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唐代一首詩,被贊「一字難改」,新婦忐忑模樣,活靈活現

2024-02-07國風

王建,唐代人。

命途多舛,少時家境貧寒,只得讀書以資糊口。

青春潦倒,風餐露宿,幾無好友。

四十始仕,方得擔任「司馬」此一芝麻小官。

世人或許以為他是位大官,殊不知,「司馬」不過充當權貴左右的秘書,跑腿而已。

人生前半無奈浮沈。

後半稍得體面,內心卻早已世故、落寞。

誠然,一生未曾高官,王建亦未曾有大建樹。

然筆下留情,用詞俊逸。

王建好詩詞,有「天資聰敏」之譽。他筆下鋪陳,將見聞所思盡傾紙上。

有權貴金屋的奢靡,也有貌合神離的姻緣。

更有底層百姓的疾苦辛酸,無奈只能吞聲忍氣。

這些惟有王建敢做筆記,為後世留真實記憶。

【新嫁娘詞】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

古代禮制,婚後連著三天,新娘得親自下廚房。

嬌俏面頰已不復從前的婀娜,眉宇間充滿忐忑。

只見嫂子慎重洗手。

昨日還嬌憨可人的臉上,此時滿是嚴肅。

她整理好鍋碗瓢盆,展開食材清點用具——能幹勤勞的作風一覽無余,實非尋常閨中懦女。

湯料切好,火候燒足,新婚妻子卻遲遲不見動作。

她緊鎖雙眉,眼神透著凝重與焦灼。

平日能幹的新媳婦,此刻變得畏首畏尾。

原來第一次親手下廚,她竟遇上難題—— 不知婆婆的口味到底偏淡,還是鹹?

要是口味不合老人家的胃口,自己定會被婆婆怪罪;

若調味失當,被公公怪罪,那可是要遭丈夫嘮叨一場。

眼下的一頓飯菜,竟成了她嫁入新家立足的試金石!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猶豫再三,新婦最終將目光投向了墻角閑坐的小姑子。

小姑子是家裏唯一一個女孩兒,整天幫著婆婆幹家務,做飯的時候必定近旁觀摩。

想來,她定然清楚婆婆和公公的口味偏好。

新婚嫂子雖年輕,但終究是嫁入的婦人,小姑自然應以禮相待。

新婦子輕聲招呼小姑過來.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商議起來。

小姑子這樣機靈通透,也難怪嫂子會第一時間求助她。

她們就這一頓飯的辛酸,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如此一問一答,倒也惺惺相惜。

窗外秋風瑟瑟,婆媳間那層薄薄的隔閡,也在這樣談笑聲中逐漸消融......

嫂子也並不端架子,她端著湯羹,溫言讓小姑嘗個味道。

一口鹹味透出,小姑不禁皺眉。

她輕輕一笑,暗中調整了調味,再次讓小姑嘗試。

這一次,小姑大聲贊不絕口,她這才松口氣,將羹湯呈上婆家長輩。

新婚的路上,嫂婆關系向來最難。

平日裏,小姑最是嬌氣任性,今日倒成了新來媳婦的知心人。

有了她在,總算摸清婆家的口味。

詩到真處,一字不可易

王建筆下平淡樸實無華麗辭藻,卻字字珠璣,處處穿針引線。

筆下那新嫁娘,平淡中見機靈。

新婚第一天,她紅蓋頭下註視著公婆。

伏案默默搟面,揣測他們是鹹口還是淡口。

她粉手提鍋,熬制湯料,小心斟酌公婆的口味偏好。

晚飯後,她忐忑收拾碗盤,聆聽他們的評價。

如此平凡樸實的一天,卻成了她展現自己,融入新家的艱難考驗。

「三日」、「入廚」,勾勒時間場景;

「洗手」、「作羹湯」,刻畫新婦勤勞;

「未諳」、「先遣」,流露處變不驚。

每一具體細節,都與新婦身份和情境緊緊咬合,將一個平凡女子有滋有味地活靈活現。

最妙的是「小姑」一角巧思神來,將嫂嫂與妹妹惺惺相惜寫得活色生香。

一頓平淡飯菜中洋溢人性光輝,讓人看後會心微笑。

正如清代大家盛贊:「詩到真處,一字不可易」

這20字的樸實無華,正是其妙詩的精髓所在。

大寫實的詞人

唐代女子嫁人,猶如探困,需察言觀色,摸清長輩的脾氣性子。

面前的親家公婆,擁有斷定她命運的權力。

丈夫外出用餐,她日復一日,在婆家用心討好。

不敢有一點怠慢懈怠,生怕被言語羞辱,或遭逐出門。

這紅蓋頭下的女子,眼淚與汗水伴隨每一餐。

可誰又知她的辛酸?

她只得咬緊嘴唇,擠出討好的笑靨。

今人溫飽衣食,女子得以解放,享有平等,終得感激這位大寫實的詞人。

以筆桿子記錄百姓疾苦,引領我們窺見古代真實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