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他是首位為國歌配器的作曲家,這場音樂會紀念他誕辰130周年

2024-09-11國風

在上海徐家匯公園內的百代小紅樓,今年79歲的指揮家大衛·阿甫夏洛穆夫,輕輕哼唱起【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他的祖父亞倫·阿甫夏洛穆夫,正是第一位為【義勇軍進行曲】進行管弦樂配器的作曲家。

1935年,【義勇軍進行曲】就在這幢小紅樓灌制,他的祖父曾作為百代公司樂隊指揮,在這幢樓裏工作。

今年是俄國作曲家亞倫·阿甫夏洛穆夫誕辰130周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中國通」作曲家,由上海交響樂團特別策劃,9月12日晚,大衛·阿甫夏洛穆夫將執棒上海交響樂團,先後上演祖父亞倫【北平胡同】【小提琴協奏曲】【e小調第二交響曲】三部作品。在中國上海,大衛·阿甫夏洛穆夫將穿越時空,用音樂與祖父「重逢」。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中國,非常榮幸也很高興看到我祖父的音樂在這裏備受關註。能夠沈浸在中國的音樂氛圍中,感受祖父當時的心境和作品創作的背景,我為此感到非常愉悅。」 大衛·阿甫夏洛穆夫對在場記者感嘆說。

亞倫·阿甫夏洛穆夫出生在位於中俄邊境的小城尼古拉耶夫斯克,那裏居住著不少中國人,保留著中國的風俗習慣。亞倫從小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鐘,愛聽京劇。自1932年起在百代公司擔任樂隊指揮,亞倫一直在探索西方作曲理論和中國傳統音樂結合的可能,他希望用西方音樂語言講述中華文脈,也用一部部作品,證明了中西方音樂有機融合的可能性。

亞倫的音樂戲劇【孟姜女】問世後,被視作是第一次認真而協調地呈現了中國音樂戲劇,中國戲劇由此出現在了世界的競技場中。他的歌劇【觀音】則是西洋歌劇的完整形式在中國的最早探索。

此次紀念音樂會開篇的交響素描【北平胡同】,就是作曲家亞倫·阿甫夏洛穆夫在上海創作完成的,描繪了他對古老北京城的回憶與印象。作品雖為「外國人創作的交響樂」,但中國風味的旋律中,穿插著京劇、胡同叫賣聲等北京城「特有的聲音」。一幅具有交響氣派的北平畫卷徐徐呈現在觀眾眼前,既有厚重深沈的歷史積澱之感,又有幾分平易近人的煙火氣息。1932年,【北平胡同】由梅百器執棒上海工部局樂隊首演。2017年,余隆帶著上海交響樂團赴歐洲巡演時,也帶上了這部作品。

亞倫·阿甫夏洛穆夫的第二首曲目【小提琴協奏曲】寫於「四馬路菜場」,即如今的福州路,那是上海工部局樂隊曾經的排練場。許多作曲家寫小提琴協奏曲,常常將小提琴與樂隊置於對抗的關系中,亞倫這首則不然。「樂隊是一個大家庭,小提琴是家庭中一個極富天分的小孩,整個家庭都在竭盡所能地讓這個孩子呈現出最好的表現。」大衛巧妙比喻,「12號的音樂會擔任獨奏的是上海交響樂團樂隊首席柳鳴,我認為她和樂隊的關系正是如此。」

【e小調第二交響曲】將壓軸登場,這部交響曲結構凝練、韻味豐滿,令伯恩史坦、皮埃爾·蒙都、威廉·史坦伯格等指揮大師青睞。演奏時要用上中國特色的鈸、鑔、鑼、鼓、響木等打擊樂器,恢宏的西方交響曲結構中,可以聽見充滿生機的中國民族音樂旋律。

亞倫(右二)抱著大衛,左一為大衛的父親 或許是受到亞倫的影響,阿甫夏洛穆夫一家四代都從事與音樂相關的工作。大衛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寫合唱作品時,給祖父寄了過去,祖父的回信上還帶著淚痕。「他非常感動,說這是一部很美的作品,說我很有天賦,要相信自己,不要讓別人對我的作品指手畫腳。」

大衛·阿甫夏洛穆夫也曾為【義勇軍進行曲】配器。1982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曾帶著一支業余樂團在北京演出自己配器的【義勇軍進行曲】。「後來去了西安,我們在一家飯店吃飯,樂手們都帶著樂器,席間,我拿起桌上的筷子,就地指揮大家演奏起【義勇軍進行曲】。」

和祖父一樣,大衛非常喜歡中國音樂,他動情地哼唱起古琴曲【陽關三疊】的旋律:「太動人了,它講送別友人的傷感和嘆息,中國古詩詞、中國傳統音樂太美了,我的祖父一直在學習中國音樂,我也有太多要學習,音樂是漫長的旅途。」

文字丨記者 何晶

圖片丨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