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人物誌-體別第二】篇一

2024-01-21國風

【原文】

夫中庸之德,其質無名。故鹹而不鹻(jiǎn),淡而不(kuì)。質而不縵(kuì),文而不繢(huì)。能威能懷,能辨能訥,變化無方,以達為節。

個人解讀:

這段的生僻字有點多了,為了方便理解還是附譯文吧:

中庸品德的本質難以用語言表達。因此是雖鹹卻不苦澀,清淡卻並非無味;質樸而非無紋飾,有文采而不炫耀刺目;既具有威嚴且能懷柔,既善於言談又能沈默;處事可變化而無定規,以通達成功為準則。因此高亢的人則過分,而拘謹的人則能力不及。

中庸這個詞匯,打出來就有些不甘,似乎沒有幾個人是願意能跟庸字掛上鉤的吧。

我又去翻了字典,可是當我拿起字典的時候卻又突然忘記了怎麽查字典,哎,這是怎麽了,難道已經不堪到如此地步了嗎?我是否應該去買一本【教你如何查字典】,然後重新溫習一下事物的本來呢?既然如此,那我還有什麽不甘的呢?

翻來翻去的似乎也沒有找到什麽相關的好字眼,似乎庸字的起源就註定了不是成就什麽非凡偉業的地位,再加一個不上不下的中字就更加的不值一提了,然而儒家卻提倡這種道德標準,並為歷代儒客遵循與推崇之道德標準。且不論單字或者組合的意義,儒家推崇這種品質就很值得深究了。

但從字面的表象而言,就是平庸、平凡,中正而又不偏不倚。從易經的角度大概就是潛龍勿用,亢龍有悔之間吧,然而這個境界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因為這個尺度很難把握,低了就是隨風搖擺墻頭草,高了就是世故圓滑和稀泥的八面玲瓏,尤其是近代又被包裝成所謂的高情商,著實是可悲。

中庸之德,其質無名。第一瞬間就讓我想到了老子的道德經裏那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這個詞一出來就已經不可名狀了,可以名狀的都是大多數人能接受到的,無以名狀才是本來面目。儒家已經把中庸這個詞拔高到無名的高度了,那豈不是幾於道了?

然後細細品

來,似乎又與莊子的龍蛇之變木雁之間有異曲同工之處,能做龍的時候就騰雲駕霧翺翔宇內,要做蛇時就混跡於江湖之間,與蟲蟻為伍,用更簡潔的話應該就是在合適的時候去做該做的事,時運不對就潛藏蟄伏,不因成龍而亢奮,因為要知道亢龍有悔的道理,不因化蛇而自暴自棄,因為要明白潛龍勿用,在進退取舍之間套用自如,這大概就是那種境界吧。

然而在我逐本溯源的時候發現,庸的最初原來就是大多數,可是儒家將其提升了一個層次,於大多數中的平凡而得不平凡之果。畢竟大多數才是常態,可就是將這種平凡持續到極致,那麽就已經是不平凡。就如【天道】中丁元英所說,這個世界本沒有神話,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神話,所謂神話,不過是普通人難以理解的普通事物。用一句俗套一點的話說就是,這個世界並不缺少美麗,只是我們缺少一雙發現美麗的眼睛,僅此而已。

中庸之道大概就是修行之道吧,保持中正,在不偏不倚中前行,就是孔子提倡的吾日三省吾身,給自己定下一個標準,遵照這個標準每日審視自己、糾正自己,不斷修復,改正,持之以恒,就是現在所謂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