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泳梁,1980年出生於上海嘉定, 年幼師從香港中文大學導師楊洋,接受了國畫,書法等傳統藝術學習近10年 ,後回到上海,在上海工藝美術學院和中國美院上海設計分院學習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楊泳梁在2004年和朋友們一道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並任藝術總監一職,他在2005年開始進行現代藝術(現代水墨,現代攝影,錄像藝術)的試驗與創作。2006年起,楊泳梁開始在上海復旦視覺藝術學院任教,並開始創作【蜃市山水】系列。這一時期開始的藝術試驗都充分套用了傳統水墨,攝影與錄像等介質。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楊泳梁的作品會認為它們全都是中國水墨畫,但細看之下你就會發現這水墨中不僅有著山水的景色,還有零落的人類建築以及充滿未來主義色彩的都市縮影。
楊泳梁並非墨守陳規的藝術家,古典但不拘泥於形式, 將東方式的傳統審美、文人情節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是他最顯著的創作特征 。他拍攝大量的城市建設照片作為素材,再利用後期數位技術,將現代建築嵌入到傳統山水之中。他更是將一些中國傳統山水畫名作融入到現代都市圖景之中,比如【溪山行旅圖】、【萬壑松山圖】、【寒林雪景圖】等,采用替換的方式用建築的線條表現筆墨皴法,用繁復的城市紋理創造出遠觀千年山水,近看滄海桑田的視覺效果。
十幾年來,楊泳梁一直在探尋「山水變異」的各種可能性,他的作品希望傳達的是工業化和城市化行程對文明的影響,雖然看似一片優美的山水景致,實際上,觀者也發現了藝術家想要呈現的關於背後的憂患意識。
「我覺得中國的藝術,在古代,本來就是一種脫離商業性和功能性的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我們通常稱之為「文人畫」,也包括書法。他的體系和西方的藝術恰恰是想反的。西方藝術的發展可能更註重社會性和功能性。那麽在我看來中國的藝術是藝術家自己和自己的對話,也就是修身養性的一個副產品。這樣的體系,在如今商業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體系下,顯而易見是無法生存的。那麽,從個人修煉的角度而言,中國的新文人畫,並沒有改變這一個初衷。依然有很多現代文人選擇書法與中國畫來與自己對話。」
——楊泳梁
楊泳樑特別新奇的藝術作品,是一個大型的藝術裝置,令人驚奇的是一條十米長的巨龍從視窗盤旋進入畫廊空間,楊泳樑向各位呈現個人有史以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主題是「水泥」,「水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當前中國「特別是上海!」正如藝術家自己所說的那樣。到處可見「正在建設中」,所以水泥無處不在。藝術家楊泳樑恰巧抓住這個巨大發展和變化的時機。
上海藝術家楊泳樑學習傳統中國藝術,如水墨繪畫。從小練習書法。結合自己的興趣他竟然驚人的用數以千計的小攝影圖片結合起來,組譯成中國傳統繪畫構圖風格,呈現「新古典」的藝術表現手法。
遠觀楊泳樑的攝影作品,猶如夢幻般的山水繪畫。近觀他的作品,猶如令人震驚的現代城市景觀。建築工地,大型起重機,交通標誌和高架橋都是上海市民非常熟悉的場景,這些卻成為了他作品的主要元素。
這些普通的場景在上海隨處可見,但楊泳樑將其完美融入他的傳統中國畫的構圖中。楊泳樑完美協調短暫與永恒,活力與柔和,稀疏與密集,美麗與醜陋的矛盾沖突:雖然整個畫面看似詩意般的和諧,但細節之處卻存在景色上的瑕疵。
2004創辦個人的設計工作室,擔任設計總監職務。期間眾多的試驗短片和個人作品在國內行業比賽中獲獎及提名。不少作品在雜誌上刊登,及為行業雜誌撰寫專欄文章。出版行業教程個人著作:【大教堂】。2005年開始現代藝術(現代水墨,現代攝影,錄像藝術等)的試驗與創作。2006於上海復旦視覺藝術學院任教。
不像很多故作神秘的現代藝術家,楊泳梁的作品很容易被解讀:對高速城市化的反省,對生態系被破壞的惋惜,對人類未來的擔憂,對傳統的懷舊與珍視。可重點在於他選擇的媒介,巧妙地結合了最有中國特點的藝術表現形式——水墨畫,將觀者帶入不自覺的主觀印象中,當想如以往那樣邁進一步仔細欣賞時,才發現自己已經掉入藝術家的圈套,城市影像是壓迫性的,強制性的,黑暗的,鋪天蓋地的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