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聖人做事的套路,普通人混社會也要有做事的套路

2024-04-09國風

做人陰點好,不是讓各位玩陰謀詭計,而是要讓自己有智慧,有謀略。普通人混社會,努力打拼幾十年,也就幾次屈指可數的機會,當機會來臨之時,能否把握住機會呢?我們沒人帶,沒人教,沒資源,沒本錢,沒有試錯的成本,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如何才能把僅有的幾次機會,高效的利用起來呢?

每次讀鬼谷子,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就像易中天教授評價【道德經】像一口井,每讀一次,都能從井中打一桶水,每次都有收獲,源源不絕。讀鬼谷子也是一樣,每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收獲,都會感嘆鬼谷子的精妙之處。

本篇文章和大家分享,鬼谷子捭闔篇裏,聖人做事的套路是怎樣的。

原文說道:「 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意思是說: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是因為聖人遵循世間大道的迴圈,同時了解洞察人心的變化,因此能夠始終把握世間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並且能夠預測事物發展的趨勢,準確判斷下一步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前做準備。

而所做的準備工作包括權衡雙方的實力,度量人員的能力,分析判斷後不斷校正所用計策謀略的優劣和時機。

鬼谷子不僅把聖人做事的套路告訴了我們,而且把按套路做事的效果也說出來了。

原文是這樣的:「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

意思是說:(一旦掌握了這種做事的套路)無論是面對賢者或是不肖之徒,無論是智者還是愚人,無論是勇士還是膽小的鼠輩,都可以按照這種套路,施展計謀,並做到進退自如,遊刃有余,(根據事物的具體情況,順天道,察人心)不需要做太多的事就能順勢而為,輕松駕馭。

PS:鬼谷子在這裏用了「牧」字,讀過鬼谷子的朋友,都知道一旦鬼谷子用了「牧」字,那基本上就是很強的計謀了。

鬼谷子的套路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份

道的層面:遵循天道,知曉世間變化的態勢

策略的層面:明白事物發展規律,準確預測發展趨勢和未來走向,明白關鍵點轉折點與趨勢和走向的關系。

調研的層面:對相關組織和關鍵人進行有效的分析,衡量對比多方實力,度量關鍵人物的能力優缺點等等。

技術層面: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並對計劃的實施的時機和過程進行監控,及時進行校正,以達到預定目標。

說到這裏,突然有種看鐵路扳道工工作的感覺,只需一個動作,那麽龐大的火車,就能按照新的軌域前進,也許這就是鬼谷子所說的「牧」的效果吧。

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最經典的【隆中對】大家都應該還記得吧。現在看來,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是按照鬼谷子的套路來的,我們逐一分析。

隆中對的原文如下: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道的層面:(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說明天下由分到合的階段已經到了,這個時候能夠雄霸一方的人,在未來都有機會一統天下。

策略的層面:「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曹操以弱勝強,戰勝袁紹,說明需要天時、地利、人合三個條件。因此劉備如果想有所作為,就要做好三件事,待天時,占地利,修人合。

諸葛亮不僅點明了關鍵,而且告訴劉備,地利在荊、益兩州,要占這個地利。

人合在於,劉備以帝王之胄的身份,信義著於四海的名氣,「總攬英雄,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以實作人合。

天時是什麽?諸葛亮說:「(一旦)天下有變,則命一位上將率領大軍出秦川,則可成霸業。

調研的層面:

諸葛亮分析,主要的兩位對手,曹操「誠不可與爭鋒」,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還有兩位可以取代的就是」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看完隆中對,就不光是看小說了,簡直是一篇精彩的商業計劃書啊。如果說,在三國時期,如果諸葛亮有電腦,平板這些資訊化工具,有表格,ppt這些更辦公軟體,估計做出來的計劃書將更精彩。

普通人混社會一定要有些自己的套路,這樣在面對機遇時,就能更好的把握機會,實作人生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