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道德經】七十七章揭露現實:天之道講平衡,人之道卻是叢林法則

2024-07-22國風

為什麽不管社會文明如何進步,人類弱肉強食的本性很難根除?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天之道,亙古不變。上天不變的「常道」是什麽?人類有不變的「常道」嗎?如果有,它又是怎樣的?老子在【道德經】七十七章再次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天之道講究平衡,而人之道卻厭棄平衡。那麽,人之道的底層邏輯是什麽?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本章是老子首次提及「人之道」。人間社會的「道」是什麽?與上天之「道」有何不同?既然人生天地間,為什麽「人之道」與「天之道」截然相反,卻能長期並存?這不是違背了天下萬物都要順「道」而行的原則嗎?老子的話豈不是自相矛盾了?咱們一起來看一看老子有何道理?

一、天之道的平衡法則

在老子的觀點中,人有人之道,天有天之道,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道」。那麽「天之道」是什麽呢?

老子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在古人眼中,「天」代表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界的規律。在這一段中,老子以「張弓射箭」來比喻「天道」。射箭時,弓、箭、手臂是需要配合的,一手拉弓,一手搭箭,箭搭在弦位上,眼睛用來瞄準。如果發現弦位高了,就向下壓一壓;如果低了,就把弓舉高一些;如果弦拉得過滿,就放松一些;如果拉得不足,就加大力氣,拉滿一些。

這說明什麽?「天道」追求的是平衡藝術。平衡的結果是和諧。比如白晝是用來調節夜晚的,潮汐是用來調節潮漲的;惡是用來認知美的,不善是用來認知善的。這就是老子說的「有無相生」,也是天道的平衡之法。

可見,世事沒有絕對,有順境就會有逆境,所謂「富不過三代」是有道理的。世間的財富是流動的,不可能永遠在一處,更不可能永遠被一人把持。很多巨賈之家,一代時候很霸氣,因此聚財;二代時候很風光,因此守財;到了三代、四代,開始揮霍享受,呈現衰敗之兆。

這是為什麽呢?當一個人不管怎麽努力也無法改變現狀時,就會選擇躺平,這是心態問題,與貧富無關。窮人會躺平,因為奮鬥無望;富人也會躺平,因為無需奮鬥。

老子講「盛極必衰」「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是說,當一個家庭從社會汲取財富後,過了三代、四代、乃至五代、六代,總有一天財富會從子孫手中再流向社會。對於富人來說,這是敗家,但對於天道而言,這是財富的復命,是天道的輪回,這就是「天之道」的平衡之法。

二、人之道的叢林法則

老子給「天之道」做了總結:「損有余而補不足。」

「損」是損失、減少之意,把多余的部份拿出來,被給不足的。從這個角度看,天道是公平的,不偏向某人某物。所以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上天不會偏向誰,對萬物和草芥是一樣的。管你窮還是富,善還是惡,只要是多余之財、多余之物、多余之德,都統統分給不足之人。只是這個過程,或長或短。唯有如此,才能「負陰抱陽」陰陽平衡。

但人類社會卻不是這樣的。上天無情,故能做到不偏不倚,允執厥中;而人有七情六欲,有私心雜念,一念動則百念生,很難做到絕情斷義,所以公平這檔事,在人類社會只是一個美好的理想。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老子說:「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人之道」就是社會的法則。從理論來看,社會的法則與自然的法則應該是相通的,至少有相互重疊之處。按照老子的觀點,人生於天地之間,必然要守天地之規,也就是要「順道而行」。但這樣就忽略了人性。

人性是什麽?自私自利自愛。人皆有私心,或為名或為利,先己後人才是人性本源;自利是自私的具象表現,自利之人必自私,只管自己獲利,不管他人死活, 這種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還有一點是自愛,並不是因自尊而自重,這裏是說只愛自己,妻兒家人都不及自己,只要自己合適,只要達到自己的目的,什麽妻兒家人都可以出賣,歷史上這種人屢見不鮮。

今天很多犯罪行為的出現,其底層邏輯依然是自私,覺得別人的東西好就搶過來;喜歡人家,不管對方是否樂意,就強行霸占;看不得別人好,就想方設法搞臭人家,這些都是叢林法則,不講原則,只管掠奪。這就是社會的法則!

老子說,是要剝奪不足的用來奉養有余的人。顯然,「人之道」與「天之道」是背道而馳的。「人之道」行的反而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是因為不管人類文明如何進步,人總有一點獸性是無法抹除的。人永遠是高級動物,而不可能完全脫離動物的行列。

三、「道」有余,以奉天下

那麽,總要有人出來拔亂反正,使「人之道」回歸「天之道」。這個是誰呢?

老子說:「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

誰能夠把有余的拿來補給天下的不足呢?「道」在這裏有兩種解釋:其一為大道,就是「天之道」,這是回應前面「人之道」與「天之道」的對比;其二是說得道之人,因為人間世總得人來管,能夠體悟大道之人,就是「道」在人間的化身,也就是「聖人」。

為什麽必須是得道之人來做?

因為得道之人從上天得到的好處太多了。從財富來看,得道之人並不一定比普通人有錢,但他們勘破天機、體悟大道,能夠順勢而為,所以獲取財富的眼光,守住財富的能力,要遠超普通人;從智慧來看,了解人情世故,看透生死輪回,勘破人世虛妄,所以事事料得先機,自可避災禍,亦可導人平安之道。

其次,只有體悟大道之人才能做到無私奉獻。當一個人有千萬資產時,可以慷慨捐出幾十萬,而捐款所博得的美名,又會幫他輕松賺得更多,對他的財富沒什麽損失。得道之人無論財富還是智慧都遠超普通人,不會跟大眾計較得失,所以能無私奉獻。

比如最早發明給員工股份的喬致庸,今天的華為等等,都是「有余以奉天下」的踐行者,當然他們所奉的「天下」是自己管理的企業。但這些企業的蓬勃發展足以印證了一切。

四、聖人的虛妄之道

所以, 老子說:「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有道的人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功高,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不願表現出自己的賢能。

得道之人堅持的是虛妄之道。世間一切皆是虛妄。名是虛妄,利是虛妄,情也是虛妄。有些領導拿家人當借口,想方設法撈取不義之財,七位數不夠,上升到八位數,八位數還不能滿足,就上升到無止境。等到東窗事發,又道德綁架親情人倫,說自己是為了家人。家人需要的是安穩,是茅屋兩間,溫情長伴;而不是廣廈萬千,孤獨一人。

其實,作奸犯科之人都是有能力有眼光,懂得鉆營之人。倘若這些人能夠懸崖勒馬,還是有體悟大道的機會。所以,得道之人行虛妄之道,就是要看破誘惑,看破自己,能夠舍得放下,交自己多余之財、多余之智分享給大家,不炫耀自己,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恭謹謙和,時時處於卑下,才能不招惹是非,使自己能夠和光同塵,這是聖人的保身之道。

老子所講的「天之道」是自然規律,「人之道」的社會規律。當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相比較,就會發現,社會規律是極不平衡的,公平更談不上。所以,人們才要不斷地用自然規律,也就是「道」來調和陰陽,或損或盈,以求平衡。所以,社會中每個時代都會有聖人出現,也就是得道之人,他們的任務是導人認清虛妄,適時止欲,不惑於奢靡,不舔於茍且,維持社會秩序的正常執行,為亂世劈大道,為迷途之人指明燈。

譯文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位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弓弦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拉滿一些。

所以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剝奪不足的用來奉養有余的人。

誰能夠把有余的拿來補給天下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人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功高,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不願表現出自己的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