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文/韓鋒
自從甲骨文、金文走進人間,國粹書法便有了萌芽。書法的藝韻和它生發的故事無時無刻不在浸潤著歲月的天圓地方。當我輕輕地翻開陳繼生先生的【歷代書法家趣事】,多少跌宕事,多少悲歡離合或曲折蜿蜒或生動有趣,以書法為媒波磔者把人生寫在歷史的長河裏。
陳繼生是一位經歷豐富的作家、書法家,當過知青,讀過電大,做過公務員,現為浙江省雜文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作協作家書畫院浙江分院秘書長。銳敏的藝術感覺,細膩的社會觀察分析能力,鍥而不舍的文字和書法的歷練,為他積累了豐厚的書文創作底蘊。文如其人,字亦如其人,作為一位文學和書畫領域雙棲的文人,他的作品讓我常看常有味,從中品讀出這位作家、書法家在雋秀的作品中透出的睿智、平胡、友善和至誠。
【歷代書法家趣事】由浙江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黃亞洲先生題寫書名;【浙江日報】原副總編,【美術報】原社長、總編輯傅通先先生作序,作品以書法人物的歷史故事為舞台,整合了陳繼生作為書法家和作家在藝文實踐中對書法演進軌跡中方方面麵包含的思想、情感的精華提煉。
一、篆隸有語
發自秦,作家以丞相李斯創小篆開篇,便有了這部描述百位在書法史上晨星般明亮的歷史人物的【歷代書法家故事】。他們中有帝王、宰相的雷霆風雲,有囚身窂獄而囚不住飛翔之誌的新字型的開創人,有作為使者陳詞叛軍之營而獻身於義的書法大家,有入樂籍出樂籍創一箋紅艷的書界女秀……
出生於楚國上蔡,作為大秦帝國的丞相,陳繼生筆下的李斯是一位生來就有「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理想的佐帝雄才。他跟隨荀子學習帝王術多年,學成之後直奔實力雄厚、野心勃勃的大秦帝國,提出了統一六國的高遠政見和廢分封、行郡縣、焚書坑儒等極端措施。李斯這位在政治上有巨大建樹的大政治家,也是中國書法文字改革中的一位先行者。他創小篆以接續甲骨金文,真正開啟了書法作為實用和藝術結合的一頁。陳繼生在開篇文章中這樣描述秦朝:「戰國時期,各國都有自己的文字,國家剛剛統一,很多戰國文字都在沿襲使用,顯得非常雜亂。李斯便在原來大篆的基礎上進行增刪修改,創立小篆」「他以丞相之令,向全國推行書同文,規定一律以秦篆為統一書體」。作為政治家,李斯對大篆進行統一規範簡化創造小篆書體本身就是他統一治國的政治理想。這一字型的建立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不僅為秦朝「書同文」提供了統一的文字基礎,也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李斯是一位有著深遠影響的政治家,他的一生讓我們看到一位能經過歷史之河千百年蕩滌而沈澱的書法家,不僅要有深厚的技藝功底和創新解決問題的思維,更要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和格局。這方面,李斯的小篆面世的歷史價值遠遠超越了書法的本身,留存至今的【泰山刻石】依舊在二千二百多年的風霜中敘說著當年的故事。
「正」「草」「隸」「篆」「行」,何謂隸書?對很多人來說,這一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成為漢代標誌性的書體只能記住其形,或也曾有過描摩的經歷,但對隸書的命名和由來少有探問追究。與躊躇滿誌的李斯在廟堂創小篆實作雄心勃勃的執政理想不同,程邈創隸書卻在卑微的牢獄。在【此人身陷囹圄十年,卻靜心鉆研出新字三千,被史稱為「隸書之父」】篇裏,作家寫出了程邈創隸書的經歷。李斯和程邈兩位同在秦始皇時代的官吏所創造篆、隸兩大千古流芳的字型的經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另一位卻在「萬人之下」。
因為建造阿房宮,程邈建議用石料而犯顏五行缺「木」的秦始皇被投入牢獄。程邈不消沈,在監獄的黑暗環境下潛心研究,化繁為簡最終創立全新的字型——隸書。「隸變使漢字最終沖破古文字的藩籬,變成了完全符號化的文字」,程邈的創新不僅解決了當時書寫效率低的問題,也為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諸如楷書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這篇文章裏,作家回答了隸書為何稱其為「隸書」的問題。此乃獄隸程邈所創,「起初又專供隸役套用,人們把此書體稱為‘隸書’」隸書「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增強了漢字書寫的抒情寫意能力和空間造型能力,在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美學意義」,讓我們對隸書的前世今生有了清晰的記憶。
李斯丞相院裏創小篆,程邈身在牢獄發隸書。作為有改革理想的兩位書法大家,他們在各自不同生存環境下作出了不同的成就,讓後世驚嘆。余波之後,又讓人遙想那個時代裏,君子與匹夫勃發的創新變革的精神而意難盡。
二、真草之舞
【歷代書法家趣事】既有家喻戶曉大家的故事,作家也秉燭鉆研,對各類書法的形成在洞中探幽的追溯尋找。說到草書,在人們想到的總是東漢的張芝、魏晉的「二王」父子、「張顛素狂」唐代的張旭和懷素……
這些大師無疑是草書演進中的傑出代表,而陳繼生仍不放棄涓涓源流的尋找。歷史有「漢興有草書」的記載,東漢許慎在編撰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中就談到了漢代對草書的創造,而在這樣的脈絡梳理中,作家在【書寫<急就章>一舉兩得,既是史上第一篇兒童啟蒙書,又開草書之先河】中,講述了西漢黃門令史遊創「章草」的故事。或許大眾對史遊的認知度不高,但他「曾解散隸體書之,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赴速急就,作【急就篇】」。這段文字讓人讀得無法平靜,漢隸是西漢的官書,史遊創章草動的是漢代文字的本體,顯示出這位文字改革家何等的氣勢!他敢於打破朝廷主體文字的結構,讓隸書形散而神不散走出廷宮的框框化為他的章草而寄予神韻,一展其小鳥般在自由天空飛翔的身姿,成為人們手中記錄思想、祈使行動得心應手的工具。書體從甲骨、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正楷、行書的脈絡本身就是一條社會發展的路徑,無聲地記錄著時代的流向。
「先有草書,後有楷書」,草書形成於漢初,是為書寫簡便而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書體。這種隸書草寫的書法形態的出現,滿足了日常快速書寫的社會需求,但遊龍舞鳳的草書也存在難以辨認的問題,這也就為楷書萌生積累了基礎。清代文學史家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說:「真、行二體始見於鐘書」,此「鐘」乃鐘繇也。在東漢(25年—220年)末年至魏晉時期逐漸成熟,筆畫分明,結構嚴謹的楷書是隸書的一種規範化書寫方式,適應了官方文書和碑刻等正式場合的書寫需求。陳繼生的文章這樣描述道「在東漢政局混亂的社會背景中,鐘繇為曹魏立下赫赫戰功,獲得朝魏統治者的優待。而在文藝領域,鐘繇在漢末隸書衰退之際敢於變革,用新體楷書開啟一代新風」。
鐘繇在總結前人書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將漢代隸書的厚實質感與草書的流暢飄逸相結合,創立了極具個人風格的楷書書法。他的楷書以圓潤、工整、優美著稱,筆畫之間銜接非常自然,展現出一種和諧之美。楷書的形成讓字型完成了由隸書向楷書規正過渡的歷史轉折,正式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這一貢獻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
在鐘繇的為書為官的人生中,陳繼生講述了大家的有趣性格和傳奇:鐘繇潛心書法,曾受曹操的指點,也尋蔡琰解惑。文姬曰:需得其父蔡邕生前的【練筆秘笈】方能成就。然而,秘笈在韋誕處,繇欲借被誕拒而捶胸頓足,以致口吐鮮血,直到曹操給到五粒靈丹才挽回生命。這段描寫讓楷書大師的人物形象顯得活生生的可愛,也把漢末魏晉時期的重要人物、事件融進了書法趣事之中,讓人嘖嘖稱道。
真如事物發展一定是在先為其用再為其美的路上前行的,從真、草不同的角度來說,草書的產生解決了一個記事表意書寫效率的問題,而楷體真書的形成則解決了文字規制的問題。真、草各自成長的境遇讓我有了這樣「哥德巴哈」式的猜想。
三、行書之旅
行書作為介於真草之間的書體,相較於楷書更為簡便,於草書則更易識讀。它集中了兩者之秀,是一種發揮最自由,又能被最廣泛的大眾所接受的書法體裁,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們使用自如和藝術展翅的需求。在這部著作裏,有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蘇軾這些在行書和藝文大千世界裏大師們的縱橫馳騁。其中,在寫到王獻之學書時,有一段文字讓人忍俊不禁。
王獻之少負盛名,深得「東山再起」謝安者賞識。在父親王羲之和母親的督促下,王獻之發奮苦練五年,一日拿字向父請教,父不語只在「大」字下加了一點。見父不語,又遞母。其母審視三天,最後曰:欠工,唯「太」字之一點稍像樣,而此一點為父所點也。隨後,獻之日勤,乃成行書大家,最後以「打破了真、行、草之間的界限,以行書為基調,融會貫通」成為傳世的書法大家。作家把王獻之學書之勤與恒寫到了深處,大師艱辛的成材故事與當下網路裏充斥的學書法可速成的誑語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除了如雷貫耳的大師,作家也鐘情於從歷史長河裏擷取諸多名家的故事,如提出從「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第一次用韻、法、意三個概念劃定晉、唐、宋三代書法審美取向的晚明書法理論家董其昌。南直隸松江府人董其昌,年少時卻因字無章法,亂舞而亂了其好文章,當年在科舉會考中因字跡潦草而名落堂侄之下屈居第二,帶來了他的驚醒和圖強發奮,終成擁「顏骨趙姿」的書法大家。董其昌的書法之路給人以在任何情況下都時不為晚,只待覺醒啟程的啟示;而那學米芾可亂真,有「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之稱的王鐸。他家境貧寒,父母無錢供學,只能自幼在學館門外聽讀苦學,後來王鐸以行書【擬山園帖】讓東瀛書壇傾倒……這些書法家的故事,帶著作家「春潮帶雨」的思緒巧妙縫合在這部著作中。
行書集草書龍飛鳳舞的書寫速度和楷書「站如松,坐如鐘」般端嚴正規,揚長避短找出了毛筆時代最好的書寫公因數,在書寫時註重筆勢流動和體態多變,形成了其儀態萬方的書法藝術,展現出書法家豐富的藝術表現力而為普世所用。它以基本的字型和自然的筆法傳遞到今天的鉛筆、鋼筆等硬筆書寫之中,不斷生發著新的生命力。
結語:
距今約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黃河流域出現的裴李崗、磁山文化,先民用以交際、記事與裝飾的圖案開啟了漢字的前夜,而在約六千年前仰紹文化的半坡遺址中,我們看到了文字的發展,甲骨文和金文的出現讓中國書法有了萌芽。漢字或在青銅的鼎鼐上將士般立站,或在山石上放眼大千世界,或在卷帙裏風雲激蕩抑或清漾似水,以它特有的語意和形態帶著書法家當年留下的音韻、氣質讓後人徐徐品味,讓我們真切地感到歲月如歌的流淌。
陳繼生是一位文章和書法都有自己特色的作家和書法家,他孜孜不倦,只為藝精,詩文書法俱進,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寧靜致遠」。他不斷讀書,不斷思考,不斷實踐,如一位淳厚的工匠,在他的藝術之墻上砌磚抹泥,然後用最白的石灰裝飾磨面,把【歷代書法家趣事】打扮得有聲有色。這部作品文字簡潔,行文樸實,每篇文章開頭用匿名形式畫人物、說故事,文到最後亮出文章的主人公,體現著作家精心設計的行文結構。這一別有講究的埋伏手法,很好地規避了這個時代飄浮著的人們,在對歷史人物一知半解的思維定勢而遺失閱讀興趣的弊端,給人們帶來探奇的欲望,是這部作品技法上體現出有效傳播的一大特色。
【歷代書法家趣事】讓人品嘗到作家帶來一陣陣的歷史韻味,讓我對書法的發展與歷史的行程中的關聯有了新的理解。讀一點歷史能消彌人的膚淺,而在有趣的文字的跌宕中閱讀更是一種享受,潛移默化地充實著人的底蘊,陳繼生先生的耕耘給我們提供了這種心靈的滋潤。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