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我知道你在胡扯,但就是和你扯不清」,那就了解一下詭辯吧!

2024-03-08國風

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很多亂七八糟的吵架,用一個段子形容就是:

你跟他講道理,他跟你耍流氓;

你跟他耍流氓,他跟你講法制;

你跟他講法制,他跟你講政治;

你跟他講政治,他跟你講國情;

你跟他講國情,他跟你講接軌;

你跟他講接軌,他跟你講文化;

你跟他講文化,他跟你講孔子;

你跟他講孔子,他跟你講老子;

你跟他講老子,他跟你裝孫子;

你跟他裝孫子,他跟你講道理了……

還有:

你跟他講專業,他跟你講道德;

你跟他講價錢,他跟你講理想……

以上都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詭辯,要破之就要講講邏輯。

【詭辯:思維的陷阱】算是一本偏學術的書,但並不沈悶。

作者在前言中說:

本書是我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計畫【邏輯學在人文科學中的套用】的階段成果。起初只是作為我主講的學校精品課「邏輯學概論」的一個課外參考課件。後來發現被國內好幾家網站轉貼,想想大概還是有人願意看一看。於是重新對原課件進行了大幅修改。

如果說課件只是想突出認識詭辯、破斥詭辯的邏輯的方法技巧,這次修改則想在分析這些方法技巧的同時,從言語行為理論角度,探詢認識詭辯、破斥詭辯過程中的倫理意義。

▲ 來自書本封面。

何謂詭辯?

先來說說「詭辯」這個詞。

由「詭」而演變的古漢語詞匯則有用假話搪塞應付的「詭辭」;詭詐之道的「詭道」;變化多端的「詭譎」;隱秘難測的「詭秘」;譎詐善變的「詭隨」等。

「辯」在古漢語原指為了是非而辯論,後來泛指一切爭論。在西方,詭辯(Sophism)原有「技巧」、「智慧」的意思,古希臘智者被稱為「詭辯家」。但後來「詭辯術」逐漸演化為「為了進行欺騙而做的虛假的論證」了。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給「詭辯」下了一個定義:「詭辯這個詞通常意味著以任意的方式,憑借虛假的根據,或者將一個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動搖了;或者將一個虛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動聽,好像真的一樣。」

破詭辯,學邏輯

東西方的詭辯都可謂源遠流長。古希臘、古印度都有「智者」、「詭辯家」。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論辯,先秦縱橫家張儀專靠遊說;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那時,一場論辯的勝負往往決定一個國家的榮辱、決策的成敗。一些論辯家不惜采取各種遊說手段,正理歪理一起上,只要能說服就行。

謬誤可能是無意的,但詭辯是故意的,是思維的陷阱,是邏輯的錯誤。

來看一個笑話。

「工作的時候不準吸煙。」

「所以我吸煙的時候不工作。」

這裏的詭辯運用了故意曲解,前一句的「工作」指時段概念,後一句的「工作」指動作概念。

詭辯違反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和規則,要破詭辯,就要具備一些邏輯思維的基本知識。

思維形式的四大規律

思維形式有四大規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我一個個說。

同一律就是「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都必須與自身保持一致」。

它要求必須保持思維的確定性,亦即每一個概念或判斷必須保持自身的同一。否則將犯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的錯誤。

矛盾律就是「同一思維過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個是假的。」

排中律就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可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個是真的。」

它進一步要求不允許對相互否定的思想同時加以否定,否則將犯模棱兩可的錯誤。

充足理由律就是「在論斷過程中,任何一個論斷被確定為真的,必須具有充足理由。」

它要求在一個論證中,理由必須真實,理由與推斷之間要有必然的聯系,否則將犯虛假理由或推不出的錯誤。

▲【奇葩說】裏面的「馬曉康」都是詭辯高手。

應對詭辯的方法

應對百般抵賴、強詞奪理、否認事實的詭辯,只需要運用「事實勝於雄辯」。

應對信口雌黃、歪曲是非的詭辯,則要分析其論證過程:

論題是否明確、保持同一?

論據是否真實?

論證方式有沒有邏輯聯系?如果構不成完整的論證鏈,就犯了「推不出」的邏輯錯誤。

詭辯者經常會模糊、混淆、偷換概念,你一定要追問:「這個概念究竟是什麽意思?」明確概念的確定內涵,才不會落入「文字陷阱」。

舉個例子,合約中的「定金」和「訂金」概念。

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中,「定金」與「訂金」似乎是同一個概念。但按【合約法】、【擔保法】的解釋,「定金」和「訂金」顯然是內涵不同的兩個概念。

「定金」是「當事人一方在合約訂立之後、履行之前,在應給付數額內預先支付另一方一定數額金錢的擔保形式」。你付了「定金」,對方履行約定,定金則抵作價款或者收回;對方不能履行約定,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而「訂金」的內涵則是「預付款」,消費者交付訂金後,有權要求返還,若商家違約,只須退還訂金而無須作出賠償。

根據中國有關法律規定,當事人交付留置金、擔保金、保證金、押金等,但沒有約定定金性質的,當事人主張定金權利的,法院不予支持。

詭辯經常模糊語境、故弄玄虛。

人們在溝通交際、談說論辯的過程中,表達思想感情,傳達自己的主張,需要一定的語言環境,這種語言環境包括說話者、聽話者、說話的時間、說話的地點,以及溝通、交際、談說論辯雙方共同具有的知識等因素。我們將這種語言環境稱之為「語境」。

而所謂的「語詞歧義」是指,一個多義詞在使用時不能表明它所表達的是哪一種含義,因而使人對其含義可以做多種意義的解釋的語言現象。

說個「故弄玄虛」的笑話。

三個讀書人赴京趕考,請一個算命先生算卦,看此次結果如何。結果算命先生沒說話,只伸出一只手指。三人不解其意,想繼續討教,算命先生搖搖頭:「天機不可泄露。」

三人悻悻走後,算命先生的徒弟問「天機如何」,他說:「如果將來考中一個,一只手指就表示考中一個;如果考中兩個,一只手指就表示有一個考不中;如果考中三個,一只手指就表示一齊考中;如果一個也沒考中,一只手指就表示一齊落榜了。」

這種詭辯是穩贏,對付這種方法很簡單:「有話好好說,把話說清楚。」

有時,把話說清楚還不夠,還要「計算」,破除「無中生有」。不僅事實勝於雄辯,數位也勝於雄辯。

舉個例子。

甲乙丙三人各出2000元,托甲買一個大家共同使用的電腦。甲買了一台5000元的電腦,節余1000元。

他將其中的400元裝進自己的腰包,然後把剩下的600元三人分攤,大家各分了200元。事後乙丙得知了這台電腦的實際價格,甲也承認自己私吞了400元。

但是,乙、丙經過計算認為:每人實際掏出的是1800元,合起來是5400元,再加上甲私吞的400元,總共才5800元,比最初的6000元還少了200元。於是他們要求甲做出解釋。

面對這個「多吞了200元」的虛假隱涵,只私吞了400元的甲是百口莫辯。當初的6000元中還有200元哪裏去了?

你有沒有被繞進去呢?

其實很簡單,「甲私吞的400元」是買電腦實價5400元中的一部份。所以,「5400元再加上甲私吞了400元」的演算法,就等於把甲私吞的400元重復計算了。

正確的演算法是:甲乙丙三人每人各出1800元,共5400元。其中,電腦5000元,甲私吞了400元。5400元是三人集資數,600元是返回數,兩個數位相加,正好是6000元。

▲ 來自書本封底圖。

再舉個例子。

早些年,有城市出台交通事故中違反交通規則的一方將承擔全部責任。這對行車無過錯的司機來講是個福音;對無視交通法規的人來講則是個嚴肅的警戒。

此時,有文章怒斥「撞了白撞」,認為:行人不遵守交通規則當然是不對的,但僅僅是一種「不文明而已」,它只能用道德的力量去糾正;機動車傷人就構成案件:如果是主觀故意,則構成故意殺人;如果沒有主觀故意,也構成過失傷害。

這篇文章使用「訴諸感情」的宣泄,極具情緒化,其實論題偏離、論證混亂。

首先,不遵守交通法規的被撞行人確實是「生理上的弱者」,但如果「誰弱誰有理」,那麽無過錯的司機就是「法律上的弱者」,法律的公平無從說起。

其次,不能虛假預設案件,這就混淆了案件和交通事故的界限。

從如何公平地保證所有人的利益,以及如何保證社會必要的秩序角度講,「不能撞了白撞」無論如何不能算做是成功的邏輯論證。

總體來說,這本書強調邏輯本身的邏輯標準的同時,也力求探詢邏輯的倫理標準。學習邏輯,破斥詭辯的思維陷阱,是有效溝通的必備技巧。

最後還是來個笑話。

一對夫妻吵架後,丈夫氣憤地說:「你該記住,無論什麽時候,男人的思考總是對的,判斷準確無誤。而女人卻是恰恰相反。」妻子聽後馬上回答:「是呀,你選我做妻子是絕對正確的,而我選你做丈夫則大錯特錯了。」這也是采取了順勢逆駁的方法,貌似順著來,實質是要破斥對方的詭辯。

(本文圖片除說明外,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