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蘇軾的四首秋詞,寫盡人生百味,道盡世間冷暖,更有一股人間清醒

2024-09-04國風

蘇軾是千百年來少有的大文學家,他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的詩詞作品,有寫景的婉約詞,也有大氣的豪放詞,更有充滿哲思的警醒之句,這些詩作歷來被人稱贊。他的筆下也有描寫四季景色的詩詞,他用滿腔柔情,寫盡四季的千姿百態。

蘇軾筆下的春天,是: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是: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蘇軾筆下的夏天,是: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是: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是: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那蘇軾筆下的秋天,又是怎樣的呢?

蘇軾筆下的秋天,有秋天的靜美,有秋天的思念,更有秋天的哲思。讓我們一起在他的四首秋詞中,感受秋天的美,秋天的涼,領略秋天的哲思。

【1】

❀ 一聲初至 ❀

【水龍吟】

露寒煙冷蒹葭老,天外征鴻寥唳。銀河秋晚,長門燈悄,一聲初至。應念瀟湘,岸遙人靜,水多菇米。乍望極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風驚起。

須信衡陽萬裏,有誰家、錦書遙寄。萬重雲外,斜行橫陣,才疏又綴。仙掌月明,石頭城下,影搖寒水。念征衣未搗,佳人拂杵,有盈盈淚。

1084年八月中旬,此時已是秋天,蘇軾經歷「烏台詩案」後終於走出了被貶之地黃州,他陪同王益柔從金陵經儀真。在去儀真的路上,望著天上南歸的雁,思念起了暫住金陵的妻子,並有感於自己坎坷的仕途,寫下了這首秋詞。

秋天的景色,總會給人一種孤寂、清冷之感,畢竟有一種「葉下空驚吹,天高不見心「的肅殺之感。然而秋景也有獨屬於它的美,比如,有清涼的早晨,帶著寒氣的晨露,還有「老去」的蘆葦,南歸的奇洛基。秋日的蕭瑟與寂寥,在這些意象中一一顯露。

在「銀河秋晚」、「長門燈悄」中,秋的寧靜與深邃進一步被渲染,而「一聲初至」則讓人生出幾許秋思。

那是對遠方之人的思念與關切,也是對自己前途茫茫的擔憂。萬裏衡陽,可寄錦書慰相思。奈何內心的意難平卻難以平復。明月可鑒的一片真心,無人能解,不得不留下「盈盈淚」。

我們常說「多事之秋」,秋天總能令人無端生出憂愁來。蘇軾也一樣,不過這個再見孤鴻的秋天,比起蘇軾剛到黃州時寫下的「縹緲孤鴻影」時候,要安定了許多,畢竟他已經走出了被困五年的黃州,來年的光景總是值得期待的。故而蘇軾以秋日景象為背景,以征鴻為線索,透過細膩的描繪與深情的抒發,展現了自己對遠方親人的深切思念和內心渴望再次返朝的期許。

【2】

❀ 霜降雨痕收 ❀

【南鄉子】

霜降雨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寫的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於重陽節與徐君猷一起在涵輝樓宴飲的情景。

此時已經到了二十四節氣的霜降,秋高氣爽,萬物歸於寧靜,水面上的痕跡漸漸消失,遠處的小洲在淺碧色的水波中若隱若現,一片清新脫俗之景。詞人借酒消愁,但酒力漸消之際,感受到的卻是風力也變得柔和,連破舊的帽子都似乎多情地依戀著詞人的頭,這裏既有自嘲的意味,也透露出一種隨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

面對重陽佳節,沒有過多的慶祝與歡愉,只是以清酒相伴,來告別這即將逝去的秋天。世間萬事到頭來都不過是一場空夢,何必過於執著與計較,不如放下一切,隨遇而安。這種淡泊名利、超脫世俗的情感,伴隨著蝶戀黃花秋景,引人深思。

秋天,總讓人生出感傷,比如時光易逝,光陰不再,可這些愁緒只能是生活的一個小插曲,未來如何,還得迎著風大步向前。

蘇軾也用清新自然的語言,透過秋日景象的描繪與詞人內心情感的抒發,展現出自己以順處逆、曠達超脫的人生態度與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

【3】

❀ 幾度秋涼 ❀

【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淒然北望。

這首詞寫於1080年的中秋節。此時,是蘇軾被貶到黃州的第二個年頭。蘇軾最著名的中秋詞,當屬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充滿了對弟弟子由的思念。同是寫於中秋的這首【西江月】,更多的則是將此刻的孤寂與深邃的哲理交織,展現了詞人對人生、世事的深刻感悟以及對孤獨與思念的抒發。

世事如同一場大夢,人生短暫又能經歷幾次秋涼?這是蘇軾對人生虛幻、世事無常的感慨。此刻的「秋涼」不僅指季節的轉換,更寓意著人生的冷暖、世態的炎涼。夜風吹過,樹葉在長廊上發出沙沙的響聲,觸動了詞人敏感的心弦。他擡頭望向自己的眉頭與鬢發,那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原來人生是如此的短暫。

秋風起時,既無好酒,也無人共飲,這個中秋,也就索然無味了。只能獨自面對著孤獨的月光,淒然把盞,向北望去,或許是在思念遠方的親人或朋友,也或許是在尋找人生的方向與希望。

秋天,既有秋思,也有秋涼。幾度秋涼裏,讓人想起那變換的幾度風雨,逝去的幾度春秋。大文豪蘇軾也一樣,他以秋夜為背景,以酒、月、風、葉等自然景物為意象,透過生動的描繪與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現了詞人對人生、世事的深刻感悟以及對孤獨與思念的抒發。

【4】

❀ 昨夜霜風 ❀

【行香子】

昨夜霜風,先入梧桐。渾無處、回避衰容。問公何事,不語書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來庭下,飛英如霰,似無言、有意傷儂。都將萬事,付與千鐘。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這是蘇軾晚年居於惠州時所寫的一首詞。紹聖元年(1094)遷惠州後,蘇軾於次年七月痔疾發作,八九月間始愈,此時已至深秋,大病初愈的心境與清冷的秋相結合,格外的淒楚,於是有了這首悲秋之作。比起早期的那首【行香子】裏的「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此刻他的心裏有對人生的感傷,可有對人生種種越發清晰明了的見地。

秋天了,霜風先吹入梧桐,梧桐葉落,象征著歲月的流逝與人生的衰老,詞人感嘆自己已無處回避這衰老的容顏,透露出一種無奈與哀愁。世事難料,醉一回,病一回,慵懶一回,誰還能料到明日之事呢?

清晨,庭下落花紛飛,如同雪花般輕盈,無聲地訴說著自己的哀愁,有意地觸動著詞人的心弦。於是選擇將世間萬事都付諸於酒中,借酒消愁,忘卻煩惱。無論是酒花變白、眼花繚亂還是燭花映紅,都成為了詞人逃避現實、追求短暫快樂的手段。這種態度雖然有些消極,但也透露出詞人對人生無常、世事滄桑的深刻認識與無奈接受。

秋來了,熱鬧的夏天遠去了,蕭索的冬天漸漸進了,我們無法改變這一切,只有無奈的接受。就像泰高爾所說的那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麽你將要錯過群星了。故而唯有接受,才能奔赴下一場風景。

大病初愈的蘇軾面對秋天,既感嘆歲月的流逝與人生的衰老,又面對現實困境的無奈與逃避;既追求短暫的快樂與忘卻煩惱的方式,又透露出對人生無常的深刻認識與接受。這些情感與哲思相互交織、相互映襯,使得全詞充滿了深沈的韻味與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