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詩詞裏的中國丨文旅融出新天地 且以詩意共遠方

2024-08-28國風

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小說,從【格薩爾王傳】【瑪納斯】到【江格爾】史詩,從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今天,產生了燦若星辰的文藝大師,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藝精品,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滋養,而且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

知所從來、識其所在才能明其將往。中華大地錦繡河山,那些光芒萬丈的篇章歷經千年風雨依然璀璨奪目。今天,我們從詩詞裏的中國,觀壯美城池錦繡田園、覽江楓漁火千裏煙波,呈人間煙火書香綿延、勵拳拳為民殷殷報國,看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詩意共遠方。

蜀山青未了 山水詩意長

本報駐四川記者 王雪娟

▲ 三蘇祠 眉山三蘇祠博物館供圖

四川,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詠贊的物件。從李白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到杜甫的「錦城絲管日紛紛」,四川的山水人文,在詩詞中留下了深刻的銘印。如今,隨著文旅融合的深度推進,四川的詩意風光與現代旅遊相結合,為置身詩境的遊客帶來全新體驗,促成了一場場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裏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陸遊以寥寥數筆,記錄了成都冬日的繁花盛宴。唐宋時期,成都廣植花卉,梅花尤為盛名,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前來尋梅、賞梅、詠梅。若當年詩人能發朋友圈,定能收獲滿屏點贊和無數「種草」。

浣花溪畔,千年之後再次沸騰。五月五,過端午。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東門外的端午「賽詩會」一登場便迎來眾多挑戰者。男女老少沿著浣花溪畔排起長龍,共赴一場詩歌的盛宴。「這是旅途中的意外驚喜,也是經典與景點的雙向奔赴。」參與背詩免票互動的湖北遊客許女士贊不絕口。

杜甫草堂是唐代詩人杜甫的故居。【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即寫就於此。「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前來拜謁詩聖的遊人,無不感慨詩人的崇高人格和博愛精神。山西遊客呂嵐說:「至今讀起來仍然振聾發聵。」

古木參天、竹林幽深,遊客踏入杜甫草堂這片文化聖地,即被滿眼的綠意所包圍,感受到詩人筆下的寧靜與和諧。微風拂過,葉語低吟,為這歷史厚重之地增添了一抹生機與活力。

在這裏,杜甫一家度過了清貧但溫馨的時光,【客至】這首詩將困頓中詩人的樂觀和熱情好客的心態展現得淋漓盡致。「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詩中的情景,體現了詩人簡樸而真摯的情感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一如四川人令人羨慕的巴適樂觀的精神狀態。

人們經常將「李杜」齊舉,離草堂不遠的四川綿陽就是詩仙李白的故鄉。【蜀道難】中,李白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名句,生動描繪了蜀道的險峻與壯美。隨著西成高鐵的開通,蜀道不再「難」,遊客從成都出發,乘坐高鐵動車僅需約一個半小時便可到達劍門關站,感受跨越時空的厚重與魅力。

7月的四川古蜀道,古韻悠悠、清涼宜人。一群遊客在導遊的帶領下,踏上了重走蜀道的旅程。他們沿著蜿蜒的山路,穿行在崇山峻嶺之間,感受著李白筆下的「青泥何盤盤」。雖然現代的交通設施已經讓蜀道不再難行,但沿途的懸崖峭壁、激流險灘,依然讓人感受到萬壑千巖的壯觀。

遊客用鏡頭記錄下沿途的風景,用心靈感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豪邁。蜀道,這條曾經讓李白感嘆的道路,如今成為連線歷史與現代的紐帶,讓後人得以領略那份「難於上青天」的壯闊。

在提及四川的詩壇巨匠時,我們無法繞過當代青年心中的文化偶像——蘇東坡。他以超凡脫俗的才華和獨特的人格魅力,成為無數人心中的星辰。蘇軾,四川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不僅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領域均有卓越成就,更以其博學多才、誌趣高雅和瀟灑豁達的性格特點,深受後世敬仰。

「蘇宅丹荔熟了!」7月的三蘇祠,紅紅的荔枝掛滿枝頭。一場特別的荔枝采摘儀式之後,不少遊客喜提「明星周邊」,嘗到了東坡先生的鄉愁。暑期,三蘇祠博物館迎來遊客潮。人們慕名而來,拜謁宋代文學巨匠蘇軾及其家族。

三蘇祠內,古木參天、庭院深深,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響。遊客在祠堂中流連忘返,或在蘇軾的詩文碑刻前沈思,或在蘇家的舊居前懷古,細品默念著蘇軾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一蓑煙雨任平生。」一句句詩詞,讓每一位遊客的心田泛起漣漪。

蘇軾的生平充滿傳奇色彩。他曾被貶黃州,卻在那裏創作了【赤壁賦】等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他的誌趣愛好廣泛,除了文學藝術,還酷愛烹飪,發明了著名的「東坡肉」。蘇軾的瀟灑性格,使他在面對人生逆境時,總能保持樂觀的態度,這種精神在三蘇祠的每一處都能感受到。

蜀山青未了,山水詩意長。在四川這片詩意盎然的土地上,人們不僅能領略自然美景,更能深切感受到詩詞與文化的魅力。這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在這裏,每一步都踏著古人的足跡,每一眼都欣賞著歷史的畫卷,每一次呼吸都暢享著詩意的空氣。

沿著千年詩情壯遊長安

本報駐陜西記者 秦毅 通訊員 範嘉雯

▲ 「長安十二時辰」內吟詠【將進酒】的「李白」 本報駐陜西記者 秦 毅 攝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一顆耀眼的明珠。浩瀚瑰麗的唐詩與當時大唐的國都——長安,如同璀璨的星辰與深邃的夜空,相互映襯、交相輝映,共同繪制出一幅壯麗而宏偉的文化歷史畫卷。

時至今日,諸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唐代詩句鑲嵌在城市肌理之中,鑲嵌在廣大遊客暢遊「文化陜西」的文化自信與豪邁回望中,鑲嵌在西安深化文旅融合、建設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時代行程中。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千年之前,那段纏綿悱惻的帝妃愛情故事,讓華清宮在史書上多了一份柔情,也成就了如今陜西文旅融合的典範之作。作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清宮不但擁有飛霜殿、萬壽殿、長生殿、環園和禹王殿等標誌性建築,而且以白居易【長恨歌】為藍本創作的中國首部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在位於華清宮內的九龍湖畔演出了19個年頭,成為來陜遊客必看的精品演出之一。

記者獲悉,截至目前,舞劇【長恨歌】已演出5300余場,累計實作收入超22億元,1000多萬中外遊客在當年的歷史發生地「親歷」那「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愛情絕唱。

「天寶承平奈樂何,華清宮殿郁嵯峨。」驪山腳下的華清宮,被諸多詩人寫進歲月更叠、古今興替的歷史長河中,積澱成當代遊客「按詩索驥」的出遊精靈。

「您已順利完成【長恨歌】全文背誦,恭喜獲得華清宮景區門票一張。」為讓廣大遊客深切體會中華詩詞的無窮魅力,華清宮時常推出背誦【長恨歌】免門票活動。在端午、中秋、國慶等節假日和「中國旅遊日」裏,在華清宮木華水清門前,每當有人成功背誦出整篇【長恨歌】,現場都會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為「讀萬卷書」與「行萬裏路」的詩意碰撞而喝彩。

梨園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使無數詩人魂縈夢牽。詩仙李白寫下「新弦采梨園,古舞嬌吳歈」,慨嘆樂舞繁盛;詩聖杜甫寫下「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追憶梨園榮光。

1994年1月,在華清宮東區的一處建築工地上,人們偶然發現了一處古代建築遺址。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發掘,在1192平方米的面積內,清理出土了部份建築遺存和大量建築材料,有院、廊及湯池、燒火坑、水道等遺跡及蓮花紋方磚、瓦當等唐代遺物。經考古確定,這裏就是唐代華清宮梨園遺跡,是當年唐玄宗與楊貴妃教習梨園弟子演練歌舞的場所。1995年,在遺址上修建了保護建築並建成唐華清宮梨園遺址博物館,吸引廣大遊客參觀遊覽。

離開華清宮,一路向西,來到西安曲江,移步換景間,千年古都的文化自信在詩意中流淌。西安大唐不夜城內一步一詩的「古詩詞路」,大唐芙蓉園內雕琢了「盛唐半壁江山」的唐詩峽,唐風市井街區「長安十二時辰」內邂逅「李白」「白居易」,沈浸式感受唐代人的生活,每天都在把「長安詩夢」精彩呈現。

在一個並非節假日的夜晚,記者跟隨熙熙攘攘的人流,來到與大雁塔、大慈恩寺一墻之隔的「古詩詞路」上,來自大唐的詩句千絲萬縷般懸掛於樹梢上,璀璨奪目,恰如千年寶塔上空的光華星辰。眾多漢服愛好者及遊客儼然忘記,此時此刻已步入子時,忙於在一步一詩中回溯時空,將最美的自己定格在「詩意長安」中。

「古詩詞路」上,從【終南山】【玉聲如樂】到【麗人行】,再從【陽春歌】【守歲】到【慈恩寺上座院】,透過詩詞與光影藝術相結合,百余組唐詩燈牌,將「詩詞繁星」變為可看、可觸、可感的星光,呈現出一條夢回大唐的時光隧道。比如,千年前的「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描寫大慈恩寺清晨怡人的景色,而千年後的大慈恩寺就在遊客身側,一磚一瓦古香古色,與現代光影交相輝映,呈現出古今交融的獨特魅力。「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寫往日車水馬龍的長安繁華,遊客在品味詩歌的同時,沈浸式感受古城西安獨樹一幟的氣質。

「我們旨在讓文化情懷永遠年輕,隨著時代的變遷,優美的詩意可以在每個人的心中凝聚,變成屬於一代人的記憶。」「詩意長安」創意團隊的工作人員表示,這兩條路上懸掛的古詩詞,主要從描寫千年雁塔、歌詠盛世的大方向進行了選取,有「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得誌喜悅,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生動吟誦,也有「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的綿綿思念。

穿過「古詩詞路」向北走,大唐不夜城內,「李白」豪邁的吟詩聲便飄了過來。在欣賞美景的同時,與「李白」對詩互動,已經成了不少市民遊客的重要旅遊體驗。

詩,是刻在西安城裏的文化浪漫。雁塔題名,曲江流飲……在曲江,詩的浪漫無處不在,無數詩篇鐫刻於石壁之上,凝固於雕像之間,重現於演藝之中。許多遊客因詩而來,甚至主動「踢館」對詩,讓詩情化成穿越千年的長安壯遊之旅。

「西安是一座文化底蘊厚重的城市,並且沒有以‘十三朝古都’故步自封,而是透過各種創新手段將這種厚重感融入當代。行走在西安,文化自豪感撲面而來。」來自四川的徐先生說。

「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綺殿千尋起,離宮百雉餘。」唐太宗李世民曾在詩中這樣描繪這座帝王之都。1300余年之後,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不但延續著盛唐氣象,而且煥發著新時代的勃勃生機。

「只要詩在,長安就在。」唐代是詩人輩出的時代,詩歌創作空前繁榮。【全唐詩】浩浩900卷,收錄2200多位詩人的近4.9萬首唐詩,涉及陜西的詩作就有6000余首。在深化文旅融合之中,在文化自信激蕩的豪邁之中,如今,越來越多的遊客懷著千年詩情,故地重遊,在盛世豪情中壯遊古城西安。

河南鶴壁:一步一景 景景有詩

本報駐河南記者 張瑩瑩

▲ 浚縣古城 浚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供圖

河南省鶴壁市人口不多,卻是詩歌大市。【詩經】中有國風160首,其中39首采自鶴壁及其周邊。

「詩旅鶴壁,至少得遊‘一水二城三山’。」鶴壁市作家協會會員牛子社說。

淇水流碧玉

「一水」即淇水。淇河古稱淇水。鶴壁人說:「淇水是從【詩經】裏流出來的河流。」「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淇水湯湯,漸車帷裳。」「籊籊竹竿,以釣於淇。」「淇水滺滺,檜楫松舟。」……古人詩意地在淇水之畔生活著,河水清,竹子綠,垂釣和泛舟的女子嫻靜。

初到鶴壁,記者便被淇水的魅力所吸引。沿著清澈的淇水河畔漫步,仿佛穿越到2000多年前,聽到了古人在此吟詠的聲音。在河邊,一位正在練習「地書」的大爺說:「我每天早上在這練一個小時,淇水的美景讓我感受到了寧靜與和諧,仿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淇水就這樣哺育著她的兒女,並一次又一次流淌在詩人筆下。王維在這裏隱居,賈島在這裏采蕨,高適在這裏沈湎酒鄉,駱賓王、宋之問、陳子昂、沈佺期、岑參、柳宗元等唐詩大咖在此雲集。

「淇水流碧玉,舟車日奔沖。青樓夾兩岸,萬室喧歌鐘……」這是詩人李白筆下的淇水。如今淇河依然綠水悠悠,不同的是,「中國詩河」的文化品牌讓錦繡山河更加瑰麗。

請君來看朝歌城

「二城」即朝歌、黎陽。

2023年,隨著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火爆「出圈」,朝歌古城再次走入人們的視野。朝歌正位於現在的鶴壁市淇縣。

踏入淇縣,這裏的封神遺存多如繁星,紂王的傳說與封神的神話交織,每一塊青磚都似乎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這裏有「墨子回車」的典故,唐代詩人胡曾寫詩嘲諷:「長嗟墨翟少風流,急管繁弦似寇仇。若解聞韶知肉味,朝歌欲到肯回頭。」

如今,淇縣用創意整合文旅資源、用活動演繹朝歌傳奇、用流量書寫「封神」傳奇,讓「若問古今奇幻事,請君來看朝歌城」成為引流「秘籍」。漫步淇縣,從封神文化主題實景演出、封神人物景區巡遊到封神影視元素情景再現,封神文化讓淇縣文旅產業迸發出新活力。

從淇縣一路東行,便抵達黎陽,就是現在的鶴壁市浚縣。1994年,浚縣入選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唯一的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鶴壁市現有的4個國家級非遺計畫全在此地。

古詩裏詠黎陽的詩有很多。元代詩人馬德華曾為【浚州八景】賦詩,其中的【衛溪煙雨】寫了浚縣古城西城門外雲溪橋的景觀。這座石橋修於1566年,雖然經歷風雨侵蝕和戰亂,橋身依然堅固完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踏上雲溪橋的青石板,走進浚縣古城,感受古樸的氣息。浚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申黎敏介紹,如今的浚縣古城經過整修,以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面貌對外開放,景區古色古香,古城墻、文治閣、文廟、關聖廟等景點極具觀賞性。

浚縣的正月古廟會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廟會上表演的社火種類繁多,藝術性和觀賞性極強,曾被納入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比賽計畫。每年的正月初一到二月二,浚縣古廟會吸引周邊十幾個省市數百萬人前來觀光。

踏進歷史的長河

「三山」即大伾、雲夢、五巖。

大伾山,這座俗稱浚縣東山的名山,在【水經註】和【尚書·禹貢】中均有記載,大禹治河「東過洛汭,至於大伾」,使其成為「禹貢名山」。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耳畔傳來山寺疏鐘,聲聲回蕩在萬木之間,令人心生寒意。明代王陽明駐山講學期間所題的【登大伾山詩】,為這座山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

淇縣朝歌古城西南30裏處的雲夢山,是戰國時期鬼谷子聚徒講學的場所,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漫步其間,眼前是「金鰲背上崎危峰,萬壑千巖紫翠重」的壯麗景色,耳邊是「月照山頭天鑒窄,靈山岫口水簾寬」的美妙詩篇。該景區負責人稱:「將繼續挖掘雲夢山的文化內涵,為遊客提供更豐富的旅遊體驗。」

五巖山因唐代藥王孫思邈而聞名遐邇。這裏山峰錯落,隨著山徑深入,藥王洞映入眼簾,洞內天然隕石與鐘乳石交相輝映,訴說著孫思邈懸壺濟世的傳奇。明代詩人魏大本的詩句「稅駕尋仙跡,山腰細路迴」,成為記者此行心情的真實寫照。在靜謐的山谷中,仿佛能感受到孫思邈那份超脫世俗的淡泊與對生命的深切關懷。

「一步一景,景景有詩」是記者此行鶴壁最大的感受。

「鶴壁的自然風光遠不止‘一水二城三山’,詠鶴壁的古詩詞也有很多首。」鶴壁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逯永紅說,第十屆「中國詩河·鶴壁」詩歌大賽組委會面向海內外征集優秀詩歌作品,優秀詩歌作品不斷湧現。日後有機會,還要請大家「跟著新詩看鶴壁」。

責編: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