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周暉撰【金陵瑣事】卷一之「神龜呈露」中記載:
頤庵鄒公濟詩集雲:「永樂二年冬十月,幕府山陽訪碑石,高廣中度。尋於龍潭山麓,斫石求趺。既而神龜呈露,昂首曳尾,介文玄蒼,形質天成,匪由琢磨。乃於龜下遂得趺材,適與碑稱。」
關於孝陵碑材采石以及「神龜呈露」的記載,在不少歷史典籍中都可以讀到。
明代姚廣孝撰【孝陵神龜頌】中雲,「洪武三十一年陟遐以來,至今永樂二年,已及七祀。今上皇帝陛下,為繼體之君,受命膺箓,思念太祖神功聖德,夙夜靡寧,欲立碑孝陵,而未得其石,乃召石工四出尋采,而不有獲。一日,工至龍潭,俄遇一石,長闊數丈,鐝土深三丈,未見其根。偶於石罅中,得一石龜,僅盈尺,隆脊而昂首,蟠尾而藏足,其靈光燁燁射人,工獲之而進焉。上大悅,擇日於奉天門賜文武群臣觀看,群臣莫不忻忻稱賀,實為稀世之大寶也……」
明代梁潛撰【神龜賦】序中雲,「永樂二年十月,皇上思惟太祖高皇帝成功盛德,將紀功孝陵,以告萬世。既得碑,求趺未獲。獲神龜,乃並得趺焉。」
明代金幼孜撰【神龜頌並序】中雲,「洪惟太祖皇帝,功德之隆,如天地之大,亙萬世而莫及。皇上纘承丕緒,思述神功,紀於穹碑。爰命工取石於龍潭山之陽。久之,惟碑趺未得。乃掘地三丈許,忽得石龜,隆然若蹲,形體之似,宛若生成,九疇參錯,有自然之文。匠石驚愕,以為神異。遂奉以獻於太廷。」
明代唐文鳳撰【寶石神龜頌】中記載,「……惟孝陵之禦碑未立,特發玉音,敕翰林撰文,諭工部選工,相擇碑材於紫金山之陰龍潭之地,斧錐效力,琢鑿山骨。取材既具,復取碑趺,而得巨石,大與材稱,赑屃以高,萬夫奏功。於石罅見一寶石,其色蒼鉗,形類神龜,圓徑尺余,首昂而前顧,尾妥而左蟠,足縮而肘露,背隆而甲伏。雖倕般之巧,不能致也。況茲渾然天成,不假雕鎪,豈非天地儲精,山川獻奇而致禎祥以彰聖孝也。孝陵衛監工指揮臣某敬捧以理,皇上若曰:‘朕惟皇考之德,所感召天地,神祗所默相,故茲瑞呈現,以對揚皇考之休命,以慰朕繼嗣丕烈之心也。’宣文武群臣百官於奉天門拜觀,莫不欣躍。」
明代顧起元撰【客座贅語】卷三「孝陵碑石」中記載,「永樂三年秋,於陽山采石為孝陵碑。石長十四丈,闊三之二,厚一丈二尺,黝澤如漆。學士胡公廣有【遊陽山本業寺記】。而詹事鄒公濟有記乃雲:二年冬,於幕府山陽訪碑石,高廣中度,尋於龍潭山麓,鑿石求趺。既而神龜呈露,昂首曳尾,介文玄蒼,乃於龜下遂得趺材,適與碑稱。與胡公記異,不知前碑材後竟用否?石龜今藏孝陵殿中,有木平台,上安二禦座,乃朱紅圈椅,前一朱紅案,案左一紅匣。貯龜於中,長可尺余,首昂,身形略似而已,右以一空匣配之。鄒記言‘宜藏於太廟’,今人遂謂‘太廟中有神龜’,誤矣。」
明代顧炎武撰【肇域誌】中記載,「石龜,今藏孝陵殿中。有木平台,上安二禦座,乃朱紅圈椅,前一朱紅案,案左一紅匣,貯龜於中,長可尺余,首昂,身形略似而已。右以一空匣配之。」
清代王弘撰【山誌】二集卷六「神龜」中記載,「永樂年於陽山采石,為孝陵碑,石長十四丈,闊三之二,厚一丈二尺。尋於龍潭山麓鑿石求趺,既而神龜呈露,昂首曳尾,介文玄蒼,乃於龜下得趺,材適與碑稱。石龜藏孝陵殿中,有木平台,上安二禦坐,乃朱紅圈椅,前一朱紅案,案左一紅匣,貯龜於中,長可尺余,首昂身形略似而已。右以一空匣配之。鄒詹事作記,謂宜藏於太廟中。今人遂謂太廟中有神龜,誤矣。」
清代【同治上江兩縣誌】卷三中記載,「明太祖時移太平興國寺於鐘山東麓,舊寺遂為孝陵(馬皇後合葬,懿文太子祔於左)。陵前寶城特起巖巖,造天取象,朱闕享殿九楹,制極宏壯。殿後有平台,供奉禦座二,座前有案,並髹朱漆。案左朱匣子藏石龜,長可尺余,昂首曳尾,約略可辨。右則配以小空匣(詹事鄒濟有記,二年冬,於幕府山陽訪碑石,高廣中度,尋於龍潭山麓,鑿石求趺,既而神龜呈露,昂首曳尾,介文元蒼,乃於龜下遂得趺材,適與碑稱,即此龜也)。門外林木蔚茂,翁仲、象衛之屬羅列環拱以數十計。鐵衣霄舉,石馬晨趨,氣象可知也。」
諸多史籍記載的資料,似乎都在講述著這樣一個故事。永樂初年,明成祖準備在孝陵建神功聖德碑,為明太祖朱元璋樹碑立傳,石匠們采伐到碑身石材後,又四處尋找碑座的石材,在龍潭山麓的石縫間,尋遇一龜狀石塊,並於其下挖掘出碑座的石材,所遇「石龜」乃天然形成,並非人工雕琢,眾人稱奇,將其供於孝陵享殿。
明代永樂2年(1404年),於幕府山采伐到碑身的石材,於龍潭山尋遇「神龜」,並在「神龜」處采伐到碑座(龜趺)的石材,這些便是「神功聖德碑」將要用的石材。
很多人認為,明成祖朱棣選中的石材,是位於現在湯山鎮西北的陽山碑材,為此,不惜動用萬余名工匠開山鑿石。明代胡廣撰【遊陽山本業寺記】中雲,「永樂三年秋八月,皇帝因建碑孝陵,斫石於都城東北之陽山,得良材焉。」
【肇域誌】中記載,「永樂三年秋,於陽山采石,為孝陵碑。石長十四丈,闊三之二,厚一丈二尺,黝黑如漆。學士胡公廣有【遊陽山本業寺記】,而詹事鄒公濟有記,乃雲二年冬,於幕府山陽訪碑石,高廣中度,尋於龍潭山麓鑿石求趺,既而神龜呈露,昂首曳尾,介文元蒼,乃於龜下遂得趺材,適與碑稱,與胡公記異,不知前碑後竟用否?」
明代永樂2年(1404年),於幕府山及龍潭山采石,永樂3年(1405年),於陽山采石,但陽山之石材並沒有用於建「神功聖德碑」。朱偰撰【金陵古跡圖考】中稱,「今本諸調查所得,則知陽山碑材,因過於龐大,無法運輸,棄置未用,此可解決前人疑問者一也。」而幕府山及龍潭山開采的石材,是否用於建「神功聖德碑」?很多人的觀點為「否」。因為「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的落款為「永樂十一年九月十八日孝子嗣皇帝棣謹述」,從永樂2年采石,到永樂11年(1413年)撰文,之間相隔長達九年,如此之長的時間似乎不太符合常理。於是乎,又產生了更多無法回答的疑問,明代永樂2年開采的石料到哪裏去了?這些石材是否雕鑿成「龜趺馱碑」之後又廢棄?現存的石碑又取材於何地?……,如此等等。
從石匠們采石,到明成祖撰文之間,如果就是相隔了九年的時間,那便什麽問題都沒有了。
明成祖朱棣禦制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為南京地區明代最大的古碑。碑身高4.8公尺,寬2.26公尺,厚0.8公尺,碑額高1.9公尺,寬2.54公尺,厚1.03公尺,龜趺高2.08公尺,寬2.54公尺,長5.15公尺,總高8.78公尺。碑文楷書陰刻,共2746字。明代永樂11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立「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標誌著明孝陵工程的結束。
「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的碑額與碑身由一方整體石材雕成,碑額篆刻「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身文字為明成祖朱棣撰寫的碑文,碑座是一巨石龜趺。
「天作鐘山,永奠玄宮。世萬世億,福祿攸同。」
傳說中的「石龜」,「藏孝陵殿中」。
清代【同治上江兩縣誌】中雲「石龜」藏於享殿中;陳乃勛撰【新京備乘】中記載,「……中為孝陵享殿,殿九間,殿後有平台,供奉禦座二。座前有案,案左朱匣,中藏石龜,長可尺余,昂首曳尾,約略可辨。右則配以空匣。」而黃濬撰【花隨人聖庵摭憶】中則雲,「舊誌,禦座案左朱匣中藏石龜,昂頭曳尾,至鹹豐癸醜亂始亡。此龜度為厭勝物。」
龜,與中國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似乎也與明孝陵有著密切的關系。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卷九中記載,「南京紫金山,即古之鐘山蔣山也。我太祖高皇帝陵寢在焉。葬之時,掘土數尺,見一石龜,頸長數寸,首足口目皆具,今藏於太廟。久晴而腹下有水則雨,久雨而腹下幹則晴,其異如此。」
明孝陵享殿,原名孝陵殿,明代洪武16年(1383年)建成,用來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後、嬪妃的牌位,是一座擁有三層石造須彌座台基,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規模宏大的巨大木結構殿宇,原建築於清代鹹豐3年(1853年)毀於兵火,同治年間重新修建。現仍遺留五十六個石柱礎。
孝陵的碑石,呈露的神龜,或許有著很多的故事和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