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歷史上的老子註,只有蘇轍近似,但真正明道的,只有我等

2024-04-04國風

【老子】 的學說千載而不知其解者,而我終於一朝明道

光是今日頭條文化領域的創作者中,聲稱「悟道」、「得道」,「三千年來第一人」,「王弼之後第一人」,「唯一正確」等的人,僅我所知者,也不下十余人。

不僅現在,歷史上以悟道自詡,或被人冠之以「悟道」之名的,代不乏人,最典型的就有六祖慧能和王陽明龍場悟道,學術發達的兩宋更不鮮見,比如朱熹和林希逸。

朱熹說: 「老莊二書解註者甚多,竟無一人說得他本義出,只據他臆說。某若拈出,便別,只是不欲得。」

朱熹很自信:我若註解,定能「得之」。然而也有困惑:「老子中有仙意」,「理會不得」;也有猶疑不定:「某嘗思之,‘無’是轂中空處」,「恐不然」,「頃在江西見有所謂‘糞車’者,方曉‘卻走馬以糞車’之意」。這說明朱先生雖然很自信,但也有自謙的一面。

南宋另一位理學大家林希逸,也是博通老列莊的名儒,他在【老子鬳齋口義】中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老子】 的學說是「一宗未了疑案」,「真所謂千載而下知其解者」,而我「研究推尋」,終於一朝明道。

其實,林希逸的所謂「得之」,也並不敢對每一章節、每一句話都持肯定態度,他的【老子口義】也會出現「意亦甚隱」不可便知,「正要人自參自悟也」,至於他「自參自悟」的解讀,他卻不言一字。

當代自詡的得道者、知老者,比如與無尤、沈善增、武之璋等,都是自信過了頭的人。在我看來,只有歷史上那些具有深遠影響的自詡者,才有獨到之處,比如林希逸、朱熹、王夫之就是。盡管他們研讀【道德經】的初衷是「辟老弘儒」。

林希逸的老子註,通俗易懂,雖不像他自詡的那樣完美無瑕,但他對「千載而下知其解」的六大原因和破解之方法的提煉,卻值得借鑒。

六大原因主要是三教教理教義和修身文化的影響,以及【老子】思想本身的深邃「不可得其義」造成的。

佛儒道三教思想的影響是造成老子思想難以理解的外部原因

林希逸把【老子】難以理解的外部原因歸結為「三教」教義說,即:道家的「誣引說」、佛教的「佛理說」、儒家的「異端說」。

道家的「誣引」說 。所謂「誣引」,就是無中生有的概念轉移,使【老子】研究流於虛無荒誕。即把老子的治世思想引向宗教教義。

需要說明的是,林希逸所說的「道家」其實是泛指,包括學術上的道家與宗教上的道教,這也是東漢以來的普遍說法,林希逸跟魏晉玄學和漢宋學者一樣,不是他們不能將二者分開,而是學術之爭形成的「故意不分開」,以便借批判道教而影射老子。

當代人很多人在道家與道教問題上同樣不加區別,這個方面無需細說。

佛教的「佛理說」。 魏晉時期,經學家們為躲避黨錮之禍的迫害,同時尋求精神家園,開始掙脫經學考據的枯燥乏味,轉向以「祖述老莊」立論,以【老子】【莊子】和【周易】為研究物件的所謂「玄遠之學」即魏晉玄學由此產生。

這一時期,魏晉玄學取代兩漢經學,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學術思潮。也就在這一時期,佛教開始脫離方仙道而獨立疏解老莊,儒釋道三家在論辯中融合,在融合中論辯,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之後第二個學術高峰。

按照朱熹的說法,佛學借玄學清談而大興,由初來中國的【四十二章】等極少部佛教經書,到這一時期,因大批漢族士大夫階層的參與而迅速擴張,但「大抵多是剽竊老子列子意思」,「只是將老莊之說來鋪張,如遠師諸論,皆成片盡是老莊意思。」

朱熹並認定:「禪家最說得高妙去,蓋自老莊來」,那些做的灑脫開闊的都源於道家:「老子先唱說,後來佛氏又做得脫灑,然考其語多本莊列」,如慧遠、支道林、僧肇等名僧之學也不過是從老莊那兒來的。

對於老子思想理解的影響,佛教不比道教差。因此,林希逸認為,佛家註解老子思想本來只是拿道家思想為自己壯大門面,由於它在高層和民間的影響都很大,所以成了世人曲解老子思想的重要依據,使老子思想受到了蒙蔽。

林希逸以蘇轍為例說, 「吾儒……註解雖多,獨穎濱(蘇轍)起而明之,可謂得其近似」。即便如此,因其【道德經解】是佛道並舉的,所以在契合老子之意上也要大打折扣。

所以,在林希逸看來,即便「吾儒」中有「得其近似」老子思想者,也是三教雜糅之說,對世人曲解老子帶來諸多障礙。

儒家的「異端邪說」論 。林希逸以兩宋大儒石介、胡瑗、程顥、程頤、王安石、朱熹、真德秀等為例,論證「吾儒又指以異端」——因為主張不同而將其斥為異端邪說,實則是對【老子】的歪曲和誤解。

林希逸在註解「大國者下流章」時說:老子論道多用比喻,而「解者多以其設喻處做真實說,故晦庵有‘老子勞攘’之論。」在林希逸認為,朱熹不懂老子的「設喻」之法,故說「勞攘」之說。

因為老子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取之, 必 固 與 之。 是謂微明」,而被理學先生斥為「陰謀之言」、「權詐之術」,林希逸認為,這是「固守前見」所致。

因為,老子反對權詐智謀之術:「以智治國國之賊,以不智治國國之福」,這一思想貫穿於「無為」之中,並說這就是「微明」,即「雖晦而實明」「雖微而甚易見也」的知微見著之明,此乃自然之理,人所共知之道也。猶如花葉將謝,必定此前盛開過,以物喻道,何詐之有?

其實,把老子的「將歙固張」「將取固與」諸語,曲作陰謀論解讀的,在戰國時期就早已有之,比如韓非子的【解老】【喻老】便是「光明正大」的當作權謀術來理解的,因為法家講的就是權謀之術。

而理學家們賦予【老子】以陰謀權變之術,如「宋初三先生」的孫復、石介等人所言:儒釋道「三教」鼎立實乃「儒者之辱」,要「鳴鼓而攻之」,「老以妖妄怪誕之教壞亂」聖人之道,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有理無理,都當作「妖妄怪誕之教」而斥棄之。

【老子】難懂的內部原因:思想深奧,虛實難定,版本復雜

林希逸認為【老子】難懂,除了上述「三教」的曲解所致的三個外部原因之外,【老子】本身深奧難測、文學性手法易被誤解、版本不一等三個方面屬於內部原因。

思想難懂方面, 比如「道」 「有」 「無」 這些跟傳統認識相反的概念,因為不具體,不明確,也就給後人爭議埋下了伏筆。

林希逸雖然自詡自己得之,但遇到「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時,也只好說大抵與「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類似……此一句非言語所可解,自證自悟可也。」解釋註「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時說:「老子之深意」,「意亦甚隱,正要人自參自悟也。」

這說明他自己也沒搞清楚,只有以「自參自悟」搪塞之。

關於【老子】的文學性問題。 林希逸認為:「大抵老子之書,其言皆借物以明道,或因時世習尚以諭之。 而讀者未得其所以言。」 「前輩諸儒亦未嘗不與之,但以其借諭之語,皆為指實言之,所以未免有所貶議也。」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版問題。 林希逸認為:「今傳本多有異同,或因一字而盡失其一章之意者,識真愈難矣。」

俗話說:各有傳承,孔子歿後,儒分八家,各有偏好,各有傳承,有的做成了純孔儒,有的間雜道法思想,比如曾子、子思、孟子、荀子一派,道家思想就很明顯。

所以,不同的傳抄者也會因各自的偏好或地域風格,而校改原文,或因不悟原文之意而妄加揣測刪改。

對於林希逸的分析,我更贊同他所說的「外因」,概而言之,不管是宗教解讀,還是以儒解老,都可以劃入「玄學」解讀法。這類文章我在兩年前也做過(【道德經】被曲解兩千年的原因何在?)。

至於思想深奧、比喻手法被偷換概念以及版本問題之類的內部問題,在我看來,都可以忽略不計,因為思想深奧不是老子的錯;比喻手法被曲解那也是讀者的問題;版本問題同樣是傳抄者的問題。

楚簡本【老子】道恒無名

即便現在又有了長沙馬王堆帛書甲本【老子】、乙本【老子】,湖北荊門郭店楚墓的 楚簡本【老子】,也都不影響我們對老子思想的影響。

林希逸關於【老子】難懂的自身三個問題,其實都屬於讀者問題,不是老子本身問題,當我們知曉了老子的思想主旨,所謂的比喻問題、版本問題,那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