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是中國石雕藝術之鄉,白石雕刻尤為著名。從西漢開始,曲陽人開采當地潔白瑩潤、細膩堅硬的白石,走上了雕刻之路,世間所稱的漢白玉即源於此。
曲陽石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漢白玉石俑,是目前所見最早、年代最為久遠的曲陽石雕作品。
石俑采用圓雕的雕刻方法,呈現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可以多方位、多角度進行欣賞,人物面部表情豐富逼真、栩栩如生。
集圓雕、浮雕、透雕等工藝於一體雕刻出的交腳彌勒菩薩像,作品中人物的頭等部位用圓雕,身軀用浮雕的形式,手、足部用透雕來表現,線條柔和流動,刻畫的生動形象!
到北朝時期,曲陽成為北方佛教造像中心,北魏晚期開始大量出現白石佛教造像。
東魏武定八年張道明夫妻造阿彌陀佛立像,高72.5厘米,三尊式,舉身舟形背光,上有六個飛天托寶塔,後面彩繪佛像,中央主尊為阿彌陀佛。左側為脅侍觀音,右側為脅侍大勢至。主尊高肉髻,面方圓,身著通肩大衣,施無畏與願印,赤足立於蓮台上,下並連有長方形底座。正面刻雙獅和侏儒托轉生爐,底座後面至左側刻銘文。
東魏、北齊又普遍運用了鏤雕、描金彩繪、圓雕大像等技法,藝術水平達到了高峰。
北齊釋迦牟尼說法像,釋迦牟尼面容慈祥和善,透出寬容的笑意,整個作品中融合了眾僧、菩提雙樹、寶塔、盤龍、飛天、雙獅、麗仕、博山爐等元素。宏大的氣勢和細膩的表情樣樣兼顧,是一件精美絕倫的雕刻藝術精品!
雕刻藝術發展到隋唐時期,更趨於純熟自然,人物形象或挺拔俊朗、或婀娜多姿、雍容華貴、別開生面。
五代王處直墓出土的伎樂圖女伶豐腴飽滿,氣韻逼人,不遜盛唐所見。
白石彩繪散樂浮雕長136厘米,高82厘米,雖然尺寸不大,但卻濃縮了五代時期一個樂隊表演的場面。
散樂是隋唐時期重要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據史書記載,在南北朝以後,散樂也叫「百戲」,包括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歌舞戲等的總稱。最大限度地概括了民間表演藝術的所有形式。
彩繪散樂浮雕中有15個手持不同樂器的表演者。每一位樂伎都體態豐盈,身著長裙,頭梳高髻,簪珠花。前後排成兩排,分別持笛、琵琶、箜篌、大鼓、木板等樂器全神貫註地演奏著,充滿動感。最右邊一位女子身著男裝,是樂隊的引導者,相當於現在的樂隊指揮,她手持一根結有彩帶的長桿,旁邊兩個身材矮小的女童正做伴舞的姿態。整個場面在漢白玉石上精雕細刻而成,線條唯美動人,姿態優美,畫面極富音樂韻律感,觀之如聞其聲、身臨其境!
曲陽石雕的文化內涵是深沈的,它凝聚著一代代古老而又淳樸的藝匠的雕刻之魂。透過工匠們一錘一釬的不斷雕鑿,以無聲的形象描繪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和審美情趣。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活力延續了兩千多年而長盛不衰。以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等為代表的當代建築,也深深鐫刻著曲陽工匠的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