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趙孟頫4公尺多的書法長卷,在杭州現身,內容與靈隱寺大禪師有關!

2024-06-24國風

元代趙孟頫,一生留下作品無數。其中有一件行書長卷,長度竟達4公尺多,可謂鴻篇巨制!這件行書長卷,現身於杭州,內容與靈隱寺的大禪師有關!

以上長卷,全稱為【靈隱大川濟禪師塔銘】,縱34.4厘米,橫408.9厘米,是趙孟頫當年在杭州任職時所書。

【靈隱大川濟禪師塔銘】是紀念靈隱寺大川濟禪師的。當年大川禪師為靈隱寺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篇書法作品就是表達對禪師的懷念之情。

趙孟頫為何為禪師大費周章呢?一來,大川禪師是佛教的維護者,趙孟頫恰恰也信奉佛教。再加上當時的趙孟頫,正在杭州任職,作為杭州的地方官,他肯定是要留點筆墨的。

這部銘文有一千多字,由他人撰文,趙孟頫以行書墨寶書之。銘文不只有對禪師在佛教與當時的社會影響的生動描述,更是凸顯了趙孟頫在書法上,又提升了一個嶄新的、有禪意的高度。

這件書法長卷,寫於元大德11年,即公元1307年,當時的趙孟頫為54歲,正處於盛年,因此作品充滿著旺盛的生命力。

【靈隱大川濟禪師塔銘】,因為篇幅的宏大,書法的精湛,在趙氏的傳世墨跡中十分罕見,因而顯得十分珍貴。

從作品中,我們清楚地看到,點畫分明,結體嚴謹,章法爽朗,給人以明快和清新。在形體方面,只見健骨豐筋,體態修長。作品流傳有序,從眾多的名家鈐印與題跋中,我們便能感受到這一點。

趙孟頫的書法高度是空前的,之所以說他是中國古代的大藝術家,主要他具備了多種文化身份:專家、文人、學者。對於趙孟頫和古代書家來說,書法只是他們在工作中的必修課。

趙孟頫的觸角,已廣泛涉及到書畫、詩文、金石、音律、鑒賞等方面,甚至他還懂經濟,這也不奇怪,因為他畢竟是做過地方官的,經濟是不可以不懂。

杭州西湖,自古以來就是文人謳歌的地方,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當年的蘇東坡,就曾在杭州任職,在西湖建立了他的歷史功勛——蘇堤的建成,將和他的名字一起彪炳千秋。

靈隱寺坐落於西湖,是西湖十大景觀之一。這是一處環境優美,且充滿著美麗傳說的佛教聖地。

趙氏的這件長卷之美,自然和靈隱寺的神奇傳說大有關系。靈隱寺坐落於靈隱山,此山有一座山峰,名曰飛來峰,當年印度僧人慧理到中國,從中原雲遊入浙,登臨靈隱山時,發現山中一峰似曾相識。

這位印度高僧說:「此乃天竺靈鷲山一小峰,不知何時飛來?佛祖再世之日,多為仙靈所隱蔽。」於是,將這座山命名為靈隱山,這座山峰命名為飛來峰,並在此山建四寺,其中一寺為靈隱寺。

趙孟頫書畫絕倫,這倒是可以理解,可他還偏偏兼通佛老。佛老是佛教與道教的合稱,佛教以佛陀為祖,道家以老子為祖,故名。

人們評價趙孟頫的書法,總會說他的書法充滿禪意,有了禪意,就有了慧心。一個人的書法,能有這種境界,自然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詩歌也是這樣。唐代詩人常建,由於對佛學充滿慧心,所以他的詩歌也同趙孟頫的書法一樣,冥冥中有禪意。如他的名篇【題破山寺後禪院】中的四句,禪意甚濃:」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由此可見,書法藝術的高度,不僅僅建立在筆墨和技法上,還有那必不可少的字外功。悟道、參禪,絕不是僧人的權利,書法人也需具備如此的素養。

談到藝術的禪意、慧心,再聯想到王維的有名的詩篇【鹿柴】,詩曰:「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王維不只是一位大詩人,也是一位通音律、曉禪意的藝術大家,他的詩歌,總會把人帶到一個寧靜幽深的美好環境,讀他的詩作,不正是在悟道、參禪嗎?

由趙孟頫的行書長卷,自然想到了元仁宗對他的賞識。元仁宗對趙孟頫稱字不稱名,還把他比作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蘇軾,不只佩服趙孟頫的書畫絕倫,更驚訝於他的通曉佛老,這的確難能可貴!