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王之渙【涼州詞】名傳千古,短短28字背後,是一段厚重的歷史

2024-09-11國風

詩和遠方,一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人們追求自由與浪漫的精神寄托。而在古代,同樣也有很多詩人,他們從不向殘酷的現實低頭,他們始終堅守理想,去追求心中的詩和遠方。

正如王之渙,與那麽多留下著名詩篇的詩人相比,他一輩子沒當過什麽大官,也沒做成做什麽大事,就連傳世的作品也僅存6首,但是……即使他只是一個小人物,仍一輩子堅定地去追尋心中的詩和遠方,寫出獨屬於他的千古絕唱。

你可知,王之渙被譽為唐朝「四大邊塞詩人」之一,然而他其實從未去過邊塞,未曾有過從軍的經歷,但他寫的字裏行間卻能將邊關戰士的心理拿捏得恰到好處。

王之渙筆下最著名的詩歌莫過於那首: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寫【登鸛雀樓】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官。據說,當時王之渙和朋友來到鸛雀樓,將北國山河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盡收眼底,一時感慨萬千,於是揮筆寫下這首千古絕唱。

這首詩只有二十字,描繪了黃河的雄偉氣勢,還告訴世人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此外,這首詩也是唐朝五言詩中的壓卷之作。

現如今,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和李白的【靜夜思】、孟浩然的【春曉】齊名,成為小朋友最愛的三首唐詩,由此可見,王之渙詩歌的影響深遠。

當他寫最拿手的邊塞詩:

【涼州詞二首·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普都,春風不度玉門關。

李白在洛陽聽到有人吹【折普都】時,就生出強烈的思鄉之情,寫下著名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而好友王之渙在聽到這首笛曲的時候,同樣有感而發,留下這首大氣磅礴的千古名篇。

王之渙在詩中寫道:奔流到遠方的黃河,與天上的白雲融為一體,一座孤城在崇山峻嶺中巍然屹立。無需用羌笛吹奏那令人傷感的【折普都】,春天的暖風是不能越過玉門關的,增添的愁緒又有何益?

小時候背過的這首唐詩,一直深深的印刻在我們的腦海中。也許曾經不理解其中的詩意,卻在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從此便知道了,在遙遠的大西北,有大漠孤煙,黃沙蔽日,有孤城硝煙,思鄉情愁。

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名傳千古,而短短28字背後,其實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

涼州,地處西北邊陲,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唐朝,這裏更是成為中原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流與融合的重要舞台。當時,唐朝國力強盛,但邊境戰事頻繁。為了保家衛國,無數將士遠離家鄉,駐守在這片荒涼而充滿危機的土地上。而他們要面對的,不只有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兇猛的敵人,還有對家人無盡的思念。

「一片孤城萬仞山」,在萬仞高山的映襯下,戍邊城池顯得更加孤獨和渺小,可想而知,戍守在此的將士們需要忍受難以想象的孤寂。「羌笛何須怨普都」,羌笛聲聲,吹奏著那首【折普都】,這曲中的哀怨並非是對命運的抱怨,而是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和平的向往。「春風不度玉門關」,溫暖的春風是吹不到這偏遠之地的,將士們所承受的艱辛也無人知曉。

邊塞詩是最能表現盛唐氣象的,王之渙的邊塞詩有著激越昂揚的個性風格。正如這首【涼州詞】,短短28字,足以妙絕千古。詩人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戍邊將士們的懷鄉之情,基調蒼涼而不失悲壯,雖然在極力渲染士兵不能還鄉的哀傷,卻絲毫沒有半點消沈,反而傳遞出慷慨激昂的情緒,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胸懷。

【涼州詞】不僅僅是一首唐詩,更是那個時代邊疆生活的真實寫照。它展現了戍邊將士們的忠誠與堅韌,它帶著我們穿越悠悠的歷史長河,走進盛唐的邊塞,走向那片充滿傳奇與壯誌的土地,去感受那段歷史的滄桑與厚重。

直到今天,每當我們再次回想起這首詩,依然能夠銘記歷史,同時珍惜當下的和平與安寧。而這,便是詩歌帶給我們的力量。

王之渙的【涼州詞】是組詩作品,還有一首:

【涼州詞二首·其二】

單於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這首詩中寫道,突厥首領來到中原請求和親,而盛唐天子神武超絕,令期待與中原和親的突厥首領只能失望而返。

盛唐為何稱為「盛」唐,那便是不屑於用和親此等對策換取短暫的和平吧。在盛唐詩人中,恐怕只有作為小人物的王之渙能夠捕捉到這個歷史細節和獨特的角度。詩人從側面反映了唐朝國力強盛,詩句中充滿了民族自豪感。

王之渙一生寫詩無數,但最後留下來的作品僅僅6首。據說是因為表弟在整理詩篇時,不小心將其詩作付之一炬。但盡管如此,他的作品也早已名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