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邊夜色靜如水,獨影孤燈夢難回。
我是咖啡不加糖胡,這是8歲外孫抄書打卡第50天,透過抄8歲外孫也練了字和專註力。我也重新學習了一遍古詩,給外孫講起來能更好的理解,昨天新增17個小可愛,收益2.1元。在這裏再次謝謝友友們點贊、評論、交流的支持,來我們開始今天的古詩之旅吧!
原文如下: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8歲外孫抄詩打卡第50天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裏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作品賞析: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鐘。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征,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這裏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裏,初建於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仿佛回蕩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
作者簡介:
張繼
唐代詩人、【楓橋夜泊】作 者
張繼(約715年~約779年),中國唐代詩人,字懿孫,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一說南陽人。天寶十二年(753年)中進士,至德中和劉長卿同為禦史,大歷末年,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分掌財賦,僅一年多即病逝於任上。
作品感悟:
【 楓橋夜泊】的韻律,如寒夜中的鐘聲,悠揚而深沈。詩中描繪的江畔楓林,月光灑落,冷寂而美麗。那泊船之夜的孤獨與寂寥,仿佛觸手可及。讀後,我深感詩人內心的孤寂與無奈,也體會到他對生活的深深思考。這首詩,像一幅靜謐的畫卷,讓人沈醉其中,感悟人生。
下節預告:
【宿建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