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黃帝陰符經】僅三百余字,卻隱藏著一些不可說的神奇密碼

2024-10-17國風

這部高度精練的「天書」真能助「修仙者」成仙成聖嗎?

【黃帝陰符經】是一部可與【道德經】相提並論的道家奇書,雖然只有短短三百余字,卻道盡了世間萬物的天機,囊括宇宙自然之間的奧秘,將天道與人道合二為一,將萬物與天地包羅在內。據說,凡是讀過它的人,都為之震驚與感嘆,甚至有人直言不諱,說這本書簡直比老子的【道德經】還神奇。

這本【黃帝陰符經】可以說是道家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一部經典之作,不僅書中的內容非常深奧、玄妙,就連書的來歷也相當玄幻。我們來看這部書是如何神秘現世的。

【陰符經】的出處記載於唐朝道士李筌所寫的【黃帝陰符經疏序】一書當中,這本書類似於自傳,記錄了他當初得到陰符經的整個過程。

李筌在少年時就喜歡求仙問道,他常遊歷於天下名山大川之間。有一回,當他遊歷嵩山之時,他無意中在虎口巖石室裏看到了一個完好的石匣,他好奇地將石匣取了出來,開啟後,只見裏面有一本寫於絲絹上的古書,外面還貼著一個封條,上書「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用傳同好」(意思是,姓名標示北魏寇謙之天師,留給有緣人的)。李筌看了之後,頓時如獲至寶,他小心翼翼地揭開封條,仔細地閱讀上面的文字。但由於年代久遠,經文一見風立刻化為灰塵,李筌趕緊大略地邊讀邊抄,只記錄了殘卷。

後來,李筌又一次外出遊歷,來到了西安驪山腳下,他看到一位老太太正在路邊撥弄一堆火,火堆燒到了旁邊的小樹,老太太便自言自語地說:「火生於木,禍發必克。」李筌聽到後大驚,這不是【陰符經】裏的兩句話嗎?他忙上前施禮詢問,才知道老人早有此經書。老人為他講解了【陰符經】的要義後就不見了。

李筌後來便自稱依托驪山老母之講解,撰成【黃帝陰符經疏】。自此,此書才廣為流傳。(還有一種說法是,【陰符經】出自唐代張果(即八仙之一張果老)之手。)

據說,學此書者,能夠綜合萬化之機,參透統禦群靈之妙。相傳,當初黃帝就是修陰符經以明道,最終升入雲天。

至於上文中【陰符經】的來歷過程是真是假,今天暫且不論。(作者是誰,批註者有幾,不必去探個究竟。世俗之人喜歡刨根問底,探求個黑白,聽首歌也總惦記是誰原唱。)反正,從那以後,【黃帝陰符經】就開始名聲大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苦心鉆研此書。不過,與此同時,這本書的神秘之處也逐漸地顯現出來。

因為按照正常情況,研究一門學問的人越多,這門學問就應該慢慢變得清晰和完善。但這本【黃帝陰符經】卻恰恰相反。研究它的人越多,人們對於書中語句的解釋就越來越模糊。似乎每個人都能從中領悟到一些東西,可是每個人所領悟到的東西又各不相同。

有人說,這是一本近乎通仙的修煉秘籍;也有人說,這是治國安邦的聖人之言;還有人說,這純粹是一部兵書,裏面全是兵家戰術。總而言之,就是眾說紛紜。

正如南宋的黃震在【黃氏日鈔】一書中所言,「經以符言,既異矣;符以陰言,尤異矣;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煉者不能明其所以修煉;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蓋異端之士掇拾異說而本無所定見者,此其所以為陰符歟!」

不過,我們想弄明白這本書到底在寫些什麽?首先要弄明白「陰符」二字的含義。何為「陰符」?把這兩個字拆分開來,首先是陰,這個字很好理解,就是指陽的對立面,也就是指隱晦的,暗中的,無法被察覺的意思。而「符」,即合,是指契合,可以延伸理解為規則和法則,或者是規律和道理。

那麽,二字合起來的意思就是看不見的規律。這,就是【陰符經】所要表達的涵義。那什麽是看不見的規律呢?答案就是天道,是這個世界的終極法則和奧妙所在。

【黃帝陰符經】可劃分成三個部份。第一部份就是從開頭的第一句話,一直到「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這一句。

這一部份的重點,其實就是在開篇的第一句話:「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也 」(觀察宇宙自然界的法則,掌握這個自然界法則來行動,也就足夠了)。這句話不僅是第一部份的點睛之筆,同樣是整篇【陰符經】的總概括,也是接下來那兩部份的總綱領。

通俗地說,整部【陰符經】,其實就是在教人如何「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而第一部份劃分的重點,就是在介紹這個石破天驚的概念。

我們可以看一下原文的這一句,「宇宙在乎心,萬物生乎身」。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在表達一種天人合一的觀念。

正所謂「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從這句話可以非常明了地看出,天道與人是相互緊密結合的。所謂的天道,就是天地之間的規則,指宇宙的法則。而人道是指人類社會的法律和規則。人類既然在宇宙之中,那麽,自然也要遵守宇宙的法則。

人類社會的發展,自然也要符合宇宙和天地運轉的規律。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個人的生死存亡,一切都建立在天道之上。不過,天道是無人能去改變的,只能靠它自己的變化和執行。所以,天道是一個恒定的標準。而人道,卻是可以經過人為幹預的(或者是破壞)。

因此,就需要立天之道以定人道。意思就是說,按照天道的標準來規範人道。而接下來的幾句話,只是在闡述天道與人道各自所發揮的作用。尤其是那一句「天人合發,萬物定基」,更是進一步地闡明了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而且這一部份的結尾一句,也同樣在強調,「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這也就是在告訴世人,只要掌握「天人合一」的概念,就可以成為聖人,從而去掌控這一切。

【陰符經】第二部份,也就是從「天生天殺,道之理也」一直到「君子得之固軀,小人得之輕命」。這一部份主要是在闡述如何「觀天之道」。通俗地說,就是告訴我們天道的具體執行規律。

其中最能闡明天道奧秘的一句就是,「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此一「盜」字,非為偷盜之盜,乃為「反奪」之義。修道之人要反奪天地萬物之生氣,逆取造化,此為修道之樞要。)這裏所說的天地,就是指宇宙自然,萬物就是指我們能看到的所有的事物,包括生命體與非生命體。這句話的主旨就是在告訴我們,如何與天地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為世人指出了一條永恒且長久的生存之道。

這跟如今提倡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這其中的規律就是天道執行的機制。若有人能夠理解裏面的深刻道理,那麽,就會被視為神明。而這種人的任務,就是把自己所理解的道理用最淺顯的方式來告知世人。

如果我們遵循聖人參透的道理去行事,就等於在遵從天道的規律,如此便能做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該吃飯時吃飯,不吃生冷,不暴食暴飲,身體就會運轉正常,平平安安)。如果有人違背了天道的規律,就會給自己招來災禍,這就叫做「君子得之固軀,小人得之輕命」(有的人掌握了規律,會用來做好事;而有的人掌握了規律,會去損人利已,最終失去自我)。

上文說如何「觀天之道」,下面說如何「執天之行」。這一部份從「瞽者善聽,聾者善視」開始,一直到結尾一句「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近乎象矣」結束。所謂「執天之行」,實際上就是讓我們按照天道的規則去行事。

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前提,你得先充分地理解天道的執行機制,才能夠以身合道。但想要充分地了解天道,就必須全身心地投入。這即是書中所說的「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堵塞那些幹擾源,心無旁騖,才能有十倍功效;再用上三倍的功力,就能有萬倍的效果)。而這也正是修煉成聖人的關鍵因素。

他們的心不在外物之上,也不在世俗的名利之中,而在於對大道的追尋和探索之中,所以,最終才能夠洞察天道的規律和宇宙的法則,甚至能夠看破生命迴圈的奧秘,領悟陰陽的變化。而且,只有這樣的人才配做天道的執行者。因為他們能夠充分地看到事物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懂得如何順應大道推動局勢的發展,從而達到人道與天道相吻合的目的。

這樣的作為就是書中所說的,「陰陽相勝之術」。(陰陽五行生克制化之技術,透過陰陽、八卦、天幹地支等符號之「象」可以非常顯明地表達出來。「象」的背後就是道,破象可以悟道,這是進一步至道修煉的深刻含義。)

我們回過頭看整部【黃帝陰符經】,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就是闡述天道與人道之間的關系,以及作為人類如何順應天道,並且運用天道來實作宇宙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關系。

說到這裏,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疑惑,本期開頭還說,古往今來,鉆研這本書的人越研究越迷糊;越研究越不知道這本書裏到底在說些啥。可是,分成三個部份這麽一解讀,不也看得挺明白嗎?還有什麽困惑呢?

其實,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咱們只了解了一個大概。這些涵義從宏觀上來看是一種感覺,但你從具體層面來理解,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比如說研究玄學的人,從【陰符經】裏看到的是神仙修煉之道;研究政治的人,從中學到的是富國安民之法;喜歡軍事的人,從中能夠領悟到強兵戰略之術。

而各人得到不同感悟的原因,正如李筌在【黃帝陰符經疏】裏所說,「【黃帝陰符經】三百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參演其三,混而為一,聖賢智愚,各量其分,得而學之矣」。(不同天稟慧根的人學【陰符經】,只能學到與自己天賦分量適配的那一部份,每個學習的人都可以各取所需,都能有所收獲。)

如果我們剛才是將【黃帝陰符經】從縱向劃分為三個部份來論述,那李筌的解釋就相當於將此書橫向切了多個層面。這樣,就好比將一個立方體切成了一個魔術方塊。每個人自己的側重點不同,理解能力也都不在一個水準上,於是,每個人都會在這塊蘊含著天道的魔術方塊中,轉動拼湊出各種不同的圖案,最終衍生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蘇軾曾寫過一首蘊含無窮哲理的古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說到底,世人之所以無法完整地了解【陰符經】的奧秘,還是因為身陷名利場。

【黃帝陰符經】包羅整個宇宙的法則和規律,其中自然也包括你我,乃至整個人類和世間萬物。若未達到一定的思想境界,不能跳出蠅營狗茍的層次,又怎麽能夠縱覽全域,參透其中的奧秘呢?

所以說,人生在世,路漫漫其修遠兮,無論是數千年前的古人,還是如今的你我,其實都必將上下而求索。而踏上一條荊棘密布的路不斷地探索,這也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遙遙在此恭候列位看官的關註,歡迎點贊、轉發,私信發「今日頭條讀者」參與評論。)

微信公眾號:邛水河畔的奇人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