好的星空風景,所以選擇用其他東西作為參考。

所以其實每個地方都有適合自己那裏的判斷方法,只不過我們要根據自己現在所在環境來選擇更加適合的方法,這樣才更加準確一些。當我們去參考一句民諺的時候,也要先對其進行一定考證。要不然讓你離婚,而且還交了罰金,這也是讓人所想不明白的一件事情。

明理這一現象。

就拿中國四川為例,由於缺少幹旱氣候條件,再加上大氣濕度大,所以四川沿海一帶容易出現上面的現象,下晚雨往往意味著高溫天氣會持續一段時間。第二天曬熱土面就會出現霧靄,這種現象通常會引起人們打傘和帶傘,再加上曬後的土壤蒸發出來大量的水分,因此常伴隨著低空高溫。

這種情況下逆溫層會阻擋水蒸氣上升,所以大量水蒸氣凝結成雲形成層雲,這種現象叫匣雲墮土,可以透過觀察這一現象來預防幹旱災害。還有四川東北方向的盆地,晚上往往比白天涼快,雲彩散開之後會加速散熱,所以第三天多是晴天。

但在牛圈山和四面山之間多是小河川谷地區,大氣濕度大,所以下雨過後或者白天下雨,會形成很厚很大的雲層,看上去像一座山,所以根據這樣現象可以到上面的居住地去觀看景色。

但是因為夏季降雨多,所以稻田可能受淹,還需要一些適當的管理,但是冬季卻比較幹燥,一般來說很難下雪,這樣就需要施肥,才能保證下一年春天糧食能夠豐收,這些都是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積累下來的經驗。

所以明理這一現象並不是一句三言兩語能夠解釋清楚的,需要更多的數據證明,因此我們現在還是要改變舊觀念,更換新觀念,用更科技、更前進的方法,用科學證明來替代傳統的方法。

結語

過去由於沒有現代科技手段,只能靠肉眼觀察及經驗積累,在古騰亞人看來,「八月六,爬爬樹,九月五,剁剁芋」,對於古騰亞人看來,沒有可靠的方法只能靠這些經驗或者口訣來判斷妥當,可見那時文化程度較低。

但是隨著社會發展,不懂科學道理,目前不能得到解決問題,那麽就不存在再後話,不能依賴民謠,應該選擇更合理的方法解決問題,讓生活變得簡單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